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泰山与民俗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民俗民风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为主导,以信仰民俗为主线,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交织融汇,构成一道独特的泰山风景。就泰山民俗文化而言,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地区演绎流变,终于形成泰山民俗的基因。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礼俗杂糅的山石崇拜山石崇拜是泰山民俗中历史最悠久的信仰民俗之一。最早的泰山崇拜者是生存于泰山地区的泰山儿女,而“大汶口人”不仅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且是泰…  相似文献   

2.
李鹏 《寻根》2011,(1):4-8
一、祠山大帝与祠山信仰祠山大帝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冶水神,祠山信仰是以崇拜和祭祀祠山大帝为中心的民俗信仰活动。其流传地区主要在皖东南、苏南、浙北一带。  相似文献   

3.
吴棠 《大理文化》2006,(4):57-59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是本地区、本村寨的保护神。“本主”信仰形成的历史已十分久远,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偶像崇拜几个阶段。其间曾受到佛教、道教、儒学的渗透和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也曾受到政治干预和外力的冲击,但作为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崇拜已经融于白族的血液和精神之中,与“本主”有关的传统习俗、信念和行为,一直绵延不断地保持下来。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是巴蜀地区民间信仰的大发展时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祗大致可分为先贤、自然、创世神及其他共四类。神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巴蜀“重淫祀”的民俗文化氛围,神祗祭祀与经济活动及教化相关,所崇拜的先贤大都活动于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门神,指护门之神,是我国民间信仰的神祗之一。在我国,门神信仰源远流长,自周代起就有了“祀门”的记载。千百年来,门神威风凛凛地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接受着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祭祀与崇拜。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7,(3)
<正>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有一种石神信仰,即民众对体形巨大的山体岩石的崇拜。如羌族有白石崇拜,仡佬族有巨石崇拜,壮族有逢年过节向石神烧香致祭的习俗,白族民间则流传有"白岩天子"的神话。石神信仰源于山体崇拜,正如乌丙安先生所指出:"首先是人们敬奉那些奇异的巨大  相似文献   

8.
顾霞 《大理文化》2007,(2):60-61
被称为“云南福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是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地区最典型的佛教造像之一,为大理本土上崇拜的阿吒力教派供奉的主要神祇,白族最崇拜的信仰偶像,也是自古以来大理皇家的主尊观音。  相似文献   

9.
宋全忠 《寻根》2011,(3):35-40
人们来到一个新的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当无法自我控制之际,辟邪逐厉与祈安求福的民俗信仰便应运而生。于是,辟邪物不仅成为民俗焦点,更留下可贵而亲切的文物。台湾各地“石敢当”的广泛应用就是这样。台湾不管是城镇、还是山区,  相似文献   

10.
朱定榜 《寻根》2013,(1):65-69
在江西赣州的灵蛇储山下有一座始建于晋咸和二年(327年)的储君庙(又叫广济庙),《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里载"晋刺史朱伟置储潭君庙于此"。该庙有着神奇的来历、悠久的历史,是一幅兼有道教特色、河神崇拜、行舟渡船等诸多因子的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山水会聚,灵气所钟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多种文化信仰的民族。  相似文献   

11.
一对龙这种虚幻的灵异动物的崇拜 ,在中国源远流长。汉民族很早就有所谓的”四灵”信仰。《礼记·礼运》记载 :“何谓四灵 ,麟、凤、龟、龙 ,谓之四灵 ,”据考证 ,这四种动物很可能是原始社会几个主要部族的图腾 ,图腾制度衰弱之后 ,它们就变成了人们畜养动物时的保护神。西汉时代 ,五行学说盛起 ,四灵信仰与之结合 ,四灵也就变成了镇守天地四方的神兽 ,称为 :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 (也有作“西方麒麟”的 )、北方玄武 (在龟的基础上加上了蛇的形象 ) ,四方神兽的观念后来被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吸收改造 ,在民间影响很大。民间龙崇拜…  相似文献   

12.
阿昌族的语言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俗蕴含多民族文化内涵,是阿昌族与其周边其他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文化涵化的结果。阿昌族民俗深受傣文化和汉文化的浸润影响,地理环境、政治体制、宗教传播、族际通婚等是阿昌族民俗文化涵化的主要原因。阿昌族本着“和谐共存发展”的理念,对其他兄弟民族的民俗文化加以采借与调适,从而形成了具有融合特征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文化共存与交融,奠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民俗文化融合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今的民俗,一部分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民俗,但更多的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民俗是透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闪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华.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全国有56个民族,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俗事象色彩纷呈,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历史悠久,流传广远.在此,我就宗教信仰、祭祀礼仪、节日集会等粗略勾划几笔.远古普遍流行原始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后来,每个民族根据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逐渐产生了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是巴蜀地区民间信仰的大发展时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祇大致可分为先贤、自然、创世神及其他共四类.神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巴蜀"重淫祀"的民俗文化氛围,神祗祭祀与经济活动及教化相关,所崇拜的先贤大都活动于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5.
<正> 有读者给我发来邮件,也有读者寄来录音记录,内容说的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讲述《玄奘西游记(33)·魂系真经》时,批评"今天的翻译作品,有的随意删掉段落,有的译文令人莫名其妙。"他举例说:"我看过一本书,卡莱尔的《英雄崇拜》,一代名著。有一个汉译本讲,‘当人走在黑夜路途中,如果前头有一只发亮的乌龟,它就能领着你穿过黑暗。’我当时看了,乌龟发亮,没听说过,乌龟怎么能  相似文献   

16.
“关羽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以关羽信仰和关羽崇拜为内容特征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盛行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但迄今所见,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仍嫌薄弱,尚欠深入,主要表现在对关羽由武将到武圣的演变过程缺乏系统的梳理,对“关羽现象...  相似文献   

17.
黄素龙 《寻根》2011,(4):37-40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从一开始就被作为食物来源。后来鸡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除了提供肉食和蛋供人类享用之外,还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间信仰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潮汕地区,鸡更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吉祥物”,在潮汕民俗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处处可见鸡的踪影。  相似文献   

18.
民俗,亦称“民风”、“风俗”、“习俗”或“习尚”等,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人生观而化成的一种具体行为,并久相因袭而形成的生活习惯。民俗有其相同性,亦有其特殊性(地方性),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相沿袭的民俗活动大体...  相似文献   

19.
闽王信仰也就是对以王审知为主的固始籍入闽群体的信仰,是流行于福建、台湾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学界已有的相关成果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王审知等人的入闽、开闽史实的复原性研究;二是将闽王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而进行的宗教信仰性评析。以闽王信仰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郑剑顺、冯志华的《闽王王审知的民间崇拜》,杨浩存的《略议闽王信仰的现实意义》,周建昌的《试论王审知的神化》,吴诗池、李秀治的《从“南陈北薛”悬案谈起——兼谈薛岭龙源宫祀王审知之谜》(均载何乃川主编,厦门薛岭龙源宫管理委员会、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编:《厦门龙源宫开闽王信仰研究文集》,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在视角上,没有过多地探讨闽王信仰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闽王信仰进行阐述,以探求其在豫闽台三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化年鉴》2012,(1):83-83
柯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共14章,约280000字。该书首先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综合概述,然后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出行民俗、人生交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生产商贸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间信仰、娱乐民俗、语言民俗、民间文艺等多方面具体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