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协论坛》2014,(5):9-9
<正>4月25日,2014年"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弘毅堂拉开帷幕,一场科学精神的盛宴将在荆楚大地上演。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启动仪式,观看首演剧目《大地之光》。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郝翔介  相似文献   

2.
<正>李国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层古生物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1年和200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博士学位,专业均为地层与古生物学。2009~2012年在北京大学地空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7年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第四批援藏干部"在西藏地勘局挂职工作。曾先后在韩国忠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后)、美国内华达大学(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3.
专家简介:宁伏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勘基系教授。编著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精品教材《大洋科学钻探——从DSDP→ODP→IODP》,这是国内第一本较系统介绍大洋科学钻探的科普性教材。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1项。2010年和2011年分别入选中国  相似文献   

4.
梅冥相1965年出生于贵州省仁怀市,198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沉积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成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寒武纪工作组成员,2006年起任《地层学杂志》编委,2007年起任《古地理学报》编委;2006年被剑桥  相似文献   

5.
金振民,男,1941年9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题为"Decimetre-scale muticelluar eukaryotes from the1.56-billion-year-old GaoyuzhuangForamtion in North China"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生存时代距今15.6亿年、个体长达30cm以上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将地球上大型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时间提  相似文献   

7.
李佳 《今日科苑》2009,(15):37-37
联合上天,各走各道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的月球与火星探测数据处理与科学应用国际会议上,担任"嫦娥"数据后处理子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平劲松,全面介绍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上天轨迹。  相似文献   

8.
殷鸿福,男,1935年出生于浙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0年7月~1986年7月任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副教授,1980年3月~1982年3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留学,1986年7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11月~1991年5月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29日出版的国际知名刊物Science道了一项由英国利兹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主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1],首次报道了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喷发、生物灭绝同时发生,并紧接着伴随有碳同位素负偏,提供了目前为止火山活动能导致生物灭绝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以我为主,争取主动,以互惠双赢"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专业的视野,大力推进对俄文化教育交流与科技合作.交流带来了解,了解后才能理解,有了理解才能读懂俄罗斯这本厚重的书,才能把国际交流做大、做好、做出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加强地球科学、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区域合作和学术交流是大势所趋。特提斯造山带是新生代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造山带,它的形成与演化对全球构造及矿产资源与能源形成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2014年10月12日上午,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4):F0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学科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教育部主管的全国重点大学,京、汉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学校是国家第一批正式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重点大学之一,目前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30位左右,现正在进行国家"211工程"的二期建设。学校有博士生导师评审权和正高职评审权,已获国家批准设立6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安全工程研究技术向更高层次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以及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质量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结合当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安全工程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  相似文献   

14.
祝有海1963年出生于江西,198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8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从事钾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的找矿和科研工作。1995年赴日本琉球大学理学部海洋地质专业深造,1997年回国,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和其他海洋矿产的调查研究工作,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资源部百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资助人员。  相似文献   

15.
理事长陈松生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原主任刘海新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副理事长陈斌湖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金永康湖北省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刘家栋武汉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郑永新武汉市科技局原局长王延觉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新洲武汉大学科技部副部长冯志高中国三江航天集团总经理徐国平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院长熊富良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常务理事(30名,以姓氏笔划为序)丁志坚黄冈华窑中瓷窑炉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昌前中国地质大学科技处处长王国平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王洪运湖北洪城通用机械股份有…  相似文献   

16.
行业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对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展开论述,进而对行业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进行思考,以期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聚焦关键地质时期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BGEG)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和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探索地球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为目标,立足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地球表层系统中重大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3):197-198,191,238
1 首席科学家从柏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 ,《岩石学报》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兼职教授。一直致力于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相结合的研究 ,对开拓我国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有系统建树。60年代初在我国最先发表地幔橄榄岩包体研究成果 ;1 973年提出和论证攀西古大陆裂谷 ;80年代初发现并详细研究了太古代特有且少见的含高铁橄榄石的英榴易熔岩 ,得到…  相似文献   

19.
程和琴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致力于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动力地貌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等领域研究工作。1983年.程和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88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2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199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起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2,(4):8-9
王焰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我们研究地球,就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无论是科学研究、学校发展,还是参政议政,我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当前最大的实事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要以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绿色发展作为最亮底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