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知道现在一些报纸副刊的编辑、副刊部主任,包括分管副刊的总编,着不着急———一期期的半版一版的副刊,编辑、审改、校对和出版出来,可在读者中有多少回声?如果很少,可否引起重视?报纸副刊本不该是这种样子的啊。且不说打倒“四人帮”后不久,《文汇报》“笔会”一篇《伤痕》,掀起了成千上万读者心头的波澜;亦不说在向四化进军途中,陈祖芬一篇《祖国高于一切》在《人民日报》副刊一经问世,就载入了新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史册。这些副刊稿件见诸报端,引起了海潮般的读者效应,一时洛阳纸贵。就连不朽的《阿Q正传》,也是在解放前的《晨报》副…  相似文献   

2.
太阳刚刚升起,楚天都市报副刊部的门口就已经有人在探头询问:“请问哪位是邹编辑……” 找人的是楚天都市报的读者,他们或来投稿,或有事相求;被人找者是楚天都市报副刊部的副主任、多个副刊的责任编辑──邹晖。 与楚天都市报同步成长的她,短短四年,可谓名播荆楚。在楚天都市报上百万读者中,或许有人会陌生于她的名字,但提起由她编辑的一个个副刊,却鲜有不熟悉的。从《百姓生活》到《打工一族》,从《银发岁月》到《大学校园》,从《婚恋家庭》到《情感话廊》……邹晖与她编辑的副刊,伴随着楚天都市报的快速成长,早已深入到了读…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1956年7月改版时,继承我国报纸的传统,在第八版开辟了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综合性副刊。这个副刊,在十年动乱时,被中断了,直到1980年才正式恢复,今年起又定名为《大地》。作为副刊编辑,我们经常在考虑一个问题:读者究竟是否喜欢看副刊?他们比较喜爱哪些栏目,哪些稿件?不喜欢的,又是哪一些?他们希望副刊怎么办?我们细心编出的各种稿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郁达夫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一九三八年末,为宣传抗战,郁达夫应邀到新加坡,服务新闻界,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因日寇侵占新加坡而开始了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流亡生活。在这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担任了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三大副刊(日报副刊《晨星》;晚报副刊《繁星》和《文艺》星期副刊)的编辑工作,兼编《星槟日报》文艺副刊和《星光画报》文艺栏,接编《星洲日报》的《教育周刊》副刊,还一度代理过《星洲日报》总编辑,以后又主编英国当局在新加坡创办的《华侨周报》。这三年多里,郁达夫前后发表了时评政论、文艺评论和杂文、随笔等四百多篇。  相似文献   

5.
一张张稿费单在他去世两个多月后,还在不停地飞到杨庄集镇政府;一篇篇由他撰写的稿件在他悄然离世后还经常出现在溢着墨香的报刊上,当人们目光落在作者“陈中春”三个字上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默默地祝愿他一路走好……1998年9月15日上午11时40分,郓城县杨庄集镇司法助理员陈中春在办公桌前永远地睡着了,桌上放着一篇刚刚写完的稿件。消息传出,《菏泽日报》社专程派两位部主任为他送行,《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的编辑记者们闻讯后深表惋惜,郓城县38个乡镇的80名报道员汇集一起,为他们的同行和兄长送别。  相似文献   

6.
《今晚报》的“今晚副刊”有个“日知录专栏”。这个专栏,中学生在读,他们的教师也在读,一般读者有兴趣看,高等学府的教授们也喜欢看,学文科的爱看、搞理工的也看。 1984年,《今晚报》创刊之初,李夫总编辑与副刊部负责同志对副刊进行了总体规划,“日知录”栏目,被称为副刊的“四梁八柱”之一。“日知录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叫《顾炎武及<日知录>》。借用古人书名《日知录》称谓这个专栏,是取日有所知的意思。《日知录》专栏办出特色,关键在于有一批高层次的作者队伍。晚报文章自有独特的要求,不同于杂志,也不同于日报。作者不仅要有学问且又肯写,还要能写出晚报风格的文章。编辑不能仅仅做选择者。天津的一位大学教授最初应约写来的几篇稿子,选题并不十分理想。编辑热心地做引航员。经过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7.
人际瓜葛不应殃及作者先讲自己作为“作者”时的一次遭际:我写了一篇书评,寄给某报副刊部甲编辑,之所以寄给他,只不过是曾在偶然的情况下曾见过几次面,记住了他的名字罢了。我只希望自己的书评能够在这家报上发表出来,决没有想要与甲编辑“拉关系”之意。遗憾的是,正是此举,却导致这篇书评在那个副刊部卡了壳。原因何在呢?经过一番“旁敲侧击”的了解才知道,原来,甲编辑与在同部门工作的乙编辑、丙编辑之间关系不甚融洽,因而,他们几人为了稿件的事,常争执不休。谁若直接寄给了其中一位,另一位或两位便会起而攻之,弄得当事者编也不好,不编也不好,如此这般,你“来”我“往”,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变成铅字的文章(或作品)成为了“待处理品”。  相似文献   

8.
曹煜 《新闻世界》2009,(4):23-24
我自2004年初开始担任《江淮时报》的副刊编辑以来,清早点开副刊的电子邮箱搜寻新近投稿,是每日必备的功课。但总会发现,支学爱好者的稿件如汗牛充栋般地塞满了信箱。但是,并不是稿件量越多,可选的稿件就多。  相似文献   

