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最平常的单位.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每天也大都在课堂上度过.这种"习以为常"往往使得我们有意或无意忽略课堂,忽视对课堂的深刻反思,以至于许多看似普遍正常而实质上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现象无时不刻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受教育的经历中,在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了一些关于教育的认识,拥有了自己的教育观念,而这些教育观念往往直接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但是,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实践的狭隘性,这些观念不一定合理,有时甚至导引出教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力量的源泉在于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源泉,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魅力。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而这种对话交流正需要教师将自己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渗透出来。爱,是与学生沟通的基点,真诚的爱意不仅能够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够软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行为意识。一、爱就是积极鼓励,锻炼低年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意识低年级学生天生喜欢模仿,他们乐于将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因此,教师在低年级学生的每一个举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和无意的举动都  相似文献   

4.
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及其危害江苏铜山县郑集中学(221143)宋广良认为:学生的惰性心理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现象,教师的责任应是想方设法消除这种心理,而不是培养和助长这种心理,遗憾的是学生的惰性心理的形成往往来源于教师无意的培养。“满堂灌”的教学法和“...  相似文献   

5.
如何预防与避免对学生的心理伤害□程广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某些心理伤害,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意伤害,二是有意伤害。所谓无意伤害,即教师有时不经意地说的话、开的玩笑、变换的脸色等,给学生幼嫩的心灵带来的某些压抑感和不快的情绪。所谓有意伤害,即有些教师...  相似文献   

6.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观念,是个人的主体性认识,是个人通过自己的经历或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对某些事物比较概括的一般性认识,它会影响人们对该事物的态度或行为。从这种认识出发,可以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主要不来自教科书的规定或理论学习,而来自他们自身接受教育以及从事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人们大都是依据自身接受教育的经历,有意或无意按照自己老师和父母的样子去开拓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当然,如果人们自身已经尝到了前辈教育活动的苦果,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权利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的权利是教育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作为主体的学生享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广泛的权利,但由于传统的学生权利观的影响,某些学校、教师、家长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或无意地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学生身心受到损害,以至于师生、校生对薄公堂,学校、教师成为被告。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权利,依法履行好维护和保障学生权利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时和学生交往中的一件小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甚至让学生终身难忘。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出现自身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道德教育中的反道德现象。教师的这种有悖于道德规范甚至非法的言行,削弱了其在道德教育中的感染力和教育活动对青少年优良品质形成的驱动力,造成我们教育中的种种失误。一、偏爱和歧视让教师戴上了有色眼镜因学生的容貌、智力、性格品质、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偏爱(特别是对服从听话、成绩较好…  相似文献   

9.
潘荣华 《考试周刊》2010,(28):49-50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师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语文世界已慢慢地丧失了其固有的灵性,语文阅读教学已变得此时有声已无意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失去了,课堂阅读灵性丧失了。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可下面的学生却一点也不愿意听,他们在做着其他的事情。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该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和对象的新奇性,是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条件。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特质,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意淡化了人文教育的渗透,因此探索和实践在无机化学实验中进行人文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保持在15—20分钟,而一堂课是4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3.
性别角色,在文学艺术里,是作家艺术家们特别热衷描写的永恒形象;角色性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则是老师们颇为忌讳的敏感话题。然而我们认为,倘若将这敏感的话题,具体而现实地明确为留神教师的异性角色,并且将其界定成一种崇高与卑下,纯洁与暧昧之间的边缘性状态的师生情感关系,那么就是一个充满情韵和深刻思想的教育研究课题。本文试从这教师性别角色的无意有意、有益无益、无谓有谓三个方面展开例述论证。一、角色的无意而有意案例:班里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曾是那样喜欢听我的语文课,可后来不知怎么突然就不愿听讲了。而且常常是在语文课上得…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人的注意愈集中,留在大脑中的印象就愈深,知识点间的联系就愈牢固。因此,教师恰当地运用注意规律,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点:且要善于应用无意注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一般都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联想能自由驰骋,情绪就随意起伏,感知暗暗积聚。所以,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为教学服务.尽量防止那些足以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有…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课堂上,常因外界的刺激物而引起无意注意。无意注意虽然发生突然。时间短暂,但影响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甚至波及教师对教学的情绪。其实,如果教师善于巧妙地运用无意注意,不仅不会使教学受多大的影响,反而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产过程,而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又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或是在教师无意的说话或举动中所造成的。曾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某天同桌的钢笔不翼而飞,当时的班主任教师虽然没有说出是我偷了同桌的钢笔,但他的眼光和说话的神情清楚地告诉我,他在怀疑我,那时由于胆小不敢找教师,唯一的奢望就是教师能私下找我谈谈,可事与愿违。那时我觉得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因其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层次性、创新性而备受大家的瞩目和欢迎,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一、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一种“无意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学生的“偶像”,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所以,化学教师必须大胆地突破旧思想、旧模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用各种现代的教育技术严格武装自己的教学,时时处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心理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就是人们有意识地对某件事物保持的注意力,无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会被某种事物吸引,从而将注意力从一件事物上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正在认真地听教师讲课(这属于有意注意),这时,突然有某个学生打了一个嗝,同学们就会把注意力不自觉地转移到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上,这就属于无意注意。引起这种注意力转移的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从客观因  相似文献   

19.
答:我认为,创造性不可能简单而直接地教给孩子。孩子的创造性应该是教师、家长,以及良好的社会生长环境培养出来的,是鼓励和启发出来的。倘若创造性能轻而易举地教,那么这种“创造性”将毫无价值。例如当教师与家长认为某个儿童画比赛适合孩子参与时,会有意或无意地这样教孩子创作:“要按这一内容画,才符合参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个向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教师或有心、或无意地以教育的名义做着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事。教育教学实践中常见形式主义(播种虚伪的种子)、金蝉脱壳(责任道义的流失)、注重结果(扼杀参与的萌芽)等现象,教师对此要不断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