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1,(2):19-25
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清朝传统华夷体系面临严重挑战。清政府仍然欲求同朝鲜王朝维持宗藩关系,重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并极力劝说朝鲜王朝开港通商。1880年,朝鲜修信使金弘集访日时,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与参赞黄遵宪积极游说金弘集设法劝导朝鲜君臣与西方列强立约通商,以便抵御沙俄南侵。本文主要论述了黄遵宪"劝策朝鲜"的动因,并分析了金弘集与清朝驻日使臣的数次笔谈经过和《朝鲜策略》撰写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进而阐释了该册子中所体现的黄遵宪外交思想和时局观及其朝鲜观。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历史选修1)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这样描述到:“为了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带进行。”对此学生提出疑问:日本为何同这3个国家关系密切?而同学们讨论最为激烈的是日本与荷兰的关系,他们有的认为日本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借鉴的民族,中国和朝鲜离日本位置较近,再说中国是日本的传统友好邻邦,中国和朝鲜享受这一待遇理所当然,但荷兰乃是最早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而且离日本较远,日本为何对其如此青睐?为何青睐的不是英国或者是西班牙?为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1875年,日本政府强行宣布琉球改制,禁止琉球对清朝贡,“球案”由此引发。清政府以“球案”为鉴。加强了对朝鲜控制,企图加强中朝宗藩体制。但由于清政府在“球案”中懦弱的表现,以及朝鲜部分统治者对清加强控制的反感,朝鲜越来越倾向于日本。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朝宗藩体制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4.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作为清政府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的袁世凯,其行为表现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不遗余力,轻率鲁莽,使日本有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极佳借口;危急关头请求内调回国不择手段,张皇失措,导致中国驻朝鲜公职人员人心浮动、旅朝华侨和华商处境异常艰难等。其举措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以来,随着朝鲜逐渐开国和中朝问订立了一系列贸易章程,两国间开始互派常驻使节,并且天津海关与朝鲜使臣、统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驻津大员间收发传达着往来的外交文书,表现出正处于近代外交通商关系制定的过渡期的清政府和朝鲜之间,极具时代特色的既相互矛盾又带有双重性的“两截体制”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罗强 《培训与研究》2009,26(5):58-60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1882年于朝鲜爆发的"壬午兵变",是当时东亚世界中各种矛盾积聚的产物。事变后,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清政府果断出兵,使得之前已在朝鲜经营多年的日本势力遭受了重创,半岛局势由日本"一家独大"迅速转变为中日两国的直接军事对峙。日本政府意识到,需要推行更为积极的扩军备战政策,这对于后来日本近代"大陆政策"的形成及军国主义之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时期,朝鲜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义兵运动".自从江华条约以后,朝鲜就遭到了以日本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帝国主义和封建卖国集团将朝鲜一步一步地变成为殖民地,朝鲜人民也不断地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阶级的投降卖国.1882年的汉城士兵起义和1894年的农民战争,都为朝鲜人民树立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光辉榜样.日本帝国主义在美帝的支持下,镇压了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随后又发动了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把清政府和沙皇俄国的势力排出了朝鲜.此后,朝鲜失去了对抗日本殖民扩张的外力支持,尽管这种外力的支持是由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清王朝的侵略,中国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宗藩关受到了严重冲击。同一时期,作为"隐者之国"的朝鲜在闭关锁国政策之下,封建统治逐渐衰落,加之,日本等资本主义列强随着清王朝国门的开启也开始对清之藩属虎视眈眈,朝鲜也面临着严重的开国危机。清王朝向来以体制攸关,尤其重视中朝之间传统的宗藩体制,然而此种情况下,清政府为时局所迫不得不改变旧制,以在朝鲜实施"以夷制夷"之策来应对朝鲜已经临近的侵略危机。从众多层面上看,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是朝鲜的开国危机与清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苗疆边墙的完成以及依托边墙而设立的墟场,康雍乾时期的苗疆民族贸易政策相继而终,逐渐形成了"边墙贸易"政策。"边墙贸易"政策的确立对湘西苗疆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稳固清朝行政权力在苗疆统治秩序中的地位和重构苗疆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密切而稳定的民苗贸易往来,推动了苗族经济、文化发展和苗汉间民族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2.
赵军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81-84
晚清在选择"和戎外交"战略过程中,有着明晰的工具理性计算的考虑,其传统对外政策的基本偏好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从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分析,清朝选择的决定性动因应归于物质利益的考虑而非观念的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3.
论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雪岩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协助左宗棠加强海防,并协办福州船政局;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力助左宗棠开发大西北;购运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左军,及时收复新疆。他推行慈善事业,为国为民做了一系列善事。两次东渡扶桑,从日本购回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他创立"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金字招牌,并树立了"诚信"、"戒欺"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与我国二元经济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政策对一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国内各个群体的利益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进行了多年的贸易促进政策以后,东西部和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突出,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因此,调整外贸政策以缓和国际国内矛盾应是当前新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身为高级官员的阮元长期代表清政府在广东处理“夷务”,直接地接触了西方文化,再加上阮元务实的政治风格,求真的学习态度,使他曾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西学,从而对西方有了较为全面和清醒的认识。其中,包括对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与政治关系、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鸦片贸易的实质,以及中西文化、贸易的冲突会不会引发全面战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正面分析。  相似文献   

16.
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外贸易上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但闭关政策的形成实际上是经过禁海-开放-闭关发展过程的,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是清代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同时它也反映出清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以及它对各个时期海外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家意志、太学传统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回应西方的冲击,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有用之士,晚清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变革传统教育,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京师大学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晚清新政的产物,京师大学堂“为国养士”的特殊定位,使之既渗透着鲜明的国家意志,又与传统太学精神血肉相连,从而形成了渴望进入现行体制参与现实政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8.
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沙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在满洲及其临海进行,但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并请求列强予以保护。但是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休戚相关,为什么清政府会采用这一政策?本文拟从国内外两方面具体考察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时期,中外贸易仍有较高速发展,洋钱在中国日益广泛流通。由于鸦片走私泛滥,致使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转,白银大量外流。鉴此,林则徐提出自铸银币以抑洋钱,严禁鸦片以根治“银荒”等顺应民情、有利于货币流通及商品经济发展的主张,为应对外来货币经济的挑战进行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开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