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日前,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取费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行政机关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时可以收取检索费、复制费和邮寄费,且要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得到及时处理。《通知》规定,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书面申请,向其提供本机关主动公开信息范围以外的政府公开信息时,  相似文献   

2.
《信息系统工程》2009,(1):77-77
天津市行政机关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的收费标准确定。天津市行政机关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书面申请提供本机关主动公开信息范围以外的政府公开信息,可以向申请人收取检索费、复制费和邮寄费,收费标准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相似文献   

3.
余珍 《云南档案》2013,(1):57-58
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政府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的一种,它体现了公民主动参与国家政权管理,行使公民"知情权"的一种表现。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一般情况下,现在普通公民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基本上还不属于刚性需求.河南南阳公民王清向全市181个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要求获知."三公"消费--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有关信息,想搞清楚政府把纳税人的钱都花到哪了,这在目前确实还属于一种"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是当今的世界潮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公众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从以前的理论探讨和立法研究阶段进人了关键性的实施与落实阶段,这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电子政务的重大进步.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与由来 《条例》把政府信息的含义界定为: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或有关组织将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政府信息,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向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公开,或者依申请向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开的活动和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有"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以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知情权为宗旨的《条例》的正式实施,民众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希望中国政府将快步迈向"信息公开时代",能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力量,成为中国行政法治的一个加速器.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伴随《条例》的实施,取得显著成绩.《条例》实施前后,各级政府机关普遍集中主动公开了相当数量的政府信息,实现了政府信息从不公开向公开的质的转变;依申请公开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不论是申请的数量还是答复或者最终公开的比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董妍 《档案学研究》2019,33(1):80-87
构建香港特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规则是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公开资料守则》。现实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香港得到了良好的实施:公民大部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均被满足,申诉专员对公民知情权提供有力救济。内部利益吸引和外部制度制约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的核心要素;司法救济的缺失应归责于法院的过度保守而并非政府信息公开法的缺位。内地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当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升政府形象,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监督和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必然要求,也是世贸组织要求各国政府应尽的义务。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中国能否积极履行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不仅关系到中国能否得到其他成员国的认可和信任,也关系到中国能否走上依法治国的正轨。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董铭状告政府部门要求政府公开信息,反映了我国政府信息逐渐向依申请而公开过渡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郭扬 《东南传播》2016,(1):73-75
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动使用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从百度键入关键词"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所搜索到的全部64页中2011-2013三年间,见诸媒体报道的公民、记者、律师、大学生主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案例,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寻新闻记者对条例的使用情况及背后的原因,并对提高新闻记者使用条例的技巧作出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就是指政府机构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增加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维护政府高效、  相似文献   

11.
互动双赢政府信息公开与媒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麦玲 《传媒》2008,(9):74-75
2008年4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按照《条例》规定,依法公开政府信息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义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主动向政府申请获取所需要的政府信息。专家认为该《条例》正式出台后,中国政务信息公开从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它在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方面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各类官方信息潮水般涌来。政府信息公开赢得了掌声,但如此海量的信息,普通公民如何迅速、准确地获取自己需要的那份呢?此时,媒体依托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信息深度加工的服务,抢占竞争先机,已刻不容缓。媒体向受众提供政府公开信息产品,有四大优势:首先是有一批编辑记者,是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复议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咏梅 《档案》2008,(1):23-25
健全的行政复议机制是成熟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的标志之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救济措施,凡是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国家无不构建有行政复议制度。按照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虽然这类行政复议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条例》没有对此作出更详细的规定,但是行政机关对信息公开的处理属于行政行为,与此相关的行政复议应受到《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湖北档案》2008,(12):6-6
5月,湖北省三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相继向公民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查询服务。湖北省档案馆将3万卷政府信息档案,以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政北公布涉民政府信息档案。“五一”刚过,湖北省档案馆迎来了首批前来查询政府公开信息的百姓,10多位百姓成为了到湖北省档案馆查询政府信息的首批利用者。  相似文献   

15.
《兰台世界》2013,(S5):23-24
<正>政府掌控着社会大部分信息,在社会信息化推动下,为了更有效地开发社会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也顺应历史潮流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政府机关"办事公开"思想,2008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此同时,政府信息公开也加速了中国从"集体中国"向"公民中国"的转变,个体的独立性以及公民使用知情权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得到空前的提高,对包括档案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公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档案开放  相似文献   

16.
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对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做好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几点建议:档案法与信息公开法应该协调一致;明确相关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职责;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与馆藏未开放档案利用工作衔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南通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南通构建网上依申请公开信息平台等措施,从提高公众依申请公开参与意识、转变政府依申请公开服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11月6日下午,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兼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姜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曹金喜带领有关人员到市档案局馆调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姜平一行察看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点和政府信息公开、档案文件资料查阅服务"窗口"的工作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向工作人员详细了  相似文献   

19.
论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包括信息公开和信息控制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势在必行 ,既要倡导政府信息的充分公开 ,又要确保国家的秘密及公民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和群体利益不一致时 ,公民的知情权重于公民的隐私权。参考文献 8。  相似文献   

20.
善玉 《北京档案》2010,(1):34-35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首次上升为法的高度。从《条例》实施至今一年半的情况看,很多学者十几年前就提出的包括公民的知情权、政府向民众公开信息是义务而不是职权、政府信息以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