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最近看一本书——《校园悲剧启示录》,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需要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需要从小养成。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育人实效.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4.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5.
曾洁 《成才之路》2014,(25):29-29
正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品德与社会》要求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它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一、积极营造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放松心情  相似文献   

6.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这是一种有机整合,而不是一种简单累加,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都独立地承担各自的学科功能,但彼此之间有交叉,互相渗透,使小学阶段的课程呈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综合性特点。然而传统品德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重视学生的需求、经验和生活,将学科与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它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如何架起品德课程与儿童社会生活的桥梁,让品德课真正社会起来,让品德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活的光彩?社会调查,不失为有效的教学载体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调查,这种社会教学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品德教学真正社会起来.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找准教学目标中的最佳教育点、学生品德中的最佳教育点、学生与社会的最佳教育点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品德课教师意识到继续单纯地以说教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不断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从生活情境入手,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特殊的价值"。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里指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源于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在教学中,我一直为此思考和探索,希望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经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通过研读课标、启发教学、精选案例、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并使之转化为行为。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有利于儿童将来面向社会、融人社会、适应社会。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以理激情,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情激情,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情感熏陶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境激情,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培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行激情,将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情感培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德育的阵地,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理想,会思考、会学习,有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社会情感和行为品质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组织探究互动的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落实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搜集、课前体验、课前实践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