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丝竹更相和"的含义是: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九种管弦乐器中的某几种更替着进行相和伴奏,在这种更替伴奏中,既有丝乐器的演奏,也有竹乐器的演奏,另外还有丝乐器和竹乐器的合奏。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小号在乐队演奏中艺术化与情感化的特征,重点探讨了小号的技术、技巧与音质音色在伴奏中的美的个性,探寻小号在演奏实践中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3.
肖俊妹 《大观周刊》2012,(11):287-287
声乐演唱者的演出或是比赛过程中,服装是否合身、曲目的选择是否合理、与伴奏合作的是否默契、演唱中是否能理智的控制情感体验都是声乐演唱中不可忽视的非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4.
车照轨 《大观周刊》2013,(12):37-37
作为一名合格的戏曲伴奏员,首先应对自己演奏的乐器要有全面的了解并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同时较好的乐感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作为戏曲伴奏员,掌握乐器基本功的程度是他合格与否的基本所在。这其中,包括音准、强弱、节奏、音色等,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戏曲伴奏员。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各门艺术中表现手法最为细腻也最不好把握的艺术,它在抒发人的丰富情感方面是无以伦比的。  相似文献   

5.
胡鑫 《记者摇篮》2009,(6):89-89
音乐在当今的广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国外专家研究指出,是因为广播中的新闻与音乐支撑起了广播媒体的发展。据数字显示,音乐在广播中的比重占广播时间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七。音乐,在广播中从声音的来源上讲有三种形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器乐与声乐合奏(唱)。那么,音乐是如何在广播中应用的?  相似文献   

6.
《夜深沉》作为一首著名的京剧曲牌,被成功运用于京剧《击鼓骂曹》《霸王别姬·舞剑》的伴奏中。该曲经常在国内外的音乐会曲目上,被众多演奏家所演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该曲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一个原因;其音乐在表现人物心理变化方面具有深刻的意味也是该曲成功的一个最大的原因。该作品成功地运用了京胡、弦子、月琴等"文场"旋律乐器和板鼓、大锣、铙钹、鼓等"武场"打击乐器的合奏为戏曲进行伴奏。该曲牌被成功地改编为京胡、二胡、古筝、琵琶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演奏形式被改编为合奏、重奏、协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成为一首家喻户晓得器乐作品。本文拟从曲牌伴奏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角度出发,分析曲牌《夜深沉》所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徐佳莹 《大观周刊》2012,(47):387-387
钢琴要求学生掌握钢琴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技艺,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和对声音的听辩能力。学习音乐知识,不断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科学强化各种技巧训练,并能够把自己感悟.理解的音乐形象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来。同时有一定的伴奏能力和示范演奏能力。能够胜任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8.
王海燕 《大观周刊》2013,(10):294-294
新课标提出:感受与鉴赏中要求学生“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长短、强弱不同的音。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打击乐器教学是中小学器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从打击乐器的认识和演奏、打击乐器运用的创新和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谈了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些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兆霞 《大观周刊》2012,(17):43-43,42
纵观手风琴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易的伴奏功能到技术复杂的独奏、从独奏到重奏,以手风琴为主奏乐器的室内乐到手风琴流行音乐的过程,如今,手风琴已发展成为世界的、多元的艺术形式。文章以手风琴传播为主线,以手风琴演奏与曲目演变为要点,对我国手风琴艺术的流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吴文姣 《大观周刊》2011,(45):84-84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要创新高职声乐教学模式,逐步构建新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体系,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韦嘉 《传媒》2017,(20)
声乐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古老艺术,从人类最初模仿虫鸣鸟叫之音、劳动之余的"杭育杭育"和涂山氏"候人兮猗"等声乐起源,一直到当代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经过历史沉淀与升华后,声乐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养分.民族声乐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构成,其发展史也是民族艺术史的基本分支.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体系十分宏大,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但很少有专门针对民族声乐历史演变和流派进行梳理研究的理论著作.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音乐史研究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为民族声乐发展史的研究提供重要保障.随着中国民族声乐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系统梳理和研究民族声乐历史演变与流派划分,对推动中国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梅馨 《新闻爱好者》2010,(3):134-135
声乐教学语言的正确使用,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通俗、准确、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也对教学的实际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只有具备了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语言艺术,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课堂语言环境中,在获得声乐发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想象,声乐艺术更是如此.声乐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摸不着,看不见,非常抽象,因此想象在声乐学习中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着重论述了想象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婷 《大观周刊》2012,(6):61-61
声乐演唱中,无论是哪种唱法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而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声乐的基础课程。学习好视唱练耳,不仅能提高掌握和运用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到声乐学习中去,以提高声乐演唱的音乐表现力与创作力。  相似文献   

15.
如何克服声乐演唱中紧张的歌唱心理,是涉及声乐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内容。声乐演唱过程中心理的调节能力,对于声乐演唱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声乐演唱中歌曲的思想情感是用音乐和语言来表达,对于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而言,紧张的歌唱心理是在所难免的,怎样能够克服紧张的歌唱心理,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是学生们和老师们共同努力追求和探索的课题。文章着重通过声乐学、心理学的双重角度阐述紧张歌唱心理的产生、克服、解决,最后达到游刃有余的最佳歌唱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董雷 《传媒》2021,(14)
声乐艺术是一种以人声音调为表现手段,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声乐艺术形态作为表现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有机体,在题材、体裁、行腔等方面表现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内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在梳理了中国民族音乐悠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世界声乐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发展现状,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策略及民族化发展路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扬 《大观周刊》2011,(45):133-133
声乐技巧学习是声乐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从存在于技巧学习中若干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排除本能发声意识对歌唱技术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声乐演唱技巧。  相似文献   

18.
李宁 《大观周刊》2012,(11):75-75
声乐艺术是以技法的延伸革变为其主要发展标志的。回望历史,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远古至隋唐,声乐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还未揭示歌唱的本质特征,总体上属于启蒙时期;宋元明清,声乐以戏曲、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操控。在认识程度上处于技术开发期;民国至现代,声乐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论,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步入了技术飞跃期。至今,民族声乐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价值,意义重大。本文从民族声乐发展概况、民族声乐的重要地位、如何做好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探讨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对于民族声乐历史价值研究方面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声乐表演与电视的关系日趋密切,绝大部分的声乐比赛都会通过电视把比赛全程展现给观众.本论文课题通过对声乐表演在电视中特殊性(音画配合、放大功能、“镜头感”、声音“化妆”等)及其处理方法的研究,帮助歌者或者学生在参加电视节目或电视歌唱比赛过程中,了解电视声乐表演的特殊性及处理方法,尽可能使歌者在电视声乐比赛中达到较好的播出效果,使其演唱技巧、艺术表现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和展示.  相似文献   

20.
朱嘉 《大观周刊》2011,(26):186-186
歌唱时要有充分的心理上、思想上的准备,要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状态,强烈的歌唱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要求,得到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声乐教学活动中歌唱者心理状态的作用进行探讨,为歌唱者理想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以便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加强对歌唱者心理状态方面的训练,使歌唱者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声乐演唱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