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五月,清太祖努尔哈赤将后金的国都由萨尔浒城迁到辽阳,并在辽阳城东太子河右岸,距城五里的新城村,新建了距今三百多年的后金国都——东京城。对于后金迁都辽阳,在新城建都的原因,本文拟就从后金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辽阳城的地理、政治、经济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等诸多方面作以探析。  相似文献   

2.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0,22(4):58-60
1 辽宁地方志概况1.1 行政区划沿革辽宁省行政区划沿革的变化是很大的。它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 ,面积 14.59万平方公里 ,人口396 6多万人 (1992 )。考古资料证明 ,在原始社会早期 ,我们的祖先就在辽宁地区繁衍生息。沈阳新乐文化遗址 ,反映出早在六七千年前 ,辽宁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了郡、县的行政区划建置。战国时期的燕国 ,开拓辽河流域 ,置辽东郡和辽西郡 ,出现了襄平 (今辽阳 )这样初具规模的古老城邑。两汉、三国时辽宁属幽州。魏晋南北朝时期 ,辽东被公孙氏所据。辽西被前燕、后燕所据 ,后辽东被高句丽所占。…  相似文献   

3.
锦西厅治江家屯,光绪三十二年(1906)分锦县西境地设江家电抚民通判,是年九月改锦西厅,三十三年(1907)隶锦州府. 盘山厅治双台子(今盘山镇).明广宁盘山驿(盘蛇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分广宁县地及盘蛇驿牧厂地置盘山厅,设治双台子.隶锦州府. 义州治今义县.明义州卫及广宁后屯卫.后金天命七年(1622)克义州,清崇德元年(1636)以其地封察哈尔.康熙十四年(1675)察哈尔叛,讨平之.十五年(1676)设义州巡检司,属广宁.六十一年(1722)移锦州通判驻于此.雍正十年(1732)设管边同知兼管边外地方.十一年(1733)升为州,隶锦州府.有城守卫.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女真首领明建州左卫指挥使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始起兵统一建州诸部,吞饼海西女真,收复东部蒙古之后,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今新宾县永陵东八里苏子河与二道河会合处的左岸),即汗位,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天命三年(1618)开始攻取明朝辽东地区.  相似文献   

5.
由铁玉钦主审、王佩环主编韵《清帝东巡》一书,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8月出版发行。东北是清朝的发祥之地,祖宗陵寝所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自东京辽阳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年)尊为盛京,为清开国之都。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兴京(新宾)的永陵为清帝先祖之墓,盛京的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墓,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墓。清统治者十分重视祖宗陵墓与发祥之地,在其入关之后,曾有四个皇帝先后十次赴东北谒陵。即所谓东巡。其中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庆帝二次、道光帝一次。清帝在谒陵的同时,行围习武,考察吏治,联络蒙古,关心农牧,修葺城垣,提倡文化,其中康熙帝第二次东巡(1682年)时,远行至松花江上吉林船厂,目的是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其意义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一、清太宗对盛京宫阙的贡献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他继后金汗位。天聪十年(1636年),改后金为清,在盛京(今沈阳)称皇帝,开创了清王朝二百八十年多年的帝王基业。在清王朝历史上,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全心致力于王朝的政治事宜,特别是宫阙的建设。清太宗是清王朝第一位登基的皇帝。为了彰显王者的霸气,他继位之后,就改革图强,修建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座最为完备的宫阙。宫殿是历代帝王的居住及游憩办公之所,俗称皇宫。清太宗时期的宫殿建筑,主要是在清太祖所建设的寝宫天命汗宫、临朝听政的大正殿、大臣办公及议…  相似文献   

7.
位于东北沈阳的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其时,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果断决定由辽阳东京城迁都沈阳,营建宫室,使沈阳成为东北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之中心,从而为清军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沈阳故宫在清王朝迁都北京后的260年间,一直受到清王朝的尊崇,被称为"京宫阙"、"陪都宫殿"。清制,历朝皇帝登基后,均须东巡陪都,祭奠祖宗。乾隆朝,高宗弘历多次东巡谒陵,对先皇宫室深怀尊崇,并规定此后凡内府刻印之书,  相似文献   

8.
许萍 《兰台世界》2016,(23):16-18
明代以前沈阳还是一个类似军营的军事要塞。城内长期居住的大多是戍边将士。买卖交易不多,商业自然也无从谈起。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太祖努尔哈赤由辽阳迁址沈阳。沈阳迎来了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和机遇。天聪八年(1634)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国号大清,沈阳为都城,时称"盛京"。成为都城后,沈阳的商业开始起步。本文所探寻论述的就是崛起后的盛京的商业是怎样起步的,以及怎样逐步发展至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  相似文献   

9.
辽宁地区中药生产的历史比较悠久,中药生产绝大多数是药房附设的加工点(厂),进行手工操作,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品种也都是传统的丸、散、膏、丹等。辽宁地区中药商业经营早在辽代就有文字记载,先后形成了襄平(辽阳)、锦州、盛京(沈阳)、营口、安东(丹东)等东北地区较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并先后出现了沈阳广生堂、天益堂,辽阳德顺钰,铁岭义和堂等一批老字号药店,经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饮誉东北乃至海内外。  相似文献   

