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专家信箱     
用不上腰部的力量问:我采用西方式握拍,正手击球时配合完全开放式步法,双脚站位平行底线,但是感觉丝毫用不上腰部的力量。请专家给我一些指点。(绵阳邓祥利)答:相对于传统的东方式握拍、关闭式站位而言,其实西方式握拍,开放式站位的正手击球更多地强调了腰部力量的运用,以利用腰部的扭转来发力(而前者的发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身体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运动医疗站     
彭迎春 《中华武术》2010,(10):60-61
一、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业余体校田径方面的学生,我每次力量训练完以后,虽然教练员让我们互相放松,但是晚上感觉身体的各部位的肌肉还是很酸痛,我想问一下,有什么营养补给可以帮助缓解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弧圈球技术的脚部用力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首先要求运动员发出的正手弧圈球力量能够明显区分,分为强力量和中等力量两种;其次从3个方向(垂直、水平、前后)对两种发球力量进行测量;最后分别对左右脚发力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对两脚发力最大值进行对比。结果不管是用中等力量或强力量完成正手弧圈球,垂直方向的下肢脚部用力均大于左右和前后方向的脚部用力,且身体重心的转移将密切影响脚部用力的大小。结论运动员在发出正手弧圈球时,不仅要十分注意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脚部用力,同时还应调整身体的重心。  相似文献   

4.
对于掌握了技术要领的人来说,正手击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击球方式。但如果不得要领,一旦失去感觉,很容易立即"中毒",陷入被动局面。随着打球经验的累积,力量的增强、技术的精进,你或许也能回击一些刁钻的球了。但回击这种球时,若动作不规范,容易造成挥拍不稳定,特别是正手,如果手臂乱做动作,将很容易失去挥拍节奏。另外,由于正手击球便于发力,很多球友常会有力就发,甚至只用手部力量击球。这些正手问题看似容易改正,实则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要领,不妨温习基础技术,为你的正手"解毒"。  相似文献   

5.
专家邮箱     
切削飘飘我的网球偶像是冈萨雷斯,因此我的打球风格也与他很像——强力的全场闪身正手进攻,成功率还挺高;反手也能在对手上网施压时单手反拍搏命抽击穿越,打上就打上,打不上拉倒。但大多数没有压力但来不及侧身用正手的情况下,我都会把球切削回去。我现在的问题是,切削出去的球没有什么球速,飘飘悠悠的飞过球网。之前觉得这样还挺好,让对手无法借力进攻。可最近遇到一位"童子功"对手,压制我反手,发力打  相似文献   

6.
对于乒乓球初学者来说,正手攻球是乒乓球最基础的技术之一,也是我们通常最先练习的技术。在学习正手攻球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动作的合理性,要认真体会腿、腰、手协调发力的感觉。正手攻球看似简单,但是初学者在练习时要注意诸多细节。  相似文献   

7.
相比于正手而言,反手拉球在动作上更显固定一些。因为它的动作幅度偏小,尤其是腰部的转动没有正手拉球时那么大,所以反手抢拉更注重爆发力的释放。在发球后衔接反手进攻,要能够在重心还原后使两脚稳稳地蹬住地,这样可以为发力击球提供足够的支撑。击球时可以根据对方来球的具体情况选择拉加转弧圈球还是前冲弧圈球。前者更注重摩擦,要制造足够的旋转;后者则需要向前发力更多一些,保证球的“冲”劲。  相似文献   

8.
正手突击下旋球是正胶打法的特色技术,正胶不像反胶那么容易挂住球,要想保证命中率,击球点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侧身突击的时候,身体重心要尽可能下沉,腰部带动上半身让开足够的发力空间,保证击球点处于胸前,这是手上感觉最佳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专家信箱     
Q 我在发力进行正手抽击时,手腕内侧总会受伤,请问,是击球动作有误而导致的吗,还是因为打不中甜区,球拍在手中发生转动了呢?请指点,谢谢!(广东珠海读者杨林)A 一般在发球或打高压球时,在做挥臂"旋内"动作时,有手腕的带动动作,如果动作不合理,就有可能使手腕受伤。但在正手击球时,手腕动作并不多,一般不应受伤。  相似文献   

10.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和基本要领。初学者在学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掌握一项技动作,更重要的是在练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体会击球点的概念,体会重心交换的感觉,要掌握转腰、收前臂,找到手合一的感觉。在不同的击球点击球,其技术动作是不同的,比如在高点击球,发力方向更为向前;而在低点击球,发力方向要为向上。此外,在正手攻球时,转腰和收缩前臂几乎是同步的动作,不要前后脱节,要在收缩前臂的过程中去击球,球之后要迅速还原,养成连续击球的习惯。在训练方法上,多球训练可以更好地巩固技术动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球练习步法。  相似文献   

