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胡适儒学观为个案,从历史判断与价值判断、价值的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理智与情感等层面揭示了胡适儒学观的两重性。借以探索“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在对待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复杂心情和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作为儒家传统的批判者而闻名于世的。然而人们常常忽略的事实是:胡适在早年与新儒学的接触中所得到的那些思想和见解对他的一生都是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的。该文并不拟全面讨论胡适与新儒学的关系.只试图从胡适的自传这一新的角度出发揭示新儒学对胡适的影响以及胡适对此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儒学     
胡适出身于晚清旧式官僚家庭,受父母的熏陶,念过私塾,长期阅读儒家经典。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走上学术道路,在其学术生涯里,他对儒学有着严厉的批判,也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探索,从其学术研究中可以发现他也在为儒学探究一条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围绕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探讨三个问题:如何揭示和呈现儒学传统?如何评价儒学传统的价值?如何实现儒学传统的价值?揭示和呈现儒学传统,不仅要阐释正统儒学的传统,也要发掘非正统儒学的传统;不仅要梳理典籍里的儒学传统,更要考察实际中的儒学传统.评价儒学传统的价值,必须正确运用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这两个尺度,并将它们统一,不仅从外在的时代根据,而且从内在的民族智慧来评价儒学,走出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轮回;对儒学与西学之长短的评价,需要确立辩证的尺度,认识到两者的价值互补性,使得对儒学当代价值的阐明,既有抗拒西方文化霸权的意义,又不会导向国粹主义.当代中国实现儒学传统的价值,需要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文字这三个环节上作出制度上的安排;由此来实现的儒学当代价值,不是其原有价值的翻版,而是融入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儒学固然是生命的学问,但儒学更应是面向民众的学问;儒学固然具有世界的价值,但儒学首先应当实现其在中国本土的价值.我们主张:儒学要谋求现代发展,需要吸取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历程教训,走“世俗儒学”之路,注重发挥其“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真正在现代世俗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己的地位,取得自己的现代形态.当代儒学价值的实践应当更加突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双重融合,把个体教化、社会教化和国家治理相融合,探求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这样说,儒学价值在世俗社会中不仅能够与世俗价值相互融合,而且作为传统的儒学还能够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汉初儒学的复兴有着重要意义。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是汉初复兴儒学的先驱,由于他对儒学的改造和变通,儒学的价值才为统治者所认识,儒学由此渐次步入统治思想的殿堂。而陆贾的思想发展也指示着其后儒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新儒学即是对儒学的复兴,也是一种崭新的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援佛入儒",严格区别真假儒学,深刻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这是梁对中国传统儒家所进行的有力的改革。梁漱溟想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儒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复兴和重新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对中国传统儒家进行改革,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梁漱溟通过儒学的社会化来实践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严格区分真假儒学,援佛学入儒学,这些都对新儒学的诞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政治变革为契机,在政治力量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化,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效应。90年代的儒学热作为一种文化补救现象,是中国传统儒学面对现代化的负效应而作出的一种表能的反映。但就其本质而言,儒学和儒学热都不是中国现代化所应有的现代文明精神。由于儒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儒学的消解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开山人物梁漱溟,在"五四"之后一片西化背景下,独树其帜地开民族比较研究之先河,提出"文化三大路向";他重新阐释与发扬了新儒学,重新鉴定了传统文化的蕴涵与价值;为实现其一生研究之鹄的所开设的乡村建设更是他新儒学思想的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