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清乾隆四十二年,四库馆臣以内府所藏明万历五年张之象刻本《史通》为底本,抄校而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通》,整体承袭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改正了张之象本诸多讹误,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独有讹误。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史通》对张之象本亦有改动、纠谬,虽然亦有新的独有讹误,但较之文渊阁本,在更大程度上承袭了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并部分纠正了各本之误,具有更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充分吸收了《四库全书总目》的精华,是重要的古典目录学著作.学界目前对《简目》文渊阁钞本、文津阁钞本缺乏应有的研究.通过比勘,可发现两个版本为同一系统,相似颇多,而津钞本文字讹误较多,价值不如渊钞本,但皆可校正通行本《简目》的许多讹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意伯文集》缺文成因探讨,得出结论:文渊阁本《诚意伯文集》底本为正德本而非成化本;通过文渊阁本《诚意伯文集》底本与各四库本仔细对勘,认为该本缺文完全由底本缺页而致,与朝廷忌讳等原因无关;我们应摆脱一种思维定式,即凡四库写本皆因朝廷忌讳而进行了删改。  相似文献   

4.
孙麒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7):142-146
通过对《四库全书》本《艺文类聚》与该书现存其他版本进行校勘与研究,发现《四库全书》本之底本为原藏内府之明万历十五年王元贞刻本。底本进呈之时已经过校勘加工,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在誊录过程中,均再次经过校订与复核。两相比较,文渊阁本校订颇为精细,非敷衍了事者,而文津阁本多臆改,文渊阁本优于文津阁本。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它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南三阁"《四库全书》历经太平天国战争,仅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源于浙江士人发起的补钞。也正因补钞,文澜阁《四库全书》具有现存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所没有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比对四库本《云庄集》与《西山文集》所收诗文,发现具有同题同文的性质,其中有大量发生在刘爚故后、由真德秀所撰写的诗文,由此判断《云庄集》是《西山文集》的删减本,并从版本学角度推论它源自明代坊刻之假托。  相似文献   

7.
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关于《愚庵小集》,“提要”说: 至其与钱谦益同郡,方谦益笺注杜诗时,尝馆于其家,乃集中无一语推重之。所作《书元裕之集后》一篇……盖隐刺谦益而发,尤可谓能知大义者矣。  相似文献   

8.
余读《四库提要》,探究《存目》诸书版本,先后寓目《存目》之书不下五千种,以校《提要》,偶见9牾,尝撰《举正》数条,刊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2期,此则赓续之也。1·《玉山遗响》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张贞生撰。《提要》云:“玉山,在泰和仁善乡,初名义山,又改匡山,土人称子瑶山。”按:殿本《四库总目》作“王山”。余见中科院图书馆藏清康熙中讲学山房刻《张篑山三种》本亦作《王山遗响》。此则浙本《总目》。乍视之,“义山”、“玉山”似有语音关系,而“子瑶”与“玉”亦复语义相联。考《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七《江西》五吉安府泰和…  相似文献   

9.
张元济是我国著名出版家、文献学家,在四库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有重要贡献。他考察并详细论述了库本得失、改造《四库全书》、清理四库底本、订正《总目》讹误、批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丽 《图书馆学刊》2008,30(2):125-127
《四库全书》缮录赵用贤本《管子》,参考《管子》前后篇文和其他书籍,对底本讹误进行校改,但又出现了新的讹误,主要是形近而讹,声同而讹。证明四库馆臣虽对底本进行了修订,但在抄写、校对过程中的疏漏使四库本《管子》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四库底本共60种,其中9种是《永乐大典》辑佚本。子部杂家1种:宋谢采伯撰《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集部宋别集8种:李流谦撰《澹斋集》十八卷、赵蕃撰《淳熙稿》二十卷(该书是誊抄的副本,不应算作底本)、陈元晋撰《渔墅类稿》八卷、包恢撰《敝帚稿略》八卷、舒岳祥撰《阆风集》十二卷、董嗣杲撰《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家铉翁撰《则堂集》六卷、连文凤撰《百正集》三卷。严格地说,《永乐大典》辑佚本之底本当为8种。  相似文献   

