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周列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批计谋型女性,她们用尽心计,或争权,或谋利,体现了对男权社会的抗争,她们的悲剧结局也表明了封建社会中男权控制的强大。  相似文献   

2.
孙亚男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03-104,11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香玉》一文中创造出"一妻一友"的双美模式,试以此为立足点,从其对"双美一夫"传统模式的继承与创新、两个世界的对立、"双美"中的男权印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醒世姻缘传》是古代妒妇题材小说的典型代表。作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批典型的悍妇形象,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惧内现象做了比较全面的描绘,并从社会因素、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人情感等方面对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做了比较深刻的剖析,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体现了的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在男性角色的叙事下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失语"现象,包括女性形象的被动"失语",男性角色的主动"失语",以及怪物的"失语"。通过"失语"现象,作家为我们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处境与痛苦。  相似文献   

5.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叙述了李雪莲为证明假离婚与"我不是潘金莲"在二十余年间的上访历程,展现了李雪莲在夫权、男权压抑下寻求尊重、理解和话语权的努力与困境,揭示了政府官员和权力机制的存在状况,表现了作者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与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飘》是当今深受欢迎的美国小说之一,其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女主人公思嘉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及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作用都是女性意识的体现。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让其从未随风而逝。  相似文献   

7.
王萌 《考试周刊》2009,(13):27-28
勃朗特姐妹二人都在英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简·爱》在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是露出受到男权话语操控的痕迹;而《呼啸山庄》则在想象的荒原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一切秩序。  相似文献   

8.
将《月牙儿》与《阳光》进行互补性阅读,借以揭示《月牙儿》和《阳光》的主题都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团境、悲剧命运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女性,并且试图通过这些女性悲剧来反思男权文化对女性产生的影响。由于男权文化的强大和根深蒂固,她们不可能完全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因此作品反映了强大的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害。同样是写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悲剧,两部作品又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月牙儿》与《阳光》进行互补性阅读,发现《月牙儿》的主题并不完全是反映贫穷对妇女命运的改变,《阳光》中的女主人公出身富有,却同样面临《月牙儿》的主人公的悲剧,所以《月牙儿》和《阳光》的主题都是在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几千年来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给予女性一种依附性的生存规范,女性在这样的生存规范中,也不由自主地以男性的观念索取自己的生存原则,并由此导致了自主、独立意识的匮乏,也导致了自己悲剧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塑造了狄希陈这个严重"惧内"的人物,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看,他的行为具有一种受虐倾向。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综合能力不足等因素使狄希陈产生受虐冲动,希图以妥协、消融进强大外在世界的方式获取安全感。这一过程具有强迫性、自伤性,并最终导致受虐倾向的形成。在大量明清小说作品中,以"惧内"为表征的这种倾向的普遍出现代表了一种社会异动,颠覆了传统伦理纲常的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社会,士大夫惧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唐代士大夫惧内之风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统治阶级的女性干政传统对唐代女性的精神鼓舞和心理暗示不客忽视,而良好的教育基础使唐代女性在个人素质方面毫不逊色于男性,开放的社会风气给唐代女性培养自由个性提供了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小说中各种情形的掘墓现象非常多见,而其所涉及的一系列由盗墓取财、改葬和合葬、获罪新棺、误葬活人以及其他一些产生诸如此类掘墓现象的原因都与其当时存在的社会风俗、历史现实息息相关。唐五代小说中所记述的掘墓现象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丧葬习俗。如改葬、合葬等风俗已经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墓地选择的重视和对棺墓敬重的社会心理;小说中也记载了一些为世人所认可的掘墓现象,如在官司中若需要开棺验尸等。唐五代小说中所保存下来的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社会生活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来,我国文学尤其是小说作品充分展现了社会转轨时期人们精神躁动、欲望膨胀的情况.在"金钱法则"日益取得支配地位的情况下,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肉欲放纵中进行精神的自我放逐,社会呈现出一幅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景象.文学所反映的这种社会现象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5.
六朝家族小说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小说创作呈现出家族化倾向 ,家族小说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 ,但贯穿整个六朝时期 ,它的兴起与当时独特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等因素密切相关。同一家族内部成员创作的小说作品往往在题材选择、主旨取向上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 ,在思想观念、道德评价、审美旨趣上 ,带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性特点。这类作品 ,深深地刻着家族文化的烙印 ,蕴涵着深厚的家族伦理观念 ,它们的传承不息 ,是六朝家族文化繁荣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6.
《人鼠之间》与《骆驼祥子》这两部现实主义小说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尽管各自的作者分别以美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创作基础,但两部小说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本文对这两部小说主人公的梦想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先锋小说的先锋性和电影的通俗性本是互不兼容的两种品格,可在当前先锋小说却频频“触电”。为透视这一独特现象,笔者考察了张艺谋电影《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编过程,意在反思这一现象对先锋小说创作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唐代小说的世界,以及与唐五代小说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可以审视当时唐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从中探讨、透视这类文学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深刻的文化特质。唐代传奇中以人与异类恋爱小说作为主调的婚恋作品反映了妇女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附属品地位,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幸福、美满婚姻生活的企盼。另外,作品中的女性(异类)还被当作男子的自喻形式,折射出作家强烈的感情色彩,体现着文人的困惑、愤懑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晚明话本小说繁荣,其中包括同性恋小说。从性描写来看,它属于性爱小说的一部分,但在性意识、性心理的描写上有所缺失。从故事内容来看,它属于世情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晚明社会的人情世态。从体制上来看,部分同性恋小说采用了分回形式,在话本由短篇向中篇的过渡上起到了一定作用。探讨同性恋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明确它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