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张衡也是一位值得重视的史学家。他具有突出的轻天命、重人事的思想。他强调“德”“智”对个人成败的意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严斥图谶的虚妄。他的史学思想和其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张衡努力探求真相、注重效验的态度代表了历史学健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张衡受《太玄经》思想的启蒙,对于自然、宇宙、天文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张衡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明确提出了“浑天”学说,其中用“道根、道干、道实”来论述宇宙的起源、发展,“阙中惟虚,阙外惟无”称谓“溟滓”,用道根来概括;第二阶段各种不同物质性元气不断运转,混沌不分,称谓“庞鸿”,用道干来概括;又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团元气清浊分离,天形成于外,地形成于里,天地构合精气,生育万物,称谓“太元”,用道实来概括。道家哲学关于宇宙的起源的论述是张衡天文学著作《灵宪》的主导思想。同时,道家哲学豁达开朗的生死观,尖锐透辟的“人情之察”,不计名利的价值取向,在张衡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充分地体现,如“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秽累而漂轻。”“谅天道之微昧,追渔夫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乎长辞”等等,都体现了道家精神风骨。  相似文献   

5.
黄震是南宋末年“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的理学思想作为认识历史的指导,将历史事实赋之以特别的意义,从而形成了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即他的历史哲学。本文通过对他的历史哲学的阐述,进而总结他的史学思想的特点,即黄震的史学思想反映了宋代理学影响史学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史学思想是当时社会巨变和学术渊源两者相互激荡的结果。从学术渊源上看.黄宗羲的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阳明蕺山之学、朱子之学和宋代浙东先贤。黄氏是王学传人,他的等经重史的思想.正是受了阳明“经亦史”、“史亦经”思想的启发。他所具有的独立思考、善于怀疑的史学精神.则来源于刘蕺山。黄氏不为王学所围.又吸纳了朱熹学说中“先经后史”、“经本史用”的史学思想,但同时又表现出与朱采史学精神的极大差异。黄氏史学中最有价值的经世致用的一面,则导源于宋代渐东金华、永嘉、永康诸先贤。黄氏吸纳诸家史学思想之长,结合17世纪社会现实,铸成了自身通达明识的史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史学考》看蓝鼎元的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鼎元是清初著名的经世思想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史学考>一文表达了他的史学思想,他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以修史为己任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一生著作了大量的史传杂文,反映了他进步的史学思想。他歌颂统一,反对分裂;反对贪官暴政,主张选贤任能,表现了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强烈愿望。他根据“文以明道”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史传文学传言志的优良传统,首创平民史传。这是中国史传传统的突破,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其意蕴非常深厚。  相似文献   

9.
班固的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系统且富有创见的。在他看来,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历史变化规律的政治性学问,其任务是记存事实、研究规律,其作用在于增加知识、提供借鉴、预知未来。历史发展是客观的,人们要尊重并顺应历史规律,要注重时、势、人的变化。时、势、人是历史认识的基本方式,事实和圣人思想则是历史认识的标准。历史研究要采用历史辩证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历史理论分析法和历史统计方法。《诗》《书》是史料,存真、“切于世事”“著明”“备论”则是史料编纂的原则。史家不仅要端正思想,要“博学”,还要有文采。  相似文献   

10.
研究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应客观评价罗章龙的经济史学思想及其学术贡献。《中国国民经济史》是学术界第一部以“国民经济史”命名的通史性的经济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史学原论》是第一部概论性的经济史学论著,它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经济史学科体系。《原论》提出的“史型论”,是经济史学界较早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张衡:世界史中罕见的全才伟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象、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具有进步的宇宙观和渊博的知识,一生中做出了如“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指南针”、等许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发明创造和诸多科研、文学成果,被誉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相似文献   

12.
在魏晋史学史上,傅玄的史学成就应引起人们重视。从历史观上看,傅玄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纵论古今,从人和制度两个方面论历史兴亡,体现出重人事、重民生、重贤才、重制度的思想特点。傅玄论史,有变通的历史眼光,他考察历史发展之“势”,见识深刻。从史学观上看,傅玄论前代史书编撰之得失,重视直书,重视记载典章礼仪,提出“听言、观事、重行”的历史人物评价理论,其评论历史人物,又有汉末魏晋“月旦评”的特点。其史学作品,文笔简净,叙事生动。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14.
毛奇龄是明末清初学术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一反程朱理学.加速了宋明理学的衰亡;辨正伪书,探赜索隐,反映了清初学术界普遍回归经学原典的趋势;博及群经,注重考据。为后世学者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和治学途径。其音乐史学思想以“乐者人声也”肇其端.以“力斥前人之以五行附会乐理”、“力斥前人之摹揣古乐器以图复古”辅其翼.以“乐器不是乐”、“乐书不是乐”剖其理,以“乐不分古今”总其极,开清代音乐史学中反复古主义思想之先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学家和艺术家。考察他的一生,自幼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年轻时遍游长安洛阳等地。后观主学,结识了不少名人大家,为以后从政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为人正直,具有进步的宇宙观和渊博的知识,一生中做出了如“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指南针”、“记里鼓车”、“独飞木雕”等许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发明创造和诸多科研、学成果,被誉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的确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纪念。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史学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一、继承传统乾嘉考据学思想;二、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思想。他将两者加以融合,找到了中西史学的结合点:强调直接材料,从而使西方的史学理论、科学方法移植于中华传统史学的沃土中,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的转型,反映了中国新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邵晋涵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在继承和总结前人“良史”传统的基础上,对“良史”提出了具体标准:一是史以纪实,秉笔直书,持论公允,对史料认真考订,辨其真伪,取舍得当;二是从史书的断限、体裁、体例等方面强调史法义例的重要性,同时要把史法与义例结合起来,不能以史徇例;三是史求其用,重视史学的教化功能,表彰妇女的孝行善举是化民俗之要道,表彰忠义之士,有利于扶持风教;四是叙事要准确、完备,有条理,并以此作为评判史家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邵晋涵的“良史”观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良史”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衡是中国古代博学的天学家,托勒密是西方古代学的集大成,他们的天学理论受中西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比较他们哲学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化的比较与交流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具体来讲,张衡的天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论以及群体本位主义;而托勒密的天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毕达哥拉斯的天体运动正圆说、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法和源于古希腊的人类中心论和个体本位主义。张衡与托勒密天学思想的差异深深地植根于中西早期化的差异之中。  相似文献   

19.
汤因比的史学思想极其复杂,其中最可贵的是蕴含在他明形态史观中强烈的入世进取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富于时代使命感,第二,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追求史学理论方法的推陈出新,我们认为,入世进取应是历史研究必备的一种态度,这是《历史研究》提供给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20.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