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和中国人的生活舒燕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殷、周时期,即有关于茶的记载。至唐宋,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天子朝臣,还是黎民百姓;也无论是迎来送往,待客宴饮,还是起居跪拜、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茶。茶是中国的“国饮”。如果说,文人雅士讲究“琴、...  相似文献   

2.
湄潭问茶     
向来只有龙井问茶之说,我这儿记下的却是今年春日到黔北茶乡湄潭探茶、喝茶的一段有趣经历。故名之曰“湄潭问茶”。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在黔北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之东南,两地相距仅70公里之遥。湄潭古称夷州,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因为早在唐人陆羽的《茶经》里就有所记载。[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渔火 《文化交流》2006,(5):73-75
8月初,听说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来杭州了,而且要与杭州的茶友分享他的好茶,心里变得坐立不安起来。邓先生可是当今的普洱茶权威啊,他在宝岛和大陆的茶界声誉卓著。邓时海先生祖籍广西,出生于马来西亚,后以“侨生”身份考入台湾师大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授至今。从上世纪80年代起,邓教授开始系统研究普洱茶,十几年间奔波于台湾、香港和大陆出版了专著《普洱茶》,几年后云南科技出版社购买此书版权在大陆出版,被茶人视为必读之书。邓先生除了对普洱茶有深入的研究,更是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他在各大专院校教拳30余年对先生来说,太极拳与普洱茶都…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8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把第一块“中国茶文化之乡”牌匾授予浙江省余姚市,同时授予余姚瀑布仙茗为“中华文化名茶”称号,还在余姚市举行“瀑布仙茗·河姆渡论坛”。国内外的茶文化专家考证,迄今为止,瀑布仙茗是我国第一个有品牌名号的古名茶。这消息始而让人们萌生疑窦,继则为之震撼。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5.
盖俊竹 《职业圈》2007,(6S):97-98
《野草》是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诗集,文章通过《秋夜》走进鲁迅心灵世界的幽暗花园。“极细小的粉红花”和“遍体苍翠”的小青虫,是展开作者心里图景的路标,透示出那段日子,鲁迅与许广平接触中触发的些微感情涟漪。  相似文献   

6.
何一枫  舒姝 《文化交流》2013,(12):32-35
“混沌始开,江南古陆。天池苍穹,震旦天目。”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原创茶艺情景剧《天目茶道》,在她的序曲、微电影《天目音画》展现的奇丽风光和珍稀动植物中开场。辽远的过去续接可触摸的年代。“梅福植茶”“彭祖采芝”“昭明分经…明本说法”“天目问茶”五幕微话剧,似诗画卷轴徐徐打开,低吟浅唱出天目山干百年来茶文化发展的轨迹及其风韵。  相似文献   

7.
约会中国茶     
金秋9月,飘拂着蕉风椰雨的马来西亚,迎来了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这是继1996年于韩国汉城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的又一次盛会。 这次盛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协会联合主办,浙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位茶文化界人士共赴盛会。  相似文献   

8.
雨友  张珏 《文化交流》2012,(11):67-70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原注:"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如此有限的篇幅来写茶都杭州,用今天的话来讲,只不过是"织"了一条"围脖"(微博)而已。  相似文献   

9.
正如今,江浙一些地方举行婚礼仍有敬"三道茶"的习俗:第一道敬神灵,感谢神灵庇佑;第二道茶敬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第三道茶夫妻互敬,表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许多重要场合,中国人习惯以茶为媒介,传情达意。比如在中国传统婚礼上,"以茶为礼"始终贯穿在各个环节,体现着茶与婚礼习俗间的人文之美。茶礼据《藏史》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五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国网在首页“独家专题”中,开设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专题报道。该专题外宣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文化是我国悠久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稽考漫长的中国茶史,我们不会忘记第一个发现和利用茶的神农氏;当然也会记得第一个系统总结茶学的唐朝的陆羽;然而,我们现在却较少有人知道吴觉农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2.
刘昕 《生态文化》2013,(5):58-58
茶自古以来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佳饮料。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习俗在我国也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不同,有着“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自然差异。在新疆流传着“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说法,尤其爱喝奶油茶;云南则“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藏族爱喝酥油茶,傣族爱喝竹筒香茶,蒙古族爱喝奶茶,白族喜好“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相似文献   