9.
《编辑之友》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工余有点写作的爱好,今年订阅了贵刊,一想提高点写作能力,二想了解一下编辑工作这块“神秘领域”。当我接到第一期《友》时,一件往事又涌进我的心扉。说起来是旧闻了,但还是想给《友》唠叨唠叨。 1983年1月,我给《新闻战线》杂志投去一篇短文,题为《压稿造成的失实》,文中列举了某两家报纸在刊登我矿两篇稿件时,因压稿时间过长,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使读者误认为是假报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新闻战线》已登过此类稿件,我写的就不用了。但《新闻战  相似文献   

10.
由《江海晚报》副刊部编辑的“江海写真”在2007年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一专栏能获得广大读者和专家的肯定,关键在于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关注普通民众,展现精彩人生。通过对平凡人物的报道,挖掘出他们身上的不平凡之处,给人以启迪。“江海写真”的成功操作,也为副刊的新闻化提供了一个样本。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编辑《科学长廊》科学副刊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一条方针:突出新闻性。三年来,《科学长廊》已编发了近百篇带有新闻性的科普知识稿件,受到读者欢迎。新闻性是报纸科学副刊的特点和优势报纸是“新闻纸”,报纸上的任何版面都不应脱离新闻性。期刊化是办报的大忌,即使是科学副刊也不能例外。现在国内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科普期刊已有百多种,报纸科学副刊要想办出有别于期刊的特色来,就必须扬长避短。报纸科学副刊的长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日报》多年以来一直是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组版员成版的基本流程,从2004年起首先从副刊专刊编辑室开始尝试推出由版面编辑自己成版。由于副刊专刊编辑每期版面都要经历从策划版面稿件、约稿(或自写)、从投稿中选稿,到编辑或整合稿件,最后再到约拍或多渠道找配片  相似文献   

13.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14.
章锡琛(1889—1969),字雪村,浙江绍兴人。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简易师范,后任小学教师和师范学校教师。1912年至1925年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  相似文献   

15.
红烛 《新闻界》2003,(3):64
有家市报新闻研究室经办的《通讯》杂志,专辟了一“读者评报”专栏,开篇并作出了“竭诚欢迎广大读者和通讯员‘挑剔’”的致词。通讯员小李觉得这是向报社“献爱心”的好机会,便用心写了一篇《我对贵报副刊的几点看法》的评报稿,文中不免对时下副刊用稿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心想编辑同志看了一定会有所启示。哪知《通讯》用出这稿后,小李投给副刊部的杂文散文稿则再也用不出了。他很是不解,赶到报社查询。过去副刊部的同志看到他来都十分热情,又是让座,又是问好,接到稿子有时当即就审阅编发,可这次竟一个个不予理睬,送的稿子也看都不看丢到…  相似文献   

16.
1947年,胡乔木同志给《解放日报》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短些,再短些》,他说:“我们的说话短,靠开会的主席;作文短,靠《解放日报》的编辑。”他为此要求《解放日报》:一、新闻要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二、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一千左右的;三、研究性的论文等等五分之四是两千字左右的。 胡乔木的观点在现在仍然是适用的。 现在的媒体,长风刮得人们睁不开眼。一篇消息,明明三言两语就可解决,偏偏要娓娓道来;一篇通讯,本可以直奔主题,硬要花前月下,喋喋不休;一篇论文,唯恐读者不明白,中文洋文一大套,生涩难懂…  相似文献   

17.
一、小故事与报纸文艺副刊1989年,湖北《宜昌日报》和当阳市粮食中转储备库联合举办了一次小故事大奖赛。半年收到应征稿件3560多篇,见报141篇,被《民间文学选刊》等转载5篇,评出获奖作品40多篇,参赛作者遍布国内9个省、市,创造了《宜昌日报》近十年来文学作品征文的最高来稿记录。面对这次小故事激起的新热潮,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故事的巨大魅力和广阔前景,看到了报纸文艺副刊小故事的天然优势,看到了小故事与其它文体的相映生辉共同构成的报纸文艺副刊繁花似锦的景观和新时期文学澎湃的长河!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铁道报》文学副刊《绿街》上,常年活跃着一支2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使《绿街》生机勃勃。该报副刊坚持业余时间办业余事情,八年的时间里利用元旦不休息。在最冷天气带领通讯员深入最艰苦的基层小站,利用双休日召开文学创作笔会等等,完成了“冬有采访小分队,夏有文学创作笔会,一年四季有征文”三项活动循环的大量工作,培育了一支生活根底厚实、创作毅力顽强、品格作风扎实的优秀通讯员队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把副刊办成了通讯员的精神家园,以一个情宇集结了这支队伍,从世事的浮躁中纯净着这支队伍,正是因为这些大量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和努力,才把通讯员吸引到这块阵地上来。办好报纸文学副刊是新闻工作者的愿望和探讨已久的问题,《哈尔滨铁道报》文学副刊《绿街》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下面编发的这篇稿件,反映了谈报文学副刊工作的一个生活画面。——编者  相似文献   

19.
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闻、评论和广告共同构成一张完整的新闻纸。在中国报纸副刊诞生以来的百余年里,名刊名篇层出不穷,副刊编辑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以史为镜,鉴史知今,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新华日报》副刊的新  相似文献   

20.
《长江文艺》创刊时,没有编辑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编辑。创刊号是由中原大学的政治教员俞林编辑的。中原大学此时设在开封原河南大学校址。俞林将编好的稿子送到郑州的《中原日报》社。《中原日报》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由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熊复(1978~1988年为《红旗》杂志总编辑)管辖。《中原日报》的副刊部主编于黑丁接到俞林送来稿子,责成手下编辑负责出版事宜。《中原日报》的《文艺》副刊也才创办三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