12.
四库本是正     
<正>体量庞大,几乎囊括中国古代文献精华的《四库全书》,从古籍整理的视点看,可以说是体现了乾嘉学派的最高水准。当时进入四库全书馆者近300人,多为一流学者,然学有专攻,知有未逮,校雠之际,误判误改,时有发生。又由于佣工誊录,鲁鱼豕亥,亦复不少。研习文史,校读古籍,《四库全书》为常用书。长期使用,其中谬误,屡屡可见。深度校勘一部古籍,则会有更多发现。以前校勘宋代史书《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就发现《四库》本不少写植校改之误。近年校勘周必大文集,又有不少察觉。指摘谬误,非为苛责前人,意在是正文献。校勘周必大文集,以清欧阳棨咸丰元年刊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3.
<中都四子集>本<管子补注>,是明万历七年(1579年)朱东光诸人翻刻明初刘绩<管子补注>而成.此本补充刘本脱漏文字,改正刘本因字形相近、因音同或音近、因涉上下文而产生的讹误;改正刘绩本的重复字词和其他讹误.但是亦有讹误,包括刘本有讹误,四子本亦误;或刘本不误,四子本误改者.四子本有补充刘绩本的句子,亦有漏刻.与刘绩本相较,四子本大量注释没有刊印.刘绩本、四子本有二十余条浙刻本没有的注解,可为解读<管子>和考查<管子>注释的传播源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郑立勇 《图书馆论坛》2020,(6):136-139,155
元程端礼《畏斋集》清代已佚,今所流传者乃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得。此本存在误收他人作品现象,考订发现《畏斋集》误收程文文5篇及程端学诗文2篇,探析其误收现象及其缘由,并将四库辑本误收之诗文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与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影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之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中《明文海》的对比,介绍了原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明文海》抽毁稿的情况,并具体分析了抽毁原因,对于研究四库全书编纂中及恢复《明文海》全貌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将多年阅读《四库提要》时对该书舛误所作之摘记,逐条整理,汰去已为人所纠者,尚得五百馀条。自觉内容虽限于"识小",但对此一名著不无"衮补"之义。特先录出四十则就正于读者,并供校订此一名著者参考。我所辨订,以流传最广之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本为对象,文中所注页码、栏次,皆见此本。惟此本有误,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总目》不误者,则置之不论。又  相似文献   

17.
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的《六臣注文选》底本并非宋赣州本,《四库全书考证》所指出的其底本的讹误基本都同于明翻六臣本,且《洛神赋》曹子建名下的注文也可证《四库》六臣本与明翻六臣本相同,《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荟要》所收六臣本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证明《四库》六臣本的底本属于明翻六臣本系统,确切说应是明吴勉学本。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纂修的一部庞大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由于卷帙浩繁,最终清廷组织人员缮写了七套分置各地,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也称为北四阁和江南三阁。现在七阁藏书中仅存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和文澜阁,四阁中又以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经历最为坎坷,其间出现的众多护书英雄至今令人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原文渊阁本《日知录》抽毁稿与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影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日知录》以及康熙34年吴江潘氏遂初堂刻本《日知录》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日知录》一书所受到的抽毁和删改的状况。有助于对《四库全书》和《日知录》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澜阁《四库全书》搬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七阁《四库全书》,历时二百余载,中经种种劫乱,今存世者四:日文渊、日文溯、日文津、日文澜。所存者又以江南文澜阁《四库全书》之经历最为艰辛,护书之事迹最为动人。然岁月流逝,物换星移,世之知之者日见稀少。为追怀先德,不使其事湮没无闻,今笔者掇拾旧闻,援稽史料,将文澜阁《四库全书》所历十二次搬迁之经过,接时间先后述次如下:一日收存于西溪文澜阁《四库全书》本栖于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之文澜阁,然七十年后,即发生所谓太平军陷抗之“庚辛之乱”(860),文澜阁毁而书散。丁申于1861年在杭之留下镇见有市人裂《四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