10.
金昌国 《记者摇篮》2009,(4):29-29,58
《襄平晚报》是辽阳电视台唯一一档民生新闻栏目,作为2007年辽宁省十佳栏目、2008年辽宁省优秀节目,在辽阳百姓中有着较高的影响力。作为社会新闻类节目,《襄平晚报》承载了很多的社会责任。记者们每天接到各种请求帮助的热线电话,面对各种的社会现象、人情冷暖,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不仅仅是愤怒、  相似文献   

11.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于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在今辽阳市老城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下设定辽等二十五卫。一四○三年(永乐元年),又派人到黑龙江流域,进行招抚。于一四○九年(永乐七年),在黑龙江下游右岸特林(即今蒂尔)地方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努尔干都司”),相当于省一级的政权机关,其下设三百八十四卫。忽鲁爱卫就是其中的一个。是次于都指挥使司的地方军政机构,设有指挥使、指挥同知、卫镇抚等官。  相似文献   

12.
<正>辽阳古称襄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后来名曰辽阳。辽阳地处辽宁省中部,东临本溪、凤城、岫岩,南界鞍山、海城,西接辽中、台安,北依沈阳。辽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建置,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重镇。辽阳农业较为发达,是国家、省商品粮基地和瘦肉型猪、淡水鱼养殖重点地区。辽阳地泉资源远近驰名。  相似文献   

13.
玄花 《兰台世界》2012,(28):90-91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金建立以后,明朝迅速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辽东,与辽东接壤的朝鲜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明朝适时调整对朝鲜政策,以争取朝鲜的支持,对后金形成包围之势.  相似文献   

14.
辽阳是一座具有近24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战国至后金,这里始终是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在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学和史学名著中,有不少反映古代辽阳社会生活的作品和篇什。本文拟以历史的演进为经、以典籍的流传为纬,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梳理和提炼,以期加深对辽阳人文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金代历史上有几个非常显赫的渤海世族,或多人身居朝廷要职,或为金皇室外戚,或为历史文化名人,代表世族便有大?家族、张浩家族、李石家族、王庭筠家族以及几位高氏家族等。这些渤海世族皆为辽初迁徙至东京道地区的渤海贵族和右姓移民的后裔,在辽末投附于金,为金朝国家和制度的建立完善贡献卓著,所以没有被迁往中原地区。这些世族基本仍居住在辽东地区内,形成了以辽阳、澄州及辰州为中心的渤海世族集团,是渤海移民后裔在金代以族群形式聚居的最后组织。与辽代皇室一样,金代中前期的皇室依然保持着与渤海移民上层的联姻传统,这种姻亲关系既有助于笼络渤海名门望族,又可以安抚渤海底层民众,有利于其统治,是辽金统治者惯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公元938年,占领北京的辽太宗将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升为"南京",又称燕京。1012年(开泰元年)改称南京析津府。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北京建都后的第一条胡同,是三庙街的胡同,位于现北京城内西南角,长椿街国华商场的后面。这是900多年前辽代建立的,当时名为檀州街。这条街由于历史上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后得名三庙街胡同。到元朝后,规定大街  相似文献   

17.
一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白,原籍徽州,迁高邮,后籍辽东(今辽宁辽阳)。父吴襄,官至总兵、都督同知、中军府都督。吴三桂以武举出身“承父荫,初授都督指挥”。官至副将、总兵。他是明代宁远卫名将,辽东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祖大寿的外甥,当时人曾说“第明国京师,倚祖大寿为保障。”因此明朝十分重视以祖家为中心的辽东军事集团。崇  相似文献   

18.
足迹     
《兰台世界》2014,(Z4):29-30
<正>辽宁省境内的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出生地,也是他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立为首都之地,后又移都辽阳(称为"东京")和沈阳(更名为"盛京"),改国号"大清"。清军入关后,盛京成为陪都。在这里,就有了后金和清朝形成的太多的史料和文献。如今,辽宁省档案馆便得天独厚的承继了这些珍贵的档案。早在清亡之后,这些档案历经了民国、日伪等时期,曾有国人在此整理翻译出版,如汉译《满文老档》。伪满洲国时,日本人为其统治中国的施政需要,到东北各地搜集了大量历史档案,并翻译出版,如影印并日译《顺治年间档》、影印清朝《实录》。  相似文献   

19.
陈钟远  王宇 《博物馆研究》2001,(2):23-28,18
好太王碑是一块有关东北民族史的重要石刻,其“乙未岁镌文”共七十四字,大部分文字已释读,但是对少数几字还有岐见。本文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确认了“叵富山”、“e平”不是“襄平”而是“西安平”;“东来”三城地在辽东而非襄平在左近;碑文中的“碑丽”当为“小水貊”;好太王计碑丽之后,还进行了在辽东的征计,并取得胜利等观点。  相似文献   

20.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我国三百多年前编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它是我国最珍贵的文献之一,并素以古代大百科享誉中外。《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陈梦雷编,初稿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完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康熙命令改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并开馆大事增编。在增编的过程中,因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政治斗争,陈梦雷受株连被遣戍辽阳。至公元1722年康熙死时,《集成》还未完成。雍正即位后,又命户部尚书蒋廷锡等人继续增编,于雍正三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