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萌于中唐韩愈,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甫的入蜀尤为关注,明清时期对于"入蜀"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最终定型。作为对文学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深入研究,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巴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个说法是否全面和科学,可以讨论。但是,每一个时代或某一历史时期出现某种突出的文学现象,这是事实。这样一种文学现象,就给文学发展史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元杂剧兴盛、繁荣的原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建安风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由来已久、影响深远的概念,也是一个聚讼纷纭、迄无定论老大难问题。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涵义?学术界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以及最近几年,曾展开过几次规模较大的讨论,相继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通过讨论,对问题的认识日趋明确和集中了。有一些说法,诸如认为“建安风骨”可以“当作一种文学流派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文学理论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认定为“文学”或“文学现象”,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文学活动论”,认为文学理论 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活动”,但是人们对“文学活动”的认识却又是偏狭的。该文从文学活动观的历史嬗变入手,经过系统的分析和考察,提出了一种全面而科学的文学活动观念。  相似文献   

5.
梁益宁 《英语辅导》2010,(3):211-214
“陌生化”本是一个诗学范畴,但是这个概念对文学翻译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因而便有了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说法。本文探寻了这种说法的来龙去脉,并探讨了实现这种效果的有效途径,即“异化”策略,从而为理解文学翻译及“异化”策略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后,本文通过对许渊冲教授英译诗《鹊桥仙》的分析,全面验证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张力在文学张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言的张力”,其实就是精神在认识自身(世界)时产生“正反馈”现象所释放出的力。  相似文献   

7.
“西海固文学”源于80年代初,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得到区内外文坛认可并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90年代中后期。“西海固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内因是它的“地缘”特性,只有从这里出发诠释概念本身的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意义,才有望为“西海固文学”实现突破与超越提供一种比较可靠的认识向度与思考座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各家说法,参以个人思想,综述反义词的“反”:“同”这两个相反相成、对立同一的方面,旨在揭示反义词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基础,以期对这种语言现象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 ,同样 ,科学也是艺术家灵感的激发剂。科学技术和科技理性 ,对艺术的发展既有推动的一面 ,也有破坏的一面。“网络文学”很年轻 ,且雄心勃勃。但是 ,“网络文学”与摄影文学、影视文学一样 ,只是一种“嫁接”的不明确的说法。现在 ,“网络文学”还是文学的一种 ,只是所用工具和传播渠道不同而已 ,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本质的区别 ,还为时过早。目前 ,大批“网络文学”丛书、网络作品的问世预示着“网络文学”不仅从形式上 ,而且从内容上向传统文学靠拢 ,并同样日益商业化。实践一再证明 ,高科技进入文学 ,仍须服从文学规律的支配 ,否则 ,文学就会被科技异化 ,就会变质 ,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宣泄工具 ,大大降低文学的水准。倘若对所谓“网络文学”的认识离开对文学基本认识的规范 ,使文学失去自己的边界 ,甚或令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看“网络文学”变成一种痛苦 ,那是极有可能在无形中取消真正的文学创作的。研究“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应当会成为一个重点。“网络文学”对文学的影响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给予关注 ,但是 ,“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基本理论的影响 ,研究得还不多。“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 ,而网络文化又构成“文化工业”主宰一切的大语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论史上 ,曹丕第一个用哲学概念中的“气”探索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 ,阐述了“文气说”。关于“文气说” ,历来有争议 ,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 ,现从哲学与文学来源、深刻内涵、艺术渊源和美学意蕴等方面对“文气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次在《新华文摘》上看到了几篇对所谓“文学新人类”的批评。批评的对象是棉棉、卫慧这拨美女作家。对于文章中称她们这些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为“新人类”,我很不以为然,如果仅按这种说法,我们八十年代的新生代,则应划为“新新人类”了。文章对这种文化现象作了详细的探讨,包括其背景、思潮、特点等。总的来说,文章指出这类文学对欧美60年代文化怀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杜甫《戏为六绝句》对“如何看待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如何看待某一文学现象的发展”、“如何看待整个文学史的发展”三个问题的认识谈起,揭示了杜甫关于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观点的实质是“别裁伪体”、“转益多师”,阐述了杜甫诗歌理论对“文学的微观进步与宏观无进步”观点的最早探究,进而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小说月报》说成是“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代用机关刊物”或“会刊”。其实,这些说法是不对的。为弄清问题,必须回顾一下这些说法的由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下,1921年1月,与文学研究会成立同时,《小说月报》全盘进行革新。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一任主编、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茅盾,曾想把《小说月报》办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发展变化如同科学革命一样,呈现出“常规→非常规”的发展特点。本文尝试着从范式内涵,尤其是范式的“问题意识”着手来认识西方文学错综复杂的变化,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在文化转型期间所出现的“术语大爆炸”和“读不懂”现象提供一个最切近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受“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的双重约束。按照“会话准则”,人们应直接了当他讲实话,而按照“礼貌原则”,人们往往采用非直接言语手段。其中,委婉说法最为典型。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产生忌讳心理;受性心理的影响,人们对性、婚姻及家庭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采用委婉说法。委婉说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事物的承受能力;同时,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自觉性,而娱悦心理又帮助创造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次在《新华文摘》上看到了几篇对所谓“文学新人类”的批评。批评的对象是棉棉、卫慧这拨美女作家。对于文章中称她们这些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人为“新人类”,我很不以为然,如果仅按这种说法,我们80年代的新生代,则应划为“新新人类”了。文章对这种文化现象作了详细的探讨,包括其背景、思潮、特点等。总的来说,文章指出这类文学对欧美60年代文化怀有一种“古怪的激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正在争论进口的“文学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说的科学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这是常识性错误的说法:规律不存在外部。列宁肯定了黑格尔对规律的几点界说:“现象比规律丰富”,“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规律是本质的现象”,“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①华岗同志在极端恶劣的监狱环境中写的《论规律》指出:规律是事物常在的、本质的现象论间的内在关系。②笔者认为此规定迄今仍不失为科学定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一)文学阅读的目的 关于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这样的认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基面,觇文辄见其心。”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总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酝酿,然后用言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主义论战”主要集中于1922年至1923年。1922年第十三卷第2号《小说月报》上,沈雁冰发表致读者信,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文学“不宜拘泥于某种主义”的说法,鲜明地提出“中国文学若要上前,别自然主义这一期是跨不过的。”由此引起许多读者来信,发表各自对自然主义的看法。创造社的作家们也就此问题在自己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现点。这次论战,区分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异同处,认识了自然主义在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流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赞成教学研究的日的在于“问题的解决”的说法,但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却需要我们重视,庸俗地理解“问题解决”对于教学研究发展是有害的。下面就此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