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其实质是融人的言语情感,言语体验为一体的活动,是需要通过情感体现出来的。经过近几年的的活动,使我深深感受到: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小学语文学习是个体言语正规训练与教育的开端,这个时期的情感教育无论是对言语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彻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足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寻找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努力探索理性与情感相互交融的教学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语文,不管有多少人给它多少概念和定义,都脱不开"语言"这一本色,也不管课程目标进行怎样的改变,都不可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这一目标。通过文字、言语的品味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立足于对文字语言的品读,才能构成学生系统的学习链。  相似文献   

5.
涉足小学语文教坛已18年有余,追随心中感念一路走来,我更坚信: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借助"生活"这个大舞台,寻求适合孩子的方法,让他们通过形式丰富的渠道,在内涵广博而深远的语文长河中激荡起灿然的言语浪花,并化为汩汩鲜活的清泉——好的语文课堂就应当是“情感共振,文言共生”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的学习中,让那些优雅的语言与美好的情感,战胜那些恶俗,粗鄙,龌龊,在校园的净土中撑起洁净的天空,最好的办法就是语文教师要用"美好的食物"滋养孩子向善的心愿,而这"喂养"的过程正需要用语文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戎艳 《海南教育》2014,(16):31-31
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形式的揣摩,即“言”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传情而授知,而说理,而达意。语文教学的知、理、意都是寓蕴在"情"之中的。语文教材是情感丰富的宝藏,里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缜密深邃的科学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值得我们把它挖掘出来,用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帮学生通过具体的听、说、读、写言语训练,习得动态的口语、书面语技能,即言语技能,语文学科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必须把读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尝到"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语言积累、言语实践、综合性学习、习作及思维方式、情感习惯等的养成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教育理念。语文教育首先应该是情感教育。基于言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情感教育最独特之处,也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情感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言语是记录人生体验的心灵符号。无论你愿意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言语记录心灵,要么是文本的,要么是话语的”,  相似文献   

16.
李婷 《文教资料》2012,(16):44-45
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的相互融合实践,"语文"之本体,即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语言文字"是客观具体的形式,"言语文化"是主观能动的抽象。言语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它是在历史进程和民族发展中凝练而成的。教育是传承并创新文化的活动,而文化的第一载体是言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是对未来社会的主体公民进行言语智能的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关注儿童的语言实践,提升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营造生动而自由的"思维场",唤醒言语自觉、伸展言语思维、触摸言语情感、发掘言语深度、生成言语智慧,从而助推儿童语文实践的深度生长。  相似文献   

18.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的学校里有一群接近"言语自闭"的儿童,他们的婴幼儿时代打上了"留守儿童"的烙印。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的儿童不爱说话,不会表达,是可怕的。对他们进行"言语能力"的诊疗是给他们完整人生的帮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越来越被研究者所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活动有着其他学科和活动所难以取代的优势。在语文学科性学习的辅导中给予"言语自闭"儿童以情感弥补,是语文教师最合适的矫正学困儿童的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语文味儿",就是应充分发挥文本语言的魅力,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把握文本语言,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使语文教学具有圆融之美,整体之美。本文从对"语文味儿"的认识开始,进而产生思考,接着总结出四条策略,旨在通过这样的探索,让自己的语文课堂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