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切新闻作品都应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新闻评论当然也不能例外。评论写作,是要注重在论题与说理上花功夫,但也不可粗疏于文字,要使庄重的主题,寓于活泼的形式之中,把精深的道理,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既有理论的强音,又有辞章的文采。(?)来,新闻评论的佳品应当达到这个要求。怎样才能把评论写生动?根据多年写编评论的体会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情理熔一炉,叙议相交织,知识作载体,语言生双翼。现分作四讲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
“论如析薪,贵在破理”。写论文,如同劈木柴一般,要把道理破开来讲。我们不是常说写评论要注重分析吗?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评论的对象作透彻的分析,才能使主题思想得到发挥。举例来说吧。4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办实事贵在尽心竭力》。这虽然是个好题目,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很可能写成一般化的文章。比如:“什么是尽心竭力呢?”“就是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回答当然不错,但是作为评论文章来说还不能算达到合格的要求。因为这样论证,主要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把道理化开。《新华日报》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4.
“文章大概不会是一次成功的,总得要改的。开头起草的时候,一定有缺点,一定有漏洞”,“所以写好之后,要自己看,多看几遍。”这是我们的老前辈叶圣陶同志勉励新闻工作者的一段话。叶老说的“文章”,当然也包括评论,“总得要改的”,说明修改是评论文章写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工序。可是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初学评论写作的年轻人,不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写评论总想一次成功。既怕麻烦,不愿自己动手改;更爱面子,不愿别人对他的文章作修改。这两种想法根源是一个:过份  相似文献   

5.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就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精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讲得都很有道理。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么能传之久远呢”? 所谓文采,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它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6.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7.
同样写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出自不同人之笔。写出来后会完全不同。有的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有的则单调死板、令人生厌。俗话说:“讲话要有口才,作文要有文采。”不管是口才还是文采,都离不开运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要把文章、报道写好,固然有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新闻时效等各种因素,而运用好语言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有些文章、报道,读来有声有色,主要原因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具体说来,给报刊写稿,在语言方面有哪些要求呢?  相似文献   

8.
在不少作者和读者心目中,新闻评论包括专栏评论的先天性的弱点就是枯爆、干巴,缺乏文采。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就像一切文章一样,新闻评论完全可以写得生动活泼,文采飞扬。在这个方面,专栏评论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专栏评论是署名评论,在报纸上又都是属于“花边文章”,因而它比评论员文章、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9.
李兵 《新闻爱好者》2011,(17):67-68
经常写评论的人大都有一个感觉,就内容而言,相较于时事评论、文艺评论、思想评论等,经济评论要写得春风化雨、文采飞扬,确实不太容易。经济评论难写,难在专业性比较强,难在将枯燥的经济数据、生僻的经济术语,化为鲜活、通俗的通用语言;难在将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的功能和重要性1.语言为什么重要?语言是记者最主要的工具,这个道理所有要写作的人都非常清楚,但是真正在写作时,却时常忘记语言的重要性。有些记者会陷入"意识流",想到什么写什么,还有些记者会被自己知识、文采所打动,忍不住在新闻写作中炫耀一下。但大部分时候还未发表,就被编辑无情地修改了。编辑不会帮你选择最准确的词语、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无法猜测你含义混淆的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作为记者、作为一篇报道的作者,要对自己的语言负全部责任。事  相似文献   

11.
文采主要是指文风、辞章修养同题。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不仅要做到思想内容正确,说理的方式也要讲究辞章,要写得有文采。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苏东坡也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矣。”古人讲的这些道  相似文献   

12.
写一篇评论文章,总要回答:议论为何而发,有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评论文章要阐明意义。充分而生动地阐明所评新闻事实的意义,阐明评论中提出的一项任务,或一件工作、一个主张、一种精神的意义,是使评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得以发挥的一个关键。南京有个艺光丝织厂,是个连续亏损了五年的企业,新厂长王自孚到任仅半年,就带领大家扭亏为盈。二月间,新华日报记者采写了一篇《‘艺光’重光记》,编辑同志颇受感动,写了一篇评论,回答了两个  相似文献   

13.
初学评论写作的同志最关心的是:究竟怎样写评论?有些什么写作方法?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个难以回答得完全正确和非常全面的问题。古人就说过“文无定法”的话,说明文章从来都没有固定的写作方法。评论文章也不例外。任何一个经常从事评论文章写作的人,几乎都可以讲出一套评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当然,在各有己见、众说纷纭的写作方法中,也有一些共同的方法,或者说规律,我们在本章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采访和写作     
为什写?写给谁看? 动笔写作以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 一则新闻也好,一篇通讯、特写也好,成功或失败,总有很多原因。但,写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常常是使作品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每当我们采访过后,准备动手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很多的材料组织不到一块儿。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费了很大的力气把文章写出来,寄往编辑部,不久,原稿却退回来了,说是“文章太乱,材料太蕪杂,不能刊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同行都深谙写评论的个中艰苦,写评论难,而写出具有理论色彩和文采的评论文章则难度更大。以萧山为笔名的《“对策”也可当镜子》,就是一篇富有理论色彩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言论的结构     
评论文章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了。西方称评论是报纸的“表情”,我们则称评论是报纸的眼睛。眼睛是传达表情的重要器官,所以两种说法其实是异曲而同工,无非是强调评论文章对报刊的重要。近年来,我国评论文章的写作实现了较大的突破,不光内容上求新务实,而且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成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的锐利武器。常常听到一些初学评论的人们说:评论应该怎么写?有没有大体的规律可以遵循?评论的结构可不可以理出一个大致的思路?这使我想起了金人王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为什么要短新闻媒体必须强调多写多发短新闻,这一宗旨永远不会改变。什么叫短新闻?短新闻是报刊上的一个品种,而不是一种体裁。它主要是一个量的概念:字数少,篇幅短。一般短消息应把字数限制在500字以内,短通讯和短评论在800字以内,最长不超过1000字。新闻为什么要短?一是新闻规律决定新闻要短。新闻就是告知信息。当今  相似文献   

18.
电影学院进修班的老师出了个题目,要我讲讲文艺评论的写作。这个答卷很难做,因为评论文章没有现成的写作法。做菜有菜谱,标明如何配料,如何掌握刀工,如何掌握火候,等等。关于评论,是否也可以编一个类似菜谱那样的东西呢?前些日子北京街头卖文学描写辞典,其中罗列了各种各样的描写方法:怎么写热恋,怎么写失恋,怎么写思乡,怎么写怀旧,等等。关于文艺评论文章的写作,是否也可以  相似文献   

19.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既然是评论,就必须讲道理.道理讲得精辟、透彻,对读者有启发,才是好评论.为了增加文采,增强说理,引用典故是常用的手法. 用典是为了说理,典故为说理服务.所以典故不可滥用.堆砌典故,迹近炫耀,结果满篇都是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反而引起读者的反感.写短论,引用典故是可以的,但必须巧妙恰当,并且要在说理上下工夫.前人说“喻巧而理至”,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0.
《左传》里有句名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话的意思是讲:说话和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是不可能流传广泛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情采"篇里一开头就说:圣人贤者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要将人物通讯写深写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