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旧西藏对比》是西藏电视台《西藏新闻联播》的固定专栏,专栏以对比的形式,传递旧西藏恶,新西藏好的话语框架。《对比》专栏要长期发展,必须努力避免叙事主体和叙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立体统筹叙事主体人口学特征,建构多元模式的话语框架。  相似文献   

2.
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话语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 《新闻世界》2011,(5):44-45
《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周末杂志性新闻栏目。自从2003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承着浓缩过去七天中国历史,固化人们对一周新闻的记忆的理念,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认可。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方面分析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话语特色。  相似文献   

3.
《乘风破浪的姐姐》和《披荆斩棘的哥哥》是芒果TV推出的明星真人选秀节目,节目选取年龄在30+的已出道女艺人与男艺人作为参赛嘉宾.两个节目使用了三种叙事策略:视觉奇观叙事、成长叙事、消费叙事,但在性别叙事、场景叙事的呈现策略上两个节目具有差异,这影响了节目的话语表达.文章通过对两个节目叙事的对比分析与反思,旨在为影视节目...  相似文献   

4.
李彧 《今传媒》2016,(8):103-104
《美人鱼》是周星驰2016年春节档推出的新片,影片上映以来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美人鱼》虽然沿袭了周星驰以往的喜剧风格,但在关注海洋生态、关心和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本文以《美人鱼》为研究对象,从环保视角,深入分析《美人鱼》的叙事视角、叙事形态、叙事话语及其高科技叙事手段。  相似文献   

5.
《金刚川》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第一部影片。基于新的外交格局考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四十年间仅仅有6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2020年《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叙事美学风格。《金刚川》从叙事到内容多层突破,对新型主流电影叙事进行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用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理论着重分析《金刚川》的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和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电影《金刚川》的人物、故事、话语和立场四个方面归纳其叙事策略的创新,解读其如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观念。《金刚川》中运用了普通群众的叙事视角与非线性多视角叙事手法,"小切口、大时代"的微观叙事,大量的方言与谩骂语以及采用普适的人性代替对立的立场,这四方面的经验可为今后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期,新旧秩序之间争夺话语霸权的斗争随着殖民主义的溃败和民族国家的崛起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帝国主义、殖民话语对旧秩序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肯定;民族主义、革命话语对新秩序表现为视死如归的追求。百余年来,不断有人试图冲破“欧洲中心论”的藩篱重构叙事范式。民族主义往往被后进国家和地区用于新的叙事范式的建构。美国史学家杜赞奇的代表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以下简称《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就试图剖析这样一场思想和范式的变革。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花腔》文本呈现的语词修辞、叙事修辞、历史修辞三个层面的话语分析,阐释作者如何实现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对个性修辞话语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黄义成 《新闻战线》2022,(12):112-115
在关注媒介更迭融合技术的同时,也要看到国产美食类纪录片在叙事内容和话语表达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具有小众化特色的美食类纪录片《早餐中国》进行深度剖析,与其他同类型美食类纪录片进行对比,从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以及叙事艺术多维度展开解读,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方向。  相似文献   

10.
延安《边区群众报》具有群众化特色,这使得该报刊登的新闻文本之间产生了内在张力.本文对延安《边区群众报》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该报的叙事策略也是其宣传策略,最重要的叙事模式则是宣传模式;该报新闻文本话语结构简单,重塑了乡村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历史叙事的载体,积极探索建构媒介记忆的创新路径。本文以《人民日报》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抗美援朝战争纪念话语,呈现抗美援朝精神在我国主流话语空间中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施柳梅 《视听界》2010,(2):83-85
从国内目前在播的约200个谈话节目来看,有一类教育沟通类谈话节目以青少年的成长为题材,以成长故事为叙事材料,以交谈话语为手段,以独特的话语场为运作机制,以情感沟通与理解以及当事人的心理自助为目标,如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成长》、中央电视台的《成长在线》、山东卫视的《天下父母》等,其中,成立早、影响大的江苏教育台的《成长》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对于《雨巷》一诗的阐释,我们习惯于以宏大叙事来关照。只是,当我们深入诗歌的话语结构,我们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的情爱叙事具有很强烈的暗示性。通过话语分析深入到叙事逻辑的内部,呈现出的主题却也远离了宏达叙事的遮蔽:《雨巷》是属于私密空间的爱情言说。  相似文献   

14.
骆志方 《出版广角》2016,(15):90-91
廖一梅的“悲观主义三部曲”包含前两部文学作品《恋爱的犀牛》和《琥珀》,《柔软》是完结篇。本文援引叙事学的理论,从文本分析入手,从叙事层面对她的“悲观主义三部曲”进行解读。我们发现,不管是情节结构、话语模式还是叙事空间,她的文学创作都渗透着悲观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充斥的诸多误读是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具有特定的生成机制与叙事功能。小说中布鲁姆的“诗学误读”是基于文本缝隙填补的创造性洞见,一般意义上的误读是基于身体语言、情书、证词等多模态话语的多重错误认知,亦是世俗偏见裹挟下的权力话语共谋的结果,诸多误读也深刻地参与人物心理结构建设、性格塑造和情节主题的创设中,体现了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金蕾蕾 《今传媒》2023,(4):59-62
传统媒体时代,围绕中国革命史展开的革命叙事,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叙事模式,包括宏大的叙事视角、精英的叙事话语,等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中共北京市委主管主办的党刊《前线》杂志“百年风云”栏目积极寻求革命叙事的现代转型,探索出了“镜与灯”的叙事模式,具体体现在两个维度的叙事空间、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客观权威的叙事主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薛国梅 《现代视听》2012,(10):34-36
《走进科学》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类电视栏目,本文以其为例,对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特色进行探索,重点从叙事主题,叙事方式,叙事话语平民化等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特色,希望能对我国科教节目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电影在性别叙事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以黄蜀芹《人·鬼·情》《画魂》为代表,二者以清晰冷静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女性的另类生存困境,影片在叙事语言和视觉编码上均对传统银幕的男权话语形成了挑衅与颠覆,因而具有突出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薇 《国际新闻界》2020,(1):136-153
"想象的共同体"确立了论述国家的话语方式,书写(论述)国家的行动本身,就是通过想象(叙事)来弥补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中所遗失的国家"同一性",从而将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和细碎而弥散的日常生活建立起勾连。本文从想象国家的理论脉络出发,以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对海外撤侨行动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话语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建构主义范式与原生主义范式共同作用于国家想象的生成与可见,从而"标识"国家。由此,撤侨话语成为一种展现国家力量与国家意识的权力书写,通过英雄原型叙事、建构集体记忆的话语互文、塑造"家国一体"的概念隐喻以及话语互动,实现国家情感的表达与国家认同的凝聚。  相似文献   

20.
从西法石印到铜锌制版,再到照相印刷技术,走出《点石斋画报》,历经《真相画报》《北洋画报》《良友》画报,及至《晋察冀画报》等,中国近现代图像新闻实践经历了从手绘到摄影的形式转向、商业画报勃兴与新闻摄影专业化探索,及救亡话语下叙事内容从人文地理到战地影像的纪实流变。晚清民国大变局历史时期的图像新闻生产实践中,摄影艺术家、新闻摄影家等在技术更迭、救亡图存等框架下,围绕视觉形式,依托媒体和叙事内容等,对美术新闻性、新闻摄影“主象”“典型”、记录“活的历史”等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们在新闻摄影审美性、证史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生产,围绕陈述对象、陈述主体、核心概念及陈述策略等话语生成规则,构建了近现代中国新闻摄影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