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范式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是高等教育对技术变革产生影响的回应。教师发展中心需要通过职能转向应对新的教育范式对教师教学及学习提出的新要求。然而,教育范式转变视角下教师发展中心职能转向面临现实困境:学习服务技术化,忽视教师学习的情境性;资源推送同质化,忽视教师学习的能动性;服务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师学习的创造性。教师发展中心职能转向应由“管理”转向“服务”,由“独立”转向“协同”,由“教师培训”转向“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人教育转型的必然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属性将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然而其发展依据将由主导型将由"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将由管理转向服务,其办学形式将由以学历教育为重点转向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但是目前由学科化转向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让大多数人能够很好的接受,吸收,也同时秉承了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学生也慢慢适应了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向现代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在拓宽成人教育的办学空间、丰富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成人教育教学方法、转变成人学员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具体表现为:由外延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式经济发展模式,由城乡二元分割转向城乡二元整合,由区域重点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由半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社会的转型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人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应对:转变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继续推进中西部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5.
北京发展成人教育的措施是:(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要转变成人教育只是普通学校教育的拾遗补缺,是一个时期权宜之计的观念,树立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必要条件的观念;要转变成人教育“奉命办学”的观念,树立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求办学的观念,要转变按传统学校教育模式办成人教育的观念,树立直接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社会成员参加灵活多样、实用有效教育提供服务的观念。要克服“经济要上,教育要让”的错误思想,纠正削弱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 ,现有成人高校一千余所 ,七百多所普通高校举办了夜大和函授教育 ,已初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成人教育办学体系 ,在提高全民特别是在职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已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力量基本均衡、相辅相成的“两条腿”。成人教育重点由学历教育转为岗位职务培训后 ,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转变教育思想 ,由单纯注重学历教育转向注重提高职工素质方面 ,由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向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求 ,为社会培养各种急需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如何使成人高等教育逐步适…  相似文献   

7.
成人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它必须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必要途径,其职能必须从补偿性教育演变为创新性教育;其目标必须由“仓储型人才”转变为“开放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也都须随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入世”后我国的教育服务领域将逐步对外开放,作为开放前沿阵地的成人教育必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包括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这就要求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成人高等院校,要根据“入世”后新形势的需要,转变办学思想,灵活设置专业,依法加强教学管理,使我国的成人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成人教育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面对国家发展战略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由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校企合作培养;由独立办学转向集团化、集约化办学;由大国办大教育转向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参与办强教育。  相似文献   

10.
管理工作创新,是我国成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成人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自“九五”时期以来,我们华中农业大学的成人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坚持成人教育管理创新,狠抓教育质量,有力地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拓展成人教育功能 我校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把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办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事业发展规划,统一编制机构和人员,加强了机构设置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并赋予新的办学功能。1996年后,学校在原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分院和成…  相似文献   

11.
变革是国际教育援助的本质属性,30年来国际教育援助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10年,国际教育援助在变革的内容、路径、重点、机制和方法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以2000年来我国西部国际教育援助项目为佐证,对这一时期的援助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认为"关注质量、变革重心下沉学校层面、以学校制度变革为中心、系统干预"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援助项目的经验对我国当下的基础教育变革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振凡 《成人教育》2012,32(5):11-13
农民工补偿教育是继续教育延伸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农民工现代化转型将产生深刻影响。由此,结合补偿教育的内涵,在分析农民工现代化转型中面临困惑的基础上,建议从四个方面构建农民工补偿教育体系,指出补偿教育是农民工现代化转型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师教育的演变遵循着一条以教育实践为起点的逻辑线路,即"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念"。推动这一演变发生的动力源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矛盾,它构成了我们分析和区分不同教师教育道路的直接线索。对这一逻辑线路的考察表明: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脉络是"培训——教育——学习",该脉络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走向教师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大致路向。  相似文献   

14.
In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has become a pivotal force to promote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new era, featuring demand-driven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ims to reshape its new capabilities based on next-generat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per the scope of services and composition of responsible subjects like personne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ree key areas: talent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In addi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structured based on several types of content: essential data, environments, operational function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systems. Moreover, paths of guarantee, action, and operation should be taken concurrently to facilit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张乐天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68-72,86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向城镇的转移是国家现代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与趋势.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状况会有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与教育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综合分析了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孟加拉四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教育作用与问题.  相似文献   

16.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of prese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futur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s a process stressing technology-drive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boast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 in its birth and practice. It is driven jointly by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itions, the impetu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logic of pract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havior choice dominated by value and intentions, and the underlying generation principles in practice comprise the “problem-driven + concept-led” principle, the “system evolution + innovative breakthrough” principle, and the “value assessment + iterative optimization” principle. At pres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ecology of a smart society an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under the pressure of COVID-19 pandemic, the transformation faces golden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Nonetheless, the present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still has some differences from the expected value orientation. Therefore, it is required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a mature digital education model or framework, carry out a national digital education preparation campaign, work for pilot schem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t all levels and of all kind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lating to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more actively embrace the new wave of educational reform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经历一次深层次的转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受到广泛关注,而教师教育价值观的重建以及对教师教育实践性本质的知识论的认同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转型的需求背景、价值观重建和知识论更新等几个层面对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期对构建适合中国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朱旭东  李琼 《学科教育》2014,(5):98-104
我国教师教育第一次转型的限度主要表现为一流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数量有限,综合化后的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教育从学术制度上没有得到合法的学科支撑,从而没有带来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的第二次转型取决于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立,具体从教师教育的院校性质、专业逻辑、组织体系与结构、教育学科定位、师资、课程设置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树立新的观念,集中体现在:树立高职教育"类型"观;确立务实的教育教学观,更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矛盾"的观念;坚定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转变高职评价观,构建高职教育自身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推动着教育制度转型,是教育制度整体性或局部性的转变,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展示过程。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教育制度迅速从传统走向现代,使教育制度具有了新的特质,即现代教育制度是“利益性”制度、“法律性”制度、“宽容性”制度、“妥协性”制度和“权利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