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9岁即考得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中。由于生活所迫,于31岁时出外谋生。先是在宝应知县孙蕙家做幕僚,游历江南。此后便长期在缙绅人家设馆教书,直到70岁时才撤帐归来。  相似文献   

2.
《狼》注译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县)人。十九岁应科举考试,连获县、府、道第一名。但后来屡次考试均受挫折,因此终身潦倒。三十一岁时,曾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幕宾,不久,辞幕还乡。此后,便一直在“缙绅先生家设馆教书。”他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著作颇多,《聊斋志异》是  相似文献   

3.
卓佳 《语文知识》2003,(9):34-35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川县城东约七华里蒲家庄(今淄博市淄川区)一个书香家庭。大约11岁的时候,蒲松龄从父读书,19岁时便中了秀才,县考、府考、道考,连获三个第一。在时人眼里,蒲松龄中个举人应该是很容易的。然而,三年复三年的乡试,却成了他终身难度的“关口”。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公元1640—公元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家境十分贫寒。蒲松龄从小就聪明过人,19岁那年,他在县、府、道的应试中,连夺三个第一,因而他很有名气。后来,他仕途不通,每次应省试,每次落第。始终只是一名秀才。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聊斋志异》是一部著名的文言小说集。它问世二百多年来,已有了10多种语言的译本,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骄傲。《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生于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城东约七华里的蒲家庄。蒲家是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大约11岁时候,蒲松龄跟从父亲读书,19岁便中了秀才,县考、府考、道考,连获三个第一。在当时人看来,蒲松龄中个举人应该像在路边拾根稻草那样容易。然而,科举对蒲松龄并不是直上青云的天梯,继少年进…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天资聪颖,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试不第,只好在乡村教书。有一家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去后不到三  相似文献   

7.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号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东湓川(今淄博市)县人。19岁时,一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数度不第。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蒲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他40岁左右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是一则寓理小品文,其寓含的道理并不难懂,但作者采取欲擒故纵的笔法,故事处理得跌宕起伏,悬念迭出,读后奇趣难忘。  相似文献   

8.
王森文,山东渚城人,清初山东名士王成祉之次子。嘉庆十二年任兴安 府安康知县。与郑廉合作,纂修了《安康县志》20卷。嘉庆十五年王森文调任汉中府略阳县知县,公务之余,对石门石刻悉心探究,最后写成了《石门碑Yi》一书。此书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石门石刻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森文,山东渚城人,清初山东名士王成祉之次子.嘉庆十二年任兴安府安康知县.与郑廉合作,纂修了<安康县志>20卷.嘉庆十五年王森文调任汉中府略阳县知县,公务之余,对石门石刻悉心探究,最后写成了<石门碑薛>一书.此书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石门石刻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诗医     
明末清初时,山东淄川出了一个大作家,他就是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画皮》《促织》《劳山道士》等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但大家也许不知道,蒲松龄还是一个不错的医生。  相似文献   

11.
张传德 《山东教育》2014,(10):60-60
结缘《山东教育》,已是二十五年。喜欢《山东教育》可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一种情结,这源于从事教育的缘故。 初识《山东教育》,目的就是想学点关于教学的技巧和经验。初出茅庐,从一个山村的放牛娃,经历三年的师范教育,十八岁登上讲台的我,面对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孩子,只好求助《山东教育》。  相似文献   

12.
语林撷趣     
一窍不通清朝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幼年苦读,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因是汉族儒生,此后屡试不第,只好在乡绅人家设馆教学。有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去后不到三个月蒲松龄便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财主一听十分高兴,便问:“吾儿文章如何?”回曰:“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财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也都通熟了?”回曰:“八窍已通七窍。”财主大悦,设酒为先生饯行,蒲松龄便离去。蒲松龄走后,财主便急忙把这喜讯告诉给在县衙当师爷的胞弟,并嘱其快些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做个秀才,家…  相似文献   

13.
1938年冬天,罗荣桓同志奉命率一一五师主力向山东进军。罗荣桓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在东进路上生的,所以取名东进。罗东进出生以后,就在挑筐里和马背上,长途跋涉到了山东。到山东后,罗荣桓担任了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当时环境很艰苦,带一个婴儿行军作战太不方便。罗荣桓和林月琴(妻子)商量好,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直到东进5岁,环境比较稳定了,才从老乡家里接回来。  相似文献   

14.
去年夏天,刚满10岁的儿子在山东老家度过了一个开心的暑假。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爱着,这孩子真是无忧无虑,不到两个月,体重就增加了三公斤,身高蹿起五公分。  相似文献   

15.
崔瑾 《中华家教》2012,(Z1):68-69
2012年6月9日这一天,山东、湖南、黑龙江三地16名中小学生溺水身亡,16个花季生命的消逝,又一次为孩子的安全问题拉响了警报。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到了,在你思考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放松快乐的暑假时,孩子的安全问题不能不放在第一位。但怎样才能避开那些显性和隐性的不安全因素,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自我防  相似文献   

16.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例1.(山东烟台市中考题)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例2.(湖北黄冈市中考题)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解析:例1中的对联,由郭沫若撰书,悬挂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聊斋内,它是对蒲松龄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内容和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例2中的对联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内容撰写的、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由“万家忧乐到心头”自然就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第…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山东淄川县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蒲松龄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三十岁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以后就一直当私塾教师.他一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目睹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抨击和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作品,《促织》就是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促织》通过一个叫成名的人被迫缴纳促织(蟋蟀)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的反动面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悲惨遭迂.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明代宣德年间,皇帝爱玩蟋蟀,“岁征民间”,各地污吏便借缴贡蟋蟀,以达到媚上邀宠,敲诈民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自从科举制度确立起来的千余年时间里,和科举制度关系至为密切的文人,大约可以说无过于蒲松龄了:他几乎终生在科举应试的泥潭中挣扎,而且在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写作生涯中屡屡以之为题材。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蒲家庄的一个世代耕读之家。祖上虽然没有出过什么高官显宦,可终究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到得蒲松龄一代,其家虽已很消乏,但琅琅书声并未绝响。其父蒲槃虽因家计艰难,加以二十几岁尚未能掇一芹,于是弃儒经商。不过待到家境亨泰以后,便又“不  相似文献   

1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年幼的孩子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首先影响他,可供他模仿、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俗话说,“三岁看老”,从三岁孩子身上能看出什么来?父母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杨永龙 《家长》2014,(2):43-44
老师:您好!我的孩子今年8岁,男孩,上三年级。因为三年级要开设英语课程,所以在暑假我给他报了一个英语班,第一节是公开课,我在那听了一节课,竟然发现孩子的状态跟整个课堂融不到一起,好像他是一个旁观者。他不敢发音,不敢说话,不敢做动作,整个人像粘在椅子上一样。说实话,我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会是这样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