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写作,特别通讯、特写等的写作,要不要容许“虚”的成分?如何处理“实”、“虚”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是新闻事实。这无疑是文章主干。是木之本,人之脊。“虚”,则是不影响事实,却能增减效果的一些文字,或称文章的软件。可视为器之釉,花之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文虽进入文学领域,当时不妨视作一篇现场特写),在叙述了许多实景后,突然来了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不忧?  相似文献   

2.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摘     
怎样处理好新闻写作中的“实”与“虚”?新闻写作要使叙述与议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处理妇“实”与“虚”的关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文体和写作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新闻写什坚持用事实说话,并不一概刘斥必要的议论。这里所指的o沦,绝不是空谈泛论,更不是废话、套话等。而是从事物的现象概括出来的,又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写好新闻,一般应以实带虚,对实的要求是材料反映观点;对虚的要求是观点统帅材料。实中有虚,使新闻报道生动活泼。又要反映虚,做到实和虚有机结合,浑为一体。(陈艺园椅)世界上的…  相似文献   

4.
记者写作新闻要采访,“快语”编者是否也要采访呢?必要时,也要采访的。因为新闻言论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编者完全不了解新闻事实,以及问题所在,也就无法增删润色。疱丁解牛,目中并无全牛,因知牛之骨胳腠理;师旷无目,听音能辨吉凶,因谙于音之声调律吕。所以,要编好“快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有一个讨论小高潮。2001年《新闻传播》发表尹连根的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2002年,《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采写编》发表了陈力丹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2003年《新闻记者》发表何光珽的文章《论  相似文献   

6.
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而导语是消息的灵魂,是消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写好的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导语?撰写导语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它有两个要素:“事实”和“说话”。这里的“事实”,当然是指“新闻事实”;这里的“说话”,则是指报道这个事实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事实”和“说话”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客观和主观、点和面、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如何撰写导语,其实就是在导语写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二者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规矩,循规蹈矩是入门之道。然而,一味照规矩办事,就难以突破,难有发展。在掌握规矩的基础上去有意识地打破规矩,“反其道而行之”,时有新意。在新闻消息的标题制作中,针对具体情况,用虚题来作主标题,以实题作引题或副题,“反弹琵琶”,常常效果甚好。新闻标题,其功用说到底是12个字:“标明新闻事实,吸引读者阅读”。而新闻标题的“标明新闻事实”的任务。在消息中主要是由主标题来承担的。“用实题作消息的主标题”是新闻  相似文献   

8.
主题是文章之“神”,捕捉起来最费功夫。但捕捉不准,不仅影响文章的力道,还会使文章松散、杂乱, 甚至难以成文了。新闻作品之“神”如何捕捉呢?根据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捉准新闻作品之“神”,首先作者的立足点要高,要把新闻写作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如老新闻工作者、原新华日报总编辑高斯同志所说的,从大众传播学的原  相似文献   

9.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查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消息写作是以事实为依据。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真实报道。因此,“何事”往往是一条消息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何事”是构成新闻的重要材料。没有“何事”也就无法写成消息。即使是简讯或快讯等,常常没有“何时”、“何人”或“何地”,却不能没有“何事”。由此可见,消息写作正确掌握和处理“何事”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消息中写出的“何事”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对于这个问题,新闻写作的实践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演讲时谈到,写实物要以实物为主而略加抒情的描写,使文章生动空灵一些,反之,写诗情画意则要略加实物以期虚中有实。这的确是名家的经验之谈。不仅写作讲究虚实相生,中国画的烘云托月、计白当黑,书法的飞白,音乐的休止符何尝不是虚实关系的具体运用。可以说,作为一对充满辩证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虚实的结合是无处不在的。对新闻报道来说也不例外。正确处理虚与实的关系可使报道工作别开生面。新闻中的“虚”指概貌、概况、抽象事实;“实”指细节及具体事实。虚实法在新闻报道中有哪些体现呢?择其要有以…  相似文献   

12.
虚实法,又称虚笔或实笔,是我国传统美学上用语。实,就是描物;虚,就是衬托。新闻写作的虚实,是指叙述新闻事件的同时要抒写作者的感情、评价。新闻报道的真人真事,要以写“实”为主,写“虚”为辅。但是实虚穿插结合,使描述的对象增加实感、增强内容的  相似文献   

13.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查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但《新》文在引用时,却将“然则何时而乐耶?”错写成“然则何时不忧?”《岳阳楼记》是名篇,曾被收入中学课本,流传之  相似文献   

14.
《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发表庄金玉的文章《剖析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 文章说,作为“新闻报道主角”的消息,其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但不论细节如何变化,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叙述方式——“三度反复”展开的。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15.
当前,改进文风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技巧,善下工夫,把稿件写得更实一点,用词更新一点,修辞更美一点? 力避"虚""假",让文章"实"一点 "干净",是衡量新闻语言是否达标的基本红线. 如何让文章干净?有方法可循. 方法一:少用长句,多用短句.  相似文献   

16.
“画蛇添足”历来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在事实之上妄下断语,或者主题已明再来一番议论,这种“蛇足”于新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已是新闻写作之至论。在新闻改革中,许多同志注意排除多余的议论,削枝强干,用事实说话,形成了很好的写作风气。但也有把新闻中的议论一概视为“蛇足”而加以排斥的倾向。有的新闻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俱在,却缺少几句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用事实说话”的争论,是由尹连根引起的:1999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随后《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陈力丹又在《采写编》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似乎是从更高的层次对问题进行了论述,随后在理论界各有不同角度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后勤 《新闻前哨》2004,(9):16-16
新闻摄影工作者如何“三贴近”?笔者认为,李长春同志“把镜头对准基层”的概括极为准确。 以平民视角取景 只有把镜头对准基层,捕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火热实际,避虚就实取景,才是最佳取向,新闻图片才会有冲击力、感染力,报纸才会产生实效性、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怎样使政治工作新闻“实”起来?一般认为只要用事实说话即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事实”应当是经过选择的,充满了感情和道理的事实.也就是说应当是能够打动人或能给人某种启示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画蛇添足”历来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在事实上妄下断语,或者主题已明再来一番议论,这种“蛇足”于新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已是新闻写作之至论。在新闻改革中,许多同志注意排除多余的议论,削枝强干,用事实说话,形成了很好的写作风气。但也有把新闻中的议论一概视为“蛇足”而加以排斥的倾向。有的新闻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俱在,却缺少几句点题之笔,未能给人带来深沉的思索。看来新闻中一概排斥议论,是会把新闻写“平”的。试比较两则新闻: 一则载于《瞭望》杂志。报道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在去年调整学校中层领导班子时,根据十八名担任处长和系主任的正副教授的实际情况,免去了他们的行政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