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对隐性采访的研究,到了应该从具体的法律侵权层面转向研究其对法律信仰损害的时候了.文章以隐性采访对法律信仰的背离为主线,深入论述了隐性采访对法律信仰背离的表现、原因及新闻从业者如何构建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封面反馈@北林剑客:这样的行为从道义上讲是一种欺骗,从法律上讲是一种诈骗,从信仰上讲是一种亵渎。@风入林:看了文章很受触动!做信仰的生意永远不怕没市场,而需要为自己信仰埋单的普通百姓,似乎也司空见惯了。  相似文献   

3.
霍正成 《大观周刊》2012,(11):36-36,35
法治社会里,法律信仰的内容决不能简单地崇尚法律的僵硬条文。在此意义上,框框主义必须被摒弃,与此同时文章主张通过提高公民素质、普法教育、加强法律文化积淀、增强法律公信力等途径以到达法律信仰社会普遍化的彼岸.  相似文献   

4.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我们的法学界,这个论断如今已经是一句朗朗上口的格言。它缘起于梁治平先生翻译的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一书;而伯尔曼先生在汉语法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信仰有多种,如思想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宗教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精神核心。人们在信仰的基础上产生信念、信心、信任。信仰具有人生价值的定向功能,理想目标的确定功能,行动选择的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6.
拒绝告诉陌生人电话号码,却惹来杀身之祸。据警方调查,行凶6人均为邪教“全能神教”信徒。然而信仰一种宗教,能使人无视法律、无端杀人,仍使人颤栗。遗憾的是,我们仍然无法知晓信徒们的真实内心世界,只能同一名信徒亲属一样疑惑:“这究竟是个什么教,怎么就能把人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相似文献   

7.
杜松平 《青年记者》2016,(30):86-87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地区.历史发展表明,我国的政治中心不论是在历史上的长安还是在今天的北京,新疆地区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整合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地区信教群众较多,受教育水平偏低,普遍具有朴素的宗教情感,甚至存在“知教不知法,信教不信法”现象.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新疆法治环境相对薄弱,社会成员的法律知识普及、法治信仰培育等有待提升.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认为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社会秩序已很难再依靠共同价值、一致性的信仰来加以维护.“但是,世界各民族间缺乏一种共同的宗教、种族和文化的共识,这种情形对法律的统一作用寄予厚望——如美国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在这里,正是因为我们宗教、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便不得不特别倚重我们对宪法和法院的信赖以保持团结.”①法律认同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律创世记,[美]艾伦·德肖维茨著,林为正译,法律出版社,201110则古老圣经故事,多种全新法律视角,让人不禁思考上帝的公正,也反思现行法律制度的问题。即使是对不信仰上帝的我们,也同样具有启迪作用。10则故事中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二则关于该隐杀人的故事。《圣经》中第一桩人命案是这样发生的:一日,亚当和夏娃的两个儿子该隐与亚伯同时给上帝呈献供物。该隐献上土壤的产物,亚伯献上了羊群中头胎  相似文献   

9.
时统宇 《青年记者》2010,(19):94-94
当我们这个民族在整体和远景范畴上"不差钱"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信仰、精神、意义来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  相似文献   

10.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城市的概念似乎越来越不依赖于规模和规划的定义。一切具有城市社会性特征的成分和习惯正在被Web3.0改写,随之而来的道德、伦理、信仰、法律、人权等等问题都将在这里被继续诠释。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这个民族在整体和远景范畴上"不差钱"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信仰、精神、意义来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  相似文献   

12.
公信力确实是当下每家媒体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其中的核心之处就是"信".没有对法律的信仰,人们就无法看到公正.同样,媒体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对真相的真实反映,就无法获得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公信力确实是当下每家媒体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其中的核心之处就是“信”。没有对法律的信仰,人们就无法看到公正。同样,媒体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对真相的真实反映,就无法获得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王攀锋 《大观周刊》2013,(4):44-44,51
民事判决执行难的问题一直是民事诉讼实务界的顽疾,它损害了司法的威信,动摇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我国民事判决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是,强制执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法制意识淡薄、执行措施落后、执行的具体规范不完善等。对此,应通过制度建构、完善法律及道德建设等加以克服,以解决实践中的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贾志立  赵建 《大观周刊》2012,(41):216-216
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整体状况还是不错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法律知识匮乏、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意识淡薄以及法律能力不强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构建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并促进法律教育与德体、心里健康教育相结合,扩展知识教育,丰富教学内容,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能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由于无天,我们变得只有崇拜而无信仰。我们非但不能从对活人的个人崇拜中汲取教训,反而更加急切地转向对死者的崇拜,崇拜成为我们的心理习惯,信仰离我们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7.
正是这些信仰法律、崇尚正义的普普通通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案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荣斌 《声屏世界》2006,(4):45-46
一档法制栏目要想真正形成品牌,只有走个性制作、个性表达之路,用主持人的个性品牌来提升栏目的个性品牌。一个法制节目主持人要想真正在节目中彰显个性,形成品牌,核心在于是否具备关怀意识。法治关怀历史上凡是被称道的法律都是以对法律的终极关怀为基础的。“终极关怀”是人的关怀,离不开人的诉求。就法律而言,人们诉求的就是公理、正义和公平。“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将形同虚设”。①这里的信仰就是对法所表现出的忠诚意识、巨大的信任和高度责任,它包含着社会对法的理性推崇,寄托着现代公民对法律的终极关怀。法制节目不论是普及法律…  相似文献   

19.
信仰某主义不等于完全不怀疑它,怀疑能动摇信仰,也能深化信仰,因为只有当怀疑被提出,加以研究,得出合理的解释之后,信仰才更坚定。国外医学生物学界有"新达尔文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12,(12):142-143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刘建军等著2012.12 24.00元9787515313122十几位高校教师写给学生们的几十封书信。讨论一个不寻常的话题——信仰。什么是信仰,怎样来把握信仰?信仰对社会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意义?是否没人都需要信仰,是否人人都具有信仰?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出怎样的信仰选择,树立起怎样的信仰呢?本书提供了一些思考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