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瑞明先生“‘猫儿匿’的妙趣”一文 ,将该词释为与真猫无涉的“卯匿” ,是前暗后明的同义语素复合构成的隐实示虚的谐音趣难词。其实“猫儿匿”是对其本源词“猫儿盖屎”的变异、引申与雅化。  相似文献   

2.
北京方言词“猫儿匿”的理据难明 ,致有外来译音词一说 ,但它实际是汉语谐音趣难词。“猫”是“卯”的谐音 ,隐实示虚 ,由固定义而指隐藏 ,与“匿”复说 ,也就是北京方言“猫冬”中的“猫 (卯 )”。  相似文献   

3.
北京方言词“猫儿匿”的理据难明,致有外来译音词一说,但它实际是汉语谐音趣难词。“猫”是“卯”的谐音,隐实示虚,由固定义而指隐藏,与“匿”复说,也就是北京方言“猫冬”中的“猫(卯)”。  相似文献   

4.
众多方言词中的“娘”“妈”字,与词义无关,但辞书避释它们的来由。元曲含“娘”字的这类系列词,被误释为骂语。它们都是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的趣难词。趣难词是汉语独有而又是研究最薄弱的。本文从此机制探求70个趣难词中的“娘”“妈”字被隐蔽的理据。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思,思起于疑”。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使学生误入圈套,可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加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自觉地反省、评析、订正,否定错觉,从而引趣释难,自觉探究,防止定势,加深认识,增强教学效果。一、课首设“陷阱”,引趣释难。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  相似文献   

6.
例谈“趣难词”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难词”是指在构词手段上谐音替代、隐实示虚,在词义理解上令人生难,在表达效果上富于奇巧智趣之词。此类词,为数甚多但未得充分重视。通过对此类典型例词的释析,抽象出其主要特征,期望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徐振明 《语文知识》2001,(10):81-81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猫腻”一词,意思是说,里面有见不得人的不能公开的地方,引申为阴谋、内幕、攻守同盟等义。这个意思,大体不错,就其书面用字来说,却是错的。当今流行的“猫腻”一词,其书面用字应当是“猫匿”。在读音上,猫字典型地体现了老北京人的卷舌音和儿化韵。匿者,藏也。隐蔽,不愿让人知道  相似文献   

8.
由“偏义复词”新说“虚义趣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顾炎武等古今语言学家论证倡说的连类或偏义现象,现在定名为“偏义复词”,在语言研究或教学中常常称说。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词典》已纳入“偏义复词”一目。偏义复词的特点是连及的虚陪语素形成理解困难。另有小同而大异的语言现象,虚陪语素虽使理解困难,但兼有情趣,有设难成趣的修辞效果,可以另称为“虚义趣连”。它们是偏义复词的衍生发展,数量多,主要见于元明清及现代方言,是方言俗语词,结构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选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者对文中“趣舍万殊”一句中“趣舍”的注解是:“趣,通‘取’。舍,舍弃。”言下之意“趣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取舍”,但教科书对“趣舍万殊”的整体解释是:“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如果直译,就是“爱好很不相同”,这里又把“趣舍”解释成了“爱好”,而没有了“取舍”的意思。显然,对“趣舍”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趣舍”一词在古文中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固定词语,不少词典在收录古汉语词语时都收入了这个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趣舍(qùshě),亦作‘取舍’、‘趋舍’。进取或退止。…  相似文献   

10.
注重教法化难为易──“词的古今异义”授后札记芦台一中田淞“词的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学习中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同样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这一语言现象,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避免犯“以今释古”、“望文生义”等错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中方言没有与普通话状语标志“的”字相对应的用法,如以形容词重叠式“从儿”等充当状语时不用“的”字。旬邑的“哩”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一带妇女口语很普遍地省去程度补语标志“的”字。耀州一带表示正在进行时态以“的”字为最常用,这个特点可以从近代汉语文献找到根据。“的”字在耀州、富平一带常常处于动趋式之间。宝鸡一带“块”字的音变形式[. ]或[.u ]表示领属,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和吴语、客家话的“个”字。西安等处单音节拟声词后边常有“哧”字出现,“哧”字前边的拟声词是突然的音响,后边必须连带“一下”,“哧”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等处读阴平的“我、你、他、咱”后边常连带“的”字表示复数。  相似文献   

12.
研究“の”的问题,一直都是日语语法中重要的课题。其中,“の”具有把它前面的部分名词化的功能,此功能体现在句末时,有两种用法,即表示说明和表示否定等范围的用法,并具有承前性、既定性、披露性、强调性等四种意义特性。  相似文献   

13.
结合对文、异文等语料,考证佛典文献中“或能”一词的意义就是“或”,“能”作为词缀,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综合考察“傥能”、“脱能”、“容能”、“必能”、“极能”等“一能”复音结构,指出“能”作为词缀在汉译佛典中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对词缀“能”的产生理据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岳麓书院藏秦简》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后研究秦文字重要文献材料的又一发现。其年代久远,疑难词较多。文章运用训诂、文字、音韵等知识,选择8个尚存分歧或未注释的疑难词,对其进行考释,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5.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句子中分别充当着定语、状语、补语成分,对纷繁复杂的句子成分,少数民族学生很难分辨这三个助词之间的使用特点和使用之处.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助访谈以及平时作业中的偏误,据此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情况,究其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选录中学语文课本的《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的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其文纵横恣肆、古劲简切。文章通过六国破灭的探因,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之良方.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历史史实(根据文献记载。燕为秦的既定被灭对象,荆轲的刺杀只能说是加速了燕被灭的进程而不能说是被灭的原因)、“速”字在先秦的用法(为“速”在先秦的用法理一条发展线索)、“速”字“加速”义的使用(“速”有“加速”义在《六国论〉之前已有使用)三方面尝试为“速”字作别种解释“加速”。  相似文献   

17.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展开 ;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标准 ;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和为人民谋福利的最高价值标准。“三个代表”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高度 ,进一步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基本道路和发展方向 ,具有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然而,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却不一定准确,很大程度上缘于诗歌翻译的困难性。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月下独酌》的三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阐明如何运用"三美"理论指导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9.
"学院办大学"作为部分中国高校寻求理想治理的重要思路,值得关注。中国高校的"学院办大学"改革,应在深入认识西方大学组织传统的基础上,正视我国的"大学办学院"事实及改革推进中可能存在的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利益格局重大调整带来的权力下放之困,基层的权力承接之困,基层学院的"竞争与稳定"协调之困,变革方式的"上下协同"之困。我国高校的"学院办大学"改革,应以改革文化培育为先;秉持"基于学科但不囿于学科"的总体原则;关注变革群体的多样性诉求,持续激发基层改革内驱力;以"上下协同"方式,渐进推动真改革。  相似文献   

20.
教育劳动工具包括"人"和"物"两类。"人"以"教师"为典型,"物"以"教材"为代表。这两类‘工具’都应有利于确保和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体现教育作为德性生活的意蕴。"教材"的德性主要表现为正确的、科学的且具有生长潜力的课程知识,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和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价值性特征三方面,"教师"的德性主要表现为适切的知识架构、积极的道德人格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三方面。通过发掘教育劳动工具的德性,有利于推进教育劳动成为道德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