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布迪厄认为,文学场是不同的资本持有者角斗的空间,由许多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研究文学意味着建构一系列"纸上的建筑群"。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场而言,出版机制的转型促使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应对"经济场"的挑战,并且逐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变化。出版机构通过品牌战略、包装作家、策划专题等举措赢得了在"文学场"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抗拒了"经济场"、"政治场"的力量,也使当代文学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形成"好看"就是"好书"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一方面促成了当代文坛多元文学并存与对话的发展格局,显现了文学在多种关系中的多重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作家向个人的无限倾斜和对文学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的主动放逐而导致了文学价值上的失重现象,提示我们在寻求支学价值的多重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较好地处理个人化写作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4.
针对德国学者顾彬对中国作家"为什么要讲故事"的批评,阐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小说家的路径选择,即从倾心于模仿博尔赫斯和法国新小说,把"讲什么"转换为"怎么讲",以"纯文学"对抗强大的政治话语的压迫,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有关反省,以及用讲故事的方式应对急骤变化的社会现实的自觉努力。分析中国文学"为什么要讲故事"的内在机理,梳理现代性、本土化、乡土情怀、现实感与中国文学基本经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因素逐渐影响文学的格局,文学开始表现个体的独立价值,先锋文学的这一特质在余华小说中显露无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意蕴模糊,余华的创作随之发生转型,对苦难的表现由决绝趋向于温情,这种变化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嬗变更迭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先锋派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遁入历史,注承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新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先锋派小说过分追求叙述功能,先锋派小说逐渐成为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小说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凑性转型,逐渐失去先锋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先锋派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对小说形式进行全面的变革,注重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先锋派作家虽然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他们过分追求叙述功能,使他们的作品成功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读性转型,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都市小说命题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文坛风行文本探索、形式至上;而90年代似乎是文学题材革命的年代,都市文学潮流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其中最为显在的符码。本文拟在90年代用至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下,来简要论证都市文学存在的合理性、审美意义和鲜明的现实参照特质。  相似文献   

9.
当代城市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到90年代成为叙事文学的主流。其叙事立场发生了从主体性到个人化的改变。城市文学叙事立场的发展变化除了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影响以外,城市文学创作实践文化选择和作家自我意识的改变主导了不同时代"人与城市"不一样的想象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都市女性随笔以传达闲适情调为主,大多俯视身边琐事,即时感受,笔法流动,浪漫而不狂热。其生成原因不外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活动对文学个体价值的强化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的新变。就文学价值而言,都市女性随笔是对以往“大”而“空”的审美意识的反拨,用随意聊天式的语言和知识女性独有的坦诚表现个人的才情和见识。由于随笔创作较多地屈从于商业化运作,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故非文学话语的泛滥和文本结构模式化的倾向等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学界习惯以1985年为界将1980年代文学“断裂”为两个阶段,这种描述不仅包含着文学简单从反映社会到追求文学本体的艺术转变,更重要的是潜在地含有此是而彼非、高扬文学审美性而贬低文学社会性的价值判断,背后隐含着一种对全新历史时代强烈渴求的心理,是以有意排拒社会变革转型为基础。实际上,1985年前后的文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在日常世俗生活、独特的都市经验、复杂的价值观念冲突等方面,不仅聚集了社会转型期所有的斗争和分化、裂变与重合、妥协与对抗,浓缩了社会转型期一代人的精神思想和心灵状貌,而且开启了1990年代大众文化狂欢的源头,为1990年代的文学埋下伏笔,体现出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的建构与文学价值的取向密切相关。1950-19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下确立,赋予文学经典较多的政治内涵。19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确立在多元化语境中进行,这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有了自主性,另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泛化。当下文学经典的规范和重构在此情形之下显示出了必要性,文学经典的确立既要尊重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相似的故事和人物,其审美意义差异极大,这就是文化限定的结果,已方许多文学现象所证实。文化限定一方面养育了文学创作,同时又限定了作家探索的脚步;一方面作为文学创作的参照系和依傍.另一方面又成为创造力的束缚。这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导致文学创作与文化限定不可避免的二律背反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本项研究基于自建双语金融英语翻译教学语料库,参照社会建构理论——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遵循语料库翻译教学的特性,建构了新型的金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并对此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实验。通过一系列的质性、量性效度验证,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金融英语翻译能力有效,并支持了前期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的回归,而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在理论基础上是有马克思学说的人学与社会学统一的学理依据的。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在当代中国学术环境中再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本主义思想,应该注重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建设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主体观念的流变中,精神分析学说的无意识主体观颠覆了人类理性主体观念,直接影响了文学的主体现。在新时期文学语境中,它深刻影响了小说中的审美表现和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批评:回眸与进路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批评, 经历了80 年代的后政向批评( 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 , 90 年代的􀀂 饭碗 批评( 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 , 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 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 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 。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 ! ! 80 年代走向活跃, 90 年代基本边缘, 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 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 知识分子批评, 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林译小说”之所以会风靡一时,正因为其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其颇受欢迎的原因,既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嬗变,引发了审美世界中人们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多元裂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改变历史时代的开端。审美观念的裂变之一,就是审美日常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日常化已成为一种改变文学面貌的重要力量。文学成为一种消费者实现自己价值的载体,其突出表现是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