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潘胜 《学语文》2015,(2):24-25
[三维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2.使用"四读"法,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教学重点]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教学方法]1.诵读法感知诗歌2.四读法鉴赏诗歌[教学课时]  相似文献   

2.
诗歌创作需要灵感,需要悟性思维的参与。本文结合李白、苏东坡、王安石这些大诗人创作的诗歌名篇,探讨了悟性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苏东坡政治主张的提出、苏东坡先后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争、苏东坡践行他的政治主张的作为等几·方面,论述苏东坡政治主张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读与赏相辅相依。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在读中赏,在赏中读。重要的是,我们读赏诗歌的什么呢?苏东坡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一文中写道:“诗以奇趣为宗。”“奇趣”二字,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将其解读为:有意味。笔者对此深表赞同。诗歌的读赏,即是要读赏诗歌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客观的物质世界既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形象王国,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颜色世界.作为对这一可视世界真实而完整的反映的文学艺术,自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塑造和对色彩的描绘.苏东坡曾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郭河阳也说“诗是无形画”.这都强调指出了诗同画在艺术地反映世界方面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色彩的审美表现,这是造成诗歌意境色彩美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作为盛唐诗坛可以与李白相比肩的一派大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开拓和丰富了传统诗歌,同时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魅力无穷的艺术境界。苏东坡评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切中了王维诗歌的特点,正是其诗歌独特意境美之所在。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是他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多种高水平的盛世文化艺术互相结合的结  相似文献   

7.
翻开林语堂用英文所写、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深深被苏东坡的人生所吸引,心随着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多舛而波澜起伏。读《苏东坡传》,完全被苏东坡那种大者所拥有的大智慧,他那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作为一名教育者,也不由荡漾起更为深沉的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96):16-17
中国古代的诗词在英语中并没有完全与之相同的文体,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前景化语言在诗歌中体现得最集中,在翻译时,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以苏东坡先生的诗词为例,探讨前景化语言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很多诗歌脍炙人口,但是究竟好在哪里,要么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要么讳莫如深,故弄玄虚,说不清楚或者不想说清楚,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恶习。我总觉得不肯金针度与人是不对的,所以今天不揣鄙陋,为大家论说之。比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说,关键是苏东坡在这首词里展现了一个纠结的灵魂。"我欲乘风归去"是要从现实生活中超拔出去的渴望,"又恐琼楼玉宇"则是对于红尘生活的恋恋不舍;"高处不胜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1,(13):26-26
【闲言碎语】很多人只知道苏东坡作为文坛巨匠的一面.而不知道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作为兄长.苏东坡非常关心弟弟子由.但从物质上.他反过来常常受到子由的照顾。他们的很多优秀诗文.都是在一唱一和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本版推荐     
推荐书目一:林语堂《苏东坡传》推荐理由:林语堂先生作为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苏东坡传》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他优雅风趣的文风,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他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1,(Z2):26
【闲言碎语】很多人只知道苏东坡作为文坛巨匠的一面,而不知道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作为兄长,苏东坡非常关心弟弟子由,但从物质上,他反过来常常受到子由的照顾。他们的很多优秀诗文,都是在一唱一和中产生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们分别六年后苏东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在黄州从其人生谷底,一举登上了中国文坛的最高峰,这是得到历来学界共识的;苏东坡谷底登峰的秘诀,也历来为世人所探求。本文从苏东坡贬居黄州期间的境况、心情和作为等方面,开创性地揭示了苏东坡黄州谷底登峰的秘诀:即多措并举,排遣内心积郁;一蓑烟雨任平生,坦然吟笑前行;眼见河水西流,自信能创奇迹。这对今天人们的处世仍富有启迪性,很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一例     
文学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情躁、志趣、愿望和理想的。作为文学之一种的诗歌也不例外。所以古人说“诗言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且举一例——在宋朝时,传说有一次,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佛印四位诗人相约一同到一个寺院游览,看到寺院墙壁上写有一首杜甫的题诗,名曰《曲江对雨》。诗中“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湿”字,由于天长日久,被蜗蜒之类的东西粘蚀没掉了。于是四人商定各想一字补上。结果,苏东坡补的是“润”字,黄山谷补的是“老”字,秦少游补的是“嫩”字,佛印补的是“落”字。但四人细细推敲,都觉得不满意。  相似文献   

15.
米芾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领袖的影响力,单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的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苏、黄之右。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正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  相似文献   

16.
盘点苏东坡的美学思想,鲜有人为.以其“ 文理自然” 的美学观为总领,以物各有主的自然美、大爱惠民的社会美、千古绝唱的艺术美为经纬,以其名作为依据,进行有理有据的梳理和观照,从而揭示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内容概要:《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林语堂先生认为,他之所以完全知道苏东坡,正是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正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平生极佩服苏东坡,在思想上与苏东坡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多年来尊崇苏东坡,在为人处事上各方面效仿苏东坡,弘扬东坡精神,推行东坡举措,诸如此类都可称为张之洞的东坡情结,因此使张之洞的人生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许多中国文人都有一个“苏东坡情结”,女作家芳芳就有一篇《喜欢苏东坡》的文章,文未曾言,假如能有幸和苏东坡处于同一时代,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嫁给苏东坡,理由很简单,喜欢苏东坡那样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96年苏轼论文索引1.苏东坡写景诗中的东方哲理:[苏东坡]/郑秉谦//东方文化,1996.1.2.苏轼的诗歌理论/张连第//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3.东坡南迁词考辨:[苏轼]/薛瑞生//人文杂志,1996.1.4.关于苏轼的婉约词:兼论苏词与北宋词风的关系/(日)正水佑枝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1.5.苏轼的密州词与豪放词风的创立/王洪 周季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1.6.苏轼的“闲适之乐”/杨胜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1.7.苏文系年补正;[苏拭]/周裕错//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