11.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3):110-113
上次我们简单介绍了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和基本要领。初学者在学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掌握一项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在练习正手攻球的过程中,体会击球点的概念,体会重心交换的感觉,要掌握转腰、收前臂,找到腰手合一的感觉。 在不同的击球点击球,其技术动作是不同的,比如在高点击球,发力方向更为向前;而在低点击球,发力方向要更为向上。此外,在正手攻球时,转腰和收缩前臂几乎是同步的动作,不要前后脱节,要在收缩前臂的过程中去击球,击球之后要迅速还原,养成连续击球的习惯。在训练方法上,多球训练可以更好地巩固技术动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球来练习步法。  相似文献   

12.
《健身科学》2009,(7):54-54
张大夫:我今年快70了,有骨质疏松和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女儿给我买了个按摩椅,说经常坐上面按摩按摩就会好。我听了她的话,一不舒服就坐按摩椅,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不但病没见好,还时常感觉下肢发麻。我想问一下张大夫,这是什么原因,是正常现象,还是我用按摩椅的方法有什么不对?  相似文献   

13.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5):102-103
我们常说,击球时要注重身体重心的调节,要有重心交换,要依靠腰部的转动来发力.尤其是在正手进攻的过程中,要先将重心放在右腿上,击球时要转腰,将重心转移到左腿上,这是正手进攻的基本动作。然而在比赛中,来球的落点是随时变化的,击球者几乎都是在跑动中击球,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完成最“标准”的击球动作,此时就要靠运动员自身的调节,通过调整身体重心和击球动作,尽量合理地回球,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专家信箱     
1.我打网球有1年多了,刚开始打球时是东方式握拍,后来渐渐变成了西方式。不过,我感觉以前用东方式容易发力,击球落点更接近底线,后来用西方式击球有点下坠却没有上旋,而且很难打到底线深处了。另外,我是双反击球,感觉自己的反手比正手要出色,能更容易地控制球,在击球时能清楚地判断球的位置,整体动作也自然流畅。但打正手时就不那么控制自如了,总是调整不好步法。虽然我是西方式握拍,但我击球  相似文献   

15.
陈洁 《乒乓世界》2003,(6):56-57
瓦尔德内尔接发球站在侧身位,身体重心前倾,随时准备全台抢拉(图1-2)。当判断出萨姆索诺夫发的是短球时,瓦尔德内尔马上放低重心,右脚跨上前一步,用反手晃搓到萨姆索诺夫的正手大角度(图3-6)。要点:瓦尔德内尔搓球时,两脚分得较开,身体重心放低,触球时重心几乎全部放在右脚,身体和肘关节贴近台面,击球瞬间身体稍稍向左侧,手腕发力将球送到对方的正手大角。 瓦尔德内尔和萨姆索诺夫都属于世界超一流的选手。尽管萨姆索诺夫的球发得很短,抑制了对方的接发球抢拉,迫使瓦尔德内尔只能用反  相似文献   

16.
赵晖 《乒乓世界》2005,(5):68-69
马林发转不转球,注意他在触球瞬间身体紧凑,这是发力集中的表现。波尔接发球的站位,也并不过分偏向反手位.以免自己的正手漏出太大空档,尤其是面对马林这样的控球高手时。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3,(11):106-107
问:“我在实战中运用反手的概率比较高。不知如何提高正手的攻击力?” 技术解析:胡先生属于典型的反手能力比正手强很多的爱好者。他在使用反手技术时心里很有数,不会有那种因为打不着球没办法的困处。但对于他的技战术结构而言,发球的站位确实应该好好讲究一下。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个退休老干部,虽年届古稀,但精神好、身体棒,干起活来比有些小伙子还有劲、利索.我整日乐呵呵,乐于为人们无偿办好事,人们也乐于和我拉家常.人们都说我能活到一百岁,问我有什么养生秘诀.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东月 《乒乓世界》2000,(3):27-27
发球的旋转与球拍接触球时的发力方向有必然的关系。一般来说动作向下发力,就是下旋,如果球拍触球的瞬间动作是往上钩,那就是侧上旋。无论是发侧上旋还是侧下旋,关键是要给人造成发上、下旋两种动作一致的错觉。因此,在发侧上旋时,触球时往上的发力是真的,而发完球后向下发力的动作是假象。这样会给人造成发下旋的错觉。 这一组图片是施拉格正手发侧上旋的动作解析。抛球前的基本姿势是站在侧身位,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图1~3)球抛起后,身体重心随之提高,开始引拍(图4~5)发球时,左脚抬起,身体重心放在右脚,执拍手的肘关…  相似文献   

20.
“我在比赛中就喜欢用正手解决问题,但是正手平常练一练还行,打起比赛来还是没底,尤其是发起力总连不上。不知哪些技术环节需要调整?” 技术解析:杜先生的基本动作比较规范,有稳定的节奏,而且击球很实在,只是打起比赛来,他太过依赖自己的正手,而且全是发力的撞击,很少摩擦。由于第一板的发力过于凶,导致他第二板的动作出现变形,引拍时靠肩拉手,这样当然很难保证连续进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