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莺 《广东教育》2007,(5):32-33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们得到的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反应或回答所指向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围绕事实背后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那么教学活动将可能成为表面的、盲目的行为,导致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吕燕 《考试周刊》2011,(32):196-197
一、前言 自尊的背后往往是自卑,强悍的外表通常是为了掩饰一颗脆弱的心灵。学生攻击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学校的心理老师需要用一颗敏锐的心,找出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和行为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与成长.一个被认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一个被认为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教师该如何读懂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微笑,一种单纯而简单的心境,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  相似文献   

4.
信息总汇     
两成行为不良学生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半数以上行为不良学生的父母仅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一系列数字和案例给家长们敲响警钟:行为不良学生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  相似文献   

5.
要揭开数据背后的故事有赖于数据化,其主旨是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基础上,利用数据来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描述,使之能同时被人和IT设施所理解。因此,如果没有合适的分析技术,要揭示庞大的数据背后的故事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早期一些信息化意识较先进的大学也做了很多的应用,如用Excel表做贫困生补助,了解学生消费情况,包括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行为分析等等,这些工作很有用。"然而,过程中采用传统的Excel等工具,非常辛苦、效率也不高。"即使在现在,许多高校仍然用初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问题行为指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违反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影响课堂正常教学秩序、教师教学、自身及他人学习,并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课堂行为。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知觉和态度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1]因此,众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是如何知觉和解释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2]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教师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提高教师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7.
受遗传、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态度的影响,儿童往往有统一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正常儿童只是偶尔犯错误,这受制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但问题儿童不同,他们的错误往往是重复出现,并且由他们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所决定,这也使得对他们的教育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没有被重视,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之友》2013,(Z2):13-21
解读问题学生心理心理需求理论说明,问题学生的行为背后蕴藏着成长的力量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人的本性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及潜能。即使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救药"的个体也一样具有人类共同的积极"基因",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问题生"暂时被埋没的美好天性依然会开花结果,呈现令人赞叹的美德与特质,拥有令人向往的前程。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变形方式。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造成生存困境,青少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对课堂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课堂管理理念被相继提出,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课堂管理策略也越来越多,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形式越来  相似文献   

10.
冰山理论认为,行为不是问题的主体,它只是整座冰山中飘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文章通过分析师生冲突中双方的内在冰山结构,揭示学生外在行为的表现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冰山理论可以帮助班主任寻找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觉察学生的内在信念,挖掘学生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从而有效应对师生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学习中有些成人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在面对时不一定能像教师设想的那样完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局限,一方面可能教师平时的引导也不够,学生没有过多地关注问题背后的数学属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职高学生存在的青春逆反、青春恋爱、网络迷恋、厌学行为等四种不当行为,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七种对策。  相似文献   

13.
谈燕 《数学教学通讯》2014,(30):25-26,48
高中数学课堂应该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展开的,以此来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挖掘背后的本质,可以说,没有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就没有数学.教师利用问题情景突破课堂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提高数学思维.因此,问题情景是整个数学课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我在平时工作中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看到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通常会把学生找过来就他们的错误狠狠地批评和教育一番,然后学生一言不发、低头认错,表示要改正错误,一次所谓的教育就算结束了,而时隔不久这名学生可能又会犯上同样的错误。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理,更没有挖掘到他们犯错的思想根源,这样的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甚微。其实发现问题与解决方法之间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心理分析。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现?而不是那样的表现?心理分析是什么?就是用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内心去洞察学生的心理。可见教育转变不只是转变学生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行为举止背后的心理依据。以下是我教育过程中经历的一个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课堂问题行为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表现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教师在采取既定策略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之前.首要任务是必须充分了解课堂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因为就同一种课堂问题行为而言,完全适用于某个学生的管理策略用于另一个学生身上也许根本无效,甚至会激化问题,使之更为严重。成功的教师和成功的教育研究人员一样,应当根据具体情  相似文献   

16.
课堂问题行为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表现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教师在采取既定策略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之前,首要任务是必须充分了解课堂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因为就同一种课堂问题行为而言,完全适用于某个学生的管理策略用于另一个学生身上也许根本无效,甚至会激化问题.使之更为严重。成功的教师和成功的教育研究人员一样,应当根据具体情  相似文献   

17.
陈耀清 《现代教学》2014,(5X):68-69
<正>班主任没收学生手机,不仅是希望通过惩罚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当下的期末复习中去,更主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更加自主、自觉地管理自己的行为。该案例"手机"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一、实施个别化教育,化被动为主动小张玩手机不算大问题,大问题是手机被没收后,回家情绪低落,影响了学习。如何指导小张,就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工作。首先要找出小张情绪低落的原因,充分了解小张的个性心理,以恰当  相似文献   

18.
研学旅行热背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研学旅行缺少系统设计,研学旅行的学习特质没有得到体现,研学旅行的组织没有形成机制,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彰显。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生命境界,涵育学生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物理实验课变活了,学生积极参与,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合作探究,一片"繁荣",但在"繁荣"背后,却透着浮躁、肤浅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与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多数学生是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被动地、应付式地参与讨论,课堂缺乏平等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同教师对相同的教育问题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纷繁复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教师处理教育问题迥异的立场。由于每位教师对教育所持的立场不同,他们可能会做出教育性决策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可能做出反教育性决策刺伤学生的心灵。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持有怎样的教育立场呢?本文拟做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