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堂的模样     
天堂是什么模样?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位眼睛几乎全瞎,身为作家和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比大多数双目视力很好的人看得还更清楚什么是“天堂的模样”。对于一个嗜书者来说,这话有种直指人心的力量。确实,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很快便能到达物我两忘的幸福境地。  相似文献   

2.
书籍的迷宫     
<正>书籍构成人类精神的迷宫,人类创造的书籍像海洋一样浩瀚,书籍是人类构建精神迷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筑材料。博尔赫斯在《论书籍崇拜》一文中说过大意如下的话:我们是虚构的书本,是一首诗、一段话或一个字,而这没有终止的书本就是没有终止世界的唯一见证,确切地说,也就是世界本身……  相似文献   

3.
博尔赫斯问道:什么是天堂?博尔赫斯答道: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这位浸泡在满是灰尘的图书馆里破万卷书、下笔有神的学者,曾不止平次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直至他近乎完全失明,又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  相似文献   

4.
以书为师     
林高明 《师道》2009,(7):51-53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说:“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书不仅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故乡,而且书也是我们心灵的导师,书还是我们精神生命的父母。人要成长成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用书籍来哺育,否则,他必将是心灵残缺不全,精神混暗不明的。  相似文献   

5.
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  相似文献   

6.
博尔赫斯于1899年8月24日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那时,布宜诺斯艾利斯刚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不久。博尔赫斯九岁之前没有上过学。他家里有一间图书室,玻璃门的书柜里全是文学书籍。博尔赫斯四岁左右认识字后,就整天泡在图书室里。他接触的第一本书是《圣经》。童年时代的另一个发现、另一个现实,是他自己,他从镜子里看到的。对于博尔赫斯来说,这种身体的影像使他从小就极不自在,甚至感到恐惧。“我一向怕镜子。”博尔赫斯在1971年说,“我小时候房间里有三面大镜子,我特别怕,因为我在朦胧的光线下看到了自己—…  相似文献   

7.
博尔赫斯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中国的作家们,催生了先锋派小说,选择格非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发现他在接受博尔赫斯影响下,又结合本土文化的创作事实,使作品偏向现实,倚重传统,旨在呼吁装帧重于内容的书籍市场对文本本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一本很好玩的书。梅子涵先生认为,儿童文学要“好玩”,就是让孩子读了感觉挺有趣,看了有滋味,这种“玩”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孩子们喜欢“好玩”,书籍需要这样的姿态,阅读也需要这样的姿态。我多年来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一直坚信,阅读真正的吸引力是来自书籍本身的魅力,也一直相信,让孩子爱上阅读最好...  相似文献   

9.
作家海岩日前在接受采访被问及“您平时一定需要阅读很多书,您最欣赏的作家是谁?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时,海岩说道:“我整个人生当中最大的缺点就是阅读不够。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没有怎么上过学,我一读书就头大,这个是我非常大的缺点,总是不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但是我每读一本书都会特别崇拜这本书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有一本书叫《自由写作》。书中除了一篇篇小说外,还有作家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讲述的或精彩或苦涩的生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爱读书,家中书籍汗牛充栋。书对于作家,就像翅膀之于飞鸟,小楫之于轻舟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而书对于我们,或许就是人生的路灯,能指引我们达到真理的彼岸。《文苑长廊》欢迎有关读书感悟、读书忆想之类的文字。  相似文献   

11.
以书为师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说: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书不仅是我们生命中的  相似文献   

12.
睿语你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不仅是我们知识的宝库,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就是和德行高尚的人谈论,就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  相似文献   

13.
对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如何获得"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其实离不开对博尔赫斯在获得"世界性"的过程中作家身份建构问题的探讨。博尔赫斯的独特生活经历和文化处境造成了他感情倾向中对西班牙文和英文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表象的背后则反映出了他身份定位的焦虑。在博尔赫斯通过想象来构建他的文学世界的过程中,博尔赫斯把自己当作了西方文化的继承者,同时把写作视角放在对世界文化的整体观照之上,站在西方立场上对异质文化进行了归化性的改造。博尔赫斯以这种融入体系内的策略来摆脱现实语境中的话语劣势,进而充实了自己的"世界性"的作家身份,消解了对自身身份定位的焦虑。因此,博尔赫斯的"世界性"是基于西方文化体系之上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就是力量”,“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一句句名言警句都说明了书的重要,说明了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我,却在读书中找到了快乐。  相似文献   

15.
“所有的民众崇拜运动看起来都是自发的,但在本质上都是被操纵的。”伏尔泰说,即便没有上帝,人类也要造一个上帝。偶像崇拜是人类天性,为此,人类不仅创造了神,还制造了耀眼的明星。对上帝的崇拜,乃至各种形态的宗教崇拜显然是人类最原始、最神圣的崇拜。看看那些跋山涉水、历尽  相似文献   

16.
书店的灯光     
对于爱书者而言,书籍自有其吸引人之处。在《书店的灯光》一书中,美国旧金山的作家刘易斯·布兹比做到了鲜有作家能做到的事:他梳理了书籍和书店的发展历程。这些文字令你不忍释卷。在  相似文献   

17.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试图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可能性的论证,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主要思路就是建立理性和经验之间的联系,弥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缺陷。连结二者的中介,康德最后归结到“图型”。不过图型说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康德仍然在追求一种知识的永恒的、行而上学的确定性。而知识的这种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其确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千余年来人们崇拜、羡仰状元,“中状元”更是历代读书人憧憬的最高目标。在众多的传说、戏剧、书传中,都反映了“状元”题材,当代影视园地中也有不少“状元”片连续上映。状元制度消亡近百年了,但“状元”效应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高考状元”、“行行出状元”也是人们常说的习惯语言。然而.我们对中国特有的这一文化知识了解甚微,对状元群的原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近时读邓洪波、彭明哲、龚抗云三位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以下简称《卷》书)一书,对中国状元的情况略有初知,写点粗浅的学习心得,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和能力应当并重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传授好知识。然而,知识却不完全等价于能力,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经常会发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的学生。“高分低能”者是书果子;“低分高能”者,给人以不扎实、信不过之感,也不足取。我们应主张“高分高能”,就是知识和能力并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整理浩繁的典籍,人们把书目进行综合排比,分门别类,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这就是“目录学”。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书籍,记载着各种科学和知识。早在汉朝,刘向就把“秘阁”(皇家书库)的藏书分为七类,说明书籍的内容,编成《七略》。到了晋代,荀勖又把书籍编成“甲乙丙丁”四部,就是“经子史集”。这些就是“目录学”的起源,也称“流略之学”。明清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刻书之风日趋繁荣。这个时代的书目,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