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生周一贯     
周毅 《今日教育》2007,(11S):55-56
先生姓周,名一贯,字道源,“一贯”源于《论语》中的一句“吾道一以贯之”。名字是任过县府幕僚的外祖父取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王大可 《教学随笔》2011,(6):13-14,37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学术成就自不必言,其为人风骨和人格魅力更为人们推崇。在先生离去的时刻,再次翻阅先生的著作,品味“大家”之“大”,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3.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4.
朱彦体 《师道》2010,(4):51-52
近期看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感触颇多。作为被尊称为现代“圣人”、一生传奇般获得35个博士学位的“人伦楷模”和学问大家,胡适先生身上有不少闪光的东西惹人眼目.乃至动人心魄。尤其是在学问之道上,不少东西,还不妨视为圭臬。  相似文献   

5.
讲求蓄志修身的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物”的传统.此传统一方面通过外物之美砥砺陶冶其志.另一方面通过外物之美展现其蓄志之美,起到“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①的效验。因此在其阐经论道之际,抑或诗文赋志之时.比德之“物”不断被继承与变换着。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贵阳市省府路小学(原志道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先后名为官立第一初等学堂、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分校、私立志道小学。1952年易名省府路小学。迄今历时百年,殊为不易。止1952年,先后九任校长中,以贾功台为最杰出者,怀“教育救国”之恒心、造“大学之基”之鸿志,智育德育不怠之“志道”特色。  相似文献   

7.
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言志”时代。《舜典》之“言志”产生于祭祀过程.“志”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志”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志”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志”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志”排斥主体之情,“志”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与“哭”意义相近的词有“啼”“号”“泣”“啜”“噎”“咽”等。例如: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兵车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相似文献   

10.
孙子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是功成名就、功德圆满的一生,也是功在当时、惠及千秋的一生。他一生践行并实现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主要是归功于其特有的成功之道。刻苦读书学习,勤于思考是孙子成功的前提;加强品德修养是孙子成功的基石;不断磨砺干事创业之志是孙子成功的关键;精通谋略是孙子成功的根本,而务求自保全胜是孙子成功的保证。学习孙子智慧,研究其成功之道,既要研读其兵法,又要研究其人、其事、其功、其名。  相似文献   

11.
张欣和张爱玲两位女作家的作品不约而同地都以大都市为背景、以女性为对象,反映形形色色的人生.同样的女性叙事角度,同样直言不讳对情欲与金钱的欲望和对人类本性的赤裸裸的揭示,及共同走过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的都市小说的创作道路,使读者把她们联系到一起.但张爱玲笔下描绘的人性因禁锢而扭曲的灰色情调与张欣笔下创造的温婉平和的旋律,又体现着她们时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张爱玲散文中,经常出现有关张恨水的文字,这些文字根据不同内容以三种不同形式出现。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与众不同的文学观以及张恨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民族国家,究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关于这一问题,是目前国外知识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条相应的思想脉络.继承晚清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不同路径,在民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家中,张佛泉代表了具有共和主义取向的政治爱国主义,张君劢体现了带有社群主义色彩的文化民族主义.他们虽然都重视民族的复兴,但对如何形成现代民族国家、公民的认同是什么以及何为公共文化等基本问题,具有深刻的分歧.这些有价值的思想分歧,体现了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紧张和张力.  相似文献   

14.
该文首次将新发现的张裕钊及族人书法、诗文作品披露于世,并根据“张体”书法、张氏谱牒及有关文史资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认定新发现的诗文书法作品系张裕钊及族人真迹。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张学”和鄂州地域文化增补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从政失意的张东荪和张君劢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他们企图将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方案搬入中国,以期实现自由的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张东荪和张君劢对于"社会主义"方案的理解则各有千秋。张君劢沿着自由宪政的思路,主张学习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张东荪强调思想自由、借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衣钵,构筑自由路径。虽然俩人在"社会主义"方案的具体设计上意见相左,但都是以自由为核心、反对阶级斗争,同属于"假社会主义"的序列。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张三丰的传说流传颇广。成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张三丰遗迹记》碑在该传说的流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明清以来诸多文献所载的碑文内容,以及近人实地考察后对碑文之理解,均存在与原文不合之处。通过辨读原碑,并检讨相关文献,或可纠正数百年来辗转传抄的讹误。  相似文献   

17.
德州《张氏族谱》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州《张氏族谱》前后三修,记事历时近六百年,内容涉及谱序凡例、世系繁衍、人物传记、族规族训、恩荣艺文等诸多方面,为研究德州张氏家族及德州地方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张謇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有着较丰富的旅游经历,其旅游过程亦是一场文化之旅。张謇不但喜欢旅游,而且将旅游观光与事业考察结合起来,与南通的城市建设与经营结合起来,注重城市基础设施、旅游环境建设,注重旅游文化建设,致力于民俗民风的改良,因而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南通旅游文化。打造张謇旅游文化品牌,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对于《神女赋》的作者归属问题众说纷纭,或言张华,或言张敏,本文针对今人马鸿雁《张华集校注》将《神女赋》归入张华集而作,立足于《神女赋》之文本,重点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着手,通过与张华、张敏诸作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将《神女赋》归于张敏著作更为妥帖。  相似文献   

20.
《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0 4年 1月 13日颁行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系统———《癸卯学制》 ,迄今为止 ,面世整整 10 0周年。《癸卯学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该学制的颁行使中国教育终于融入世界教育发展大潮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