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邃的佳作.细心体味,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一、独具匠心标题新.<山海经>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作者情思的触发点.正因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长妈妈才让"我"感激和怀念.标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和范围,突出了主旨.  相似文献   

2.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买《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又风趣地表现了“我”与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3.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按照生活的原型,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阿长是一个旧式劳动妇女的典型。作者穷其形、尽其相,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鲜活动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抑”和“扬”写作手法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     
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情思隽永的名作,作者用无比温情的笔调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深敬意。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长妈妈,而当长妈妈给他买到一直想得到而得不到的《山海经》的时候,作者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感激的心情油然而生,突然间觉得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了。  相似文献   

5.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我”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我”对长妈妈无限的怀念与同情之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先抑后扬”、“欲扬故抑”辨有的教学参考书上说,《荔枝蜜》这篇散文,作者先从“不大喜欢”蜜蜂说起,是用了“先抑后扬”,“欲扬故抑”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使文章富有波澜,更能吸引读者。我担心这样讲会使学生认为,凡是要“扬”的事物,都可以先“抑”一下,而且,由于这样一“抑”,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离开作品内容,脱离作者思想,很容易把写作技巧讲得很“神”。其实,说“妙”也不“妙”。《荔枝蜜》  相似文献   

7.
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称之为“春秋笔法”。因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以一字为褒贬”,含有“微言之义”,所以有了“春秋笔法”之说。鲁迅回忆幼年时代的保姆长妈妈,确实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可谓春秋笔法。感受鲁迅的情感,揣摩鲁迅的写作,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题目不写“阿长”或“长妈妈”,而是“阿长与《山海经》”,是要突出《山海经》一事,自己幼年读到的《山海经》是阿长给“我”买来的。说起来也无非小事一桩,无非是帮“我”买到了几本小书。这类事,常人早忘了,鲁迅却一辈子不忘,鲁迅不忘人家的好处,是一种善性,一…  相似文献   

8.
《阿长与山海经》抑笔和扬笔外观结构上的失衡,却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篇杰作。在抑笔中,作家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特有的双重聚焦,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暗含对长妈妈的同情,为扬笔蓄势铺垫。在扬笔中,作家借助《山海经》这一意象,带领读者反观长妈妈粗俗的外表下质朴动人的人格魅力。前文的种种铺陈,使得结尾处深情的呼唤水到渠成,余音绕梁。  相似文献   

9.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实性的文章。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文章几乎是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意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  相似文献   

10.
《阿长与〈山海经〉》的标题很耐人寻味,一个“与”字实在不可忽视,它强调了“阿长”同《山海经》的关系。在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作者所叙述的有关阿长的种种行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虽然爱“我”但粗俗、没有文化的地道的农村妇女阿长,而这样的阿长与《山海经》本来是毫无关系的,“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是因为“我”很想得到它,阿长才“与”《山海经》发生了联系,把它买来送给我。如是果仔细吟咏题目,就会感受到包含其中的是作者对阿长的浓浓深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一波三折的。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所叙写的阿长…  相似文献   

11.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迷信、唠叨而又善良、朴实的性格。本篇节选用层层渲染的手法,写阿长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的经过。首先,作者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过渡,交待钟爱绘图的《山海经》的缘由。其次,作  相似文献   

12.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在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中的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则写出了对她的充满尊敬和感激之情。本文是如何把这一人物形象写得如此清晰?我认为应该得益于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3.
作文最忌没有特色。许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平铺直叙,读起来像是喝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很难吸引读者。有特色的作文就是不落俗套,新颖别致。把作文写出特色的方法有很多,如制造悬念,利用对比等。今天就教你运用“先抑后扬”的构思方法。所谓“抑”就是贬低,“扬”就是赞扬。在语文课里有一篇《可爱的草塘》就是运用“先抑后扬”的范例。作者开始写“初到北大荒,感到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也看完了,时间一长,觉得没意思。”这是“先抑”,给读者的印象是北大荒不值得留恋,没有引起兴趣的东西;接着写被妻妹小丽带到草塘,立刻被草塘的…  相似文献   

14.
<正>要想写好作文,选材很重要。选择典型素材,能让文章言之有“事”、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进而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充实,表达真实而生动。下面,让我们一起跟课文学习选材的艺术。【课文笔法】一、从“小”处入手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正月初一早上,当“我”按照长妈妈的要求顺利说出祝福的话时,她十分欢喜地将福橘塞入“我”的口中,祝福“我”一年顺顺溜溜。当别人不关心“我”的想法和意愿时,长妈妈却能主动问“我”《山海经》是怎么回事,并在告假回家时帮“我”买来让“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还复述了课文。现在(边讲边投影:)请说说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  相似文献   

16.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回忆少年生活的一篇记实散文 ,选编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二单元。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因此 ,教这篇课文 ,我本着这个要求去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比较长 ,它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 ,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此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边读边归纳出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同学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件事 :(1)无名无姓的女工 ;(2 )日常的粗俗 ;(3)烦琐的规矩 ;(4)讲“长毛”的故事 ;(5 )谋害隐鼠 ;(6 )主动给“我”买来《山海经》…  相似文献   

17.
冯骥才的《拒绝句号》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以其欲抑先扬,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等手法抒写人生真谛。语言通俗精警,富于哲思。文章首先从“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写起,写他们对“句号”的意义的理解和看法:“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接着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谈标点的使用,说明读者看到文末句号时的“喜悦”。这是先扬。其次,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再写人生的句号,是从另一层面,另一角度旧题翻出新意:“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3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鲁迅先生写女工阿长的回忆性散文。课文对人物欲扬先抑的写法,对选材详略得当的剪辑以及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被人们奉为经典,褒奖有加,却很少读到指误的文字。我在反复品读第3段时总觉得段落划分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9.
阿长赠《山海经》时文章笔调由“抑”转“扬”的变化,是《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的关键转折。本文通过联读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从成长中绘图“嗜好”的启蒙和发展、反思中对儿童教育的批判与认同、回望间个体记忆的“幻化”与再造三个方面阐述此处转折产生的原因,在整部作品集的视野中赋予《阿长与<山海经>》更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中五册选编了两篇关于《项脊轩志》的评论文章。我认为《一往情深疏而不散》是一篇有严重缺陷的文章。从标题看,文章是评价《项脊轩志》(以下简称《项》)的结构特点,指出其疏而不散的原因是“一往情深”,评论的重点是疏而不散。可是文章内容并未依循标题提供的思路。请看: 文章第1段提出论题,第2段指出原作写了三个材料:老屋的修葺、有关的轶事、主人公的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