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他的文学介入论,从自由的角度号召文学对世界的整体介入。他的哲学中包含了他的自由观和介入观以及人对世界的责任观,具体表现为对极端写作主义的批评和人道主义精神。萨特的"介入理论"充分肯定了人与生活的联系,肯定了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对文学提出了期望,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他的介入观也使人在此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2.
林巧敏 《文教资料》2006,18(22):65-66
“性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个词语。自30年代起,林语堂对性灵文学的提倡是不遗余力的。但他所提倡的“性灵”是结合了中西方以及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学观念而成的。本文试就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领域谈谈他的性灵文学观,这种文学观在小品文创作中的实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无疑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体现了他对文学的基本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文本间性以及文学文本的意义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卡尔维诺的创作中充满了森林意象。卡尔维诺的科学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是对世界文学的独特贡献,卡尔维诺对几何理性以及晶体结构的卓越追求形成了他最独特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卡尔维诺的创作中充满了森林意象。卡尔维诺的科学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是对世界文学的独特贡献,卡尔维诺对几何理性以及晶体结构的卓越追求形成了他最独特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邵雍的文学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他提出观物的方法论和观物之乐的生命境界;他认为诗歌吟咏应该是作家性情的自然流露,而著书立说的目的在于体察天时经纶人世。对邵雍文学观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归有光的文学观在当时和对后世也都有较大的影响,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国内对归有光文学观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对归有光文学观内容的评述;对归有光文学观渊源的论述;归有光文学观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归有光文学观与其他学者文学观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弗莱的文学批评体系中,悲剧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体裁,还是弗莱所谓“虚构型”文学中的一种基本倾向,以及一种比平常的文学体裁更广阔的文学叙事范畴、叙事结构(mythoi)。弗莱的悲剧观,既是体裁论,又是批评观;弗莱拓展了体裁意义上的悲剧,但同时也淡化了悲剧的审美和哲学意义。因为弗莱结构主义的文学观,他的悲剧观放弃了历史、政治维度,并且进一步牺牲了悲剧的人生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在《文学总略》中谈到了他对文学独到的见解.然而关于他的文学的定义以及对文学的分类,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遭到了批评家们的辩驳与质疑.本文便从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太炎先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出其文学观背后隐藏的文学救国思想,对批评者的质疑作一个回应,并为当下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在《文学总略》中谈到了他对文学独到的见解.然而关于他的文学的定义以及对文学的分类,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遭到了批评家们的辩驳与质疑.本文便从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太炎先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出其文学观背后隐藏的文学救国思想,对批评者的质疑作一个回应,并为当下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直接涉及语言和文学的语词、语句以及引述、论说诗乐舞、《尚书》、《周易》等材料反映了《论语》的语言观和文学观。《论语》对语言与人的关系高度关注,提出了语言使用的原则及功能。《论语》的文学观则是书面表达意义上的文学观、文化意义上的文学观和美善合一的文学观。《论语》中所蕴含的孔子或孔门语言观和文学观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湘诗学是中国新诗理论矿藏中一块晶莹的玉石,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朱湘诗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悲观的生命意识、性与文学观以及形式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虽身处文化认同混乱之时代、新旧文学交替之际,但他以一个文人特有的执著和超然之心,为中国文学献出了一己之力。通过短而精的《文学小言》17则.王国维明确阐述了他的非功利文学观、天才说、游戏说等一系列相关的文学观点,表明了他对现实社会文学的不满和对非功利真文学的追求。本文从王国维文学观的几个角度出发,对《文学小言》17则进行一个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文学思想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杜甫的诗歌创作入手,以及其诗的有关论述,对其文学思想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审美观、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和文学借鉴观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杜甫文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揭示了杜甫的文学思想和他的创作成就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的独异性取决于余华个人的文学观,而余华的文学观又源于他的性命观。这种性命观即是他表现出来的关于中国人民的生存、宿命意识。通过对命运之所以如此的追溯并领悟,从而开始一系列的赎罪过程,达到心灵上的洒脱与超然,随后"安身立命,随遇而安"。  相似文献   

16.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杰出的文学家沈约也是卓有识见的史学家。他的《宋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而他对当时政治、军事、民族、经济和文学诸问题的见解则体现于《宋书》史论中 ,具体来说归纳为 :废昏立明的历史进化观 ;保守倒退的货币观 ;和平相处的民族观 ;古今并蓄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最基本的文学观一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一是“发愤著书”说。他持“讽谏的辞赋观”,对辞赋的讽谏作用极为推崇。他写作《史记》的基本原则是他的“考信”和“实录”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判现实的文学精神。他的这些文学见解和主张主要见于《报任安书》、《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自序》,以及散见于《史记》其他篇章的章节和片断如《伯夷列传》第一的序论部分、《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的序论部分等。  相似文献   

20.
曾高举"人的文学"的大旗、"五四"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周作人,在20、30年代却渐从新文学主潮的带头人变为他所说的"自由的思想者",主张"文学的自由"与"文艺的宽容"。但他的理论与行为成矛盾状态,于是引发了笔者对他所提出的这两个理论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功利主义文学观与非功利主义文学观能否并存,文学批评是否应该讲究"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