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白马藏族分布在甘肃省陇南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一带,是我国有着独特民族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体。甘肃白马藏族生活在甘肃文县铁楼藏乡白马河流域,藏区人民远离城镇,终年以劳耕为生,生活处于半封闭状态。白马民歌则是白马藏族人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的集中写照,白马民歌题材及其丰富广泛,民歌演唱风格独具民族特色。笔者从甘肃白马藏族民歌的地理分布与应用语境,白马民歌的演唱考察;白马民歌的演唱分析等方面入手,对甘肃白马民歌及其演唱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白马藏族无论历史渊源、宗教信仰、风俗民情都和藏族有很大的区别,白马藏族的民歌更具有独特的风格。本文对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族音乐种类众多,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陇南位于我国疆土的腹部,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白马藏族。白马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民歌种类更丰富,如:劳动歌、祝酒歌、祭祀歌、生活休闲歌等等。这众多的民歌充分体现了白马藏族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的生活状态习俗。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充分利用视觉文化符号宣传推介白马文化迫在眉睫。通过分析白马藏族旅游发展的现状,着力探讨在视觉文化时代白马藏族旅游文化开发在视觉文化符号建构和视觉文化传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白马藏族旅游文化视觉符号建构的策略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机制,以推动白马藏族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白马文化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5.
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蕴含着这个族群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白马藏族儿童是白马藏族文化主要的继承人,对白马藏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探究不仅能够实现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还能让幼儿在教育、生活与游戏中充分吸收民族文化资源的精髓,让儿童获得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蕴含着这个族群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白马藏族儿童是白马藏族文化主要的继承人,对白马藏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探究不仅能够实现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还能让幼儿在教育、生活与游戏中充分吸收民族文化资源的精髓,让儿童获得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白马藏族艺术是凝结着白马藏族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宝,历史悠久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功能,表达了白马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和美好愿景。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其本身的传承方式和新的流行文化等原因,日益失去原有的光辉。文章从白马藏族艺术家主体地位的保护、倡导新的传承方式以及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方面对白马藏族艺术做了深入的探讨,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白马藏族艺术的发展方向也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白马藏族是生活在岷江上游、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族群,其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差异性发展原则和动态保护原则,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白马民众主体意愿。对白马藏族传统文化要加强调查、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要积极推进白马文化传承工程,建设白马文化生态博物馆,开发生态、民族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保护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流传通道的三种形式,表现着在汉语介质下的“他者描述”之变动不居,由此而凝练出它最主要的特征,即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这种特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总的意图在于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对本族的历史加以重新的审视、包装与修饰,努力在为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灌注时代的气息。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中原始的社会理想意识等所共同组成的人生未来意识,主导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以及将来自马藏族的故事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县白马藏族由于久居深山,远离城市,开发迟缓,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白马藏族音乐文化样态,其传统面具傩舞“池哥昼”、圆圆舞、传统酒歌极具魅力至今洋溢着古氐遗风,承传着白马藏族文化的精魂,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逐步趋同,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发展经济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矛盾和困惑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1.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体,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生存于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畲族山歌由叙事歌、杂歌、仪式歌3大类组成,其中的仪式歌具有信息传播、氛围营造、教育教化、度宵节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青海撒拉族民歌和回族民歌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形态及演唱风格。对两个民族民歌共性与个性的比较研究,对于继承民族音乐传统,挖掘宝贵的民族音乐资源,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歌起源于劳动,来自社会生活,从《诗经》、汉魏乐府民歌传承下来的两淮民歌,形成以反映民间生活、展示社会风俗、歌咏爱情婚姻为主调。从艺术形式上看,两淮民歌由三言、四言,向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发展,在延续发展中,又出现较多的五句子民歌,从而丰富了两淮民歌的歌体形态。台静农搜集整理的五句子歌体《淮南民歌集》,不仅具有展示两淮风俗民情的民俗学价值,而且具有继承传统民歌艺术表现力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藏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藏族民间音乐具有与生活相伴、与歌舞相融、与宗教难分、与时代相合的特征,又具有节日文化气息、崇高德性的观念、兼蓄外来文化的特点。呈现出神秘的文化色彩、浓郁的生活情趣、古朴的民风民俗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信阳本体民歌中的歌词含有许多语气助词,它们或长或短构成了民歌中的衬句。衬句作为民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音乐语汇,在运用最初仅仅是情绪表达的需要,随着衬句在歌曲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程式化,就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有的在民歌中发挥着连接或舞蹈作用,有的主要体现为抒情功能,有的则是制造悬念,引起听众情感的期待。探讨信阳本体民歌衬句功能的多样性,便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信阳本体民歌音乐结构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客家山歌与我国其他民歌相比较 ,具有歌词通俗易懂 ,曲调音域较窄 ,使用地方方言衬词的习惯等共性 ;从客家山歌的个性看 ,歌词结构严谨 ,曲式结构平衡 ,使用装饰音 ,有细腻、婉转、优美、真挚的感情风格。客家山歌与外国民歌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异。客家山歌必须吸收一切民歌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儋州民歌包括山歌和调声,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镌刻着社会文化元素,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文化内涵,蹉跎发展至今。民歌本身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文章从历史文化元素的角度对儋州民歌进行了综合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