13.
独木也成林     
《生态文化》2003,(2):47-47
中国有句人人皆知的话叫“独木不成林”。但就像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样,树也不例外。有一种树,不仅独木成林,而且“林”还很壮观,它就是榕树。榕树为桑科常绿乔木,它生长起来极有趣,不仅树干高大,还要生发出许许多多的分枝,任其树冠伸展,枝干上有许多的气生根,这些弯曲不直的气生根下垂到地面,就好像一株  相似文献   

14.
一 《周易大传·文言》载:“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清楚:人们自强不息,恰如追随时间不断向前发展。它揭示出世界永恒变化的本质,人们如果没有自强不息,便不能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同步。当代史学大师顾颉刚创立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是用进化的见解来考察上古神话传说的重要研究成果。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此,茶文化传统的形成也正是如此。 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农业生产的活动范围狭小,乡土意识浓郁,长期的积习,便“层累地造成”希求平稳、安于和谐的心理习惯。再加上儒家观念体系的长期影响,势必促成这种追求和谐、平稳心理结构的进一步定形。所谓“茶道”,便也应运而生。“茶道”的核心是什么?是“和”。“茶道”的义理是什么?主要有七:即“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者缺一不可。这就是中国茶道的所谓“七义一心”。只要对历代饮茶法沿革略作爬梳,就可发现中国茶文化传统的形成,莫不处处体现“与时偕行”的动态特征。经历了萌芽、发展的阶段,中国茶道的“七义一心”定格于盛唐。  相似文献   

15.
话说普洱茶     
云南普洱县是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茶。普洱茶为哈尼族的先民所发现,世代加工经营。据记载,普洱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1700年。元朝初时被称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明末清初,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以品饮普洱茶为时尚,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风俗雅趣。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茶马古道作为自古至今重要的贸易通道,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探寻茶马古道时,对新型茶旅文化体验模式产生了极大需求和兴趣,推动了我国茶旅一体化不断发展。但由于国内发展茶旅一体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暴露出了各方面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茶旅一体化进程,探索多元机制,本文以茶旅一体化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我国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影响作用。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茶旅一体化多元机制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相传郑板桥到浙江雁荡山观音洞寺院,方丈见衣着简朴,视他为俗客,就淡淡地说声“坐”,并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便迎进厢房连声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进一步交谈后,方丈知道来客就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书法家郑板桥,遂请进雅致清净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座”,并吩咐侍者:“敬香茶。”之后,方丈请郑板桥题词,郑板桥用方丈的白话组合一副茶联:“坐、请坐、请上座(上联),茶、敬茶、敬香茶(下联)。”这对巧妙茶联也许会令方丈羞愧,但却留下茶文化史上的一段逸闻趣事。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中游一带,有1700年的历史,自唐代就销往内地和西藏,其茶品以“陈”为贵,越陈越香。“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令中国人民兴奋令世人瞩目的又一重大事件“嫦娥奔月”,让万众再次仰望星空。  相似文献   

20.
孟铁 《文化交流》2006,(1):34-36
无论是在粤菜飘香的广州,还是在蜀味十足的成都,不论是九省通衢的武汉,还是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一壶或浓酽或清香的好茶,总是让人心旷神怡,乐此不疲。有“茶都”美称的杭州,茶更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杭州人不但希望好茶,还讲究茶道,在休闲的日子里,喝茶人看着茶博士们那让人眼花缭乱的茶道表演,时间过得也就像匆匆而过的流水,惬意极了。现在,杭州的茶博士们心中更有了一分荣耀:因为有位叫李刚的茶艺表演者,他手拿铜嘴茶壶,把一大壶茶耍得出神入化,打败了全国各地的茶艺高手,为“茶都”杭州夺来了全国第一个“茶状元”称号。夺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