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舒雅 《文教资料》2009,(18):228-230
宋初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大量措施增设官职,使行政机构庞杂.宋神宗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但从此开始北宋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为朋党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朋党的形成与宋代重丈轻武、科举制度尤其与秘书机构设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朋党之争现象在宋始终存在,但宋代的皇权始终强势,士大夫集团对中央集权始终是有向心力的.  相似文献   

2.
在东西方封建时代,因文官制度与骑士制度的不同,造成了士大夫与骑士对王权态度的迥异.文官制度下,士大夫的富贵、生死甚至思想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直接造成了士大夫在王权面前的软弱;骑士制度为骑士的行为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精神支持,他们有能力与国王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相关内容表述旁插了“北宋文官出行图”(见下图),用以说明北宋时期文官地位提高的社会状况。但经过仔细比对分析,笔者发现,该图是绘制于北宋中期的《大驾卤簿图书》的局部,并不能充分说明北宋文官地位的提高。略述拙见于此,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北宋建立伊始,统治者吸取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武人乱政、中央无力的教训,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文官政治的官僚体制形成。北宋文官政治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和发展,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而定型,仁宗时达到顶峰。文官政治对北宋政局乃至明清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熙丰、元间,士大夫群体分化与组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化新旧两党,二是分为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它们全以政见不同而论争,所以就其性质而言,它是我国古代政党政治萌芽的重要标志。然而,由君子小人之分所引发的道德评价和人格区分,却导致了北宋新旧两党由政见之争向意气倾轧的转化,北宋新旧党争蜕变的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北宋太祖建国之初,为防止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局面再次发生,便采取了以文治武的方针政策,致使文官权力扩大。因此,为避免文人权势过度膨胀,统治阶层通过逐步完善台谏制度,使文人之间"异论相搅",以此消除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潜在威胁。宋英宗时期的濮议之争,表面上是宋代文化转向的一次思想的碰撞,但更多的是皇帝为削弱文官势力而采用的一种治国手段。英宗为巩固统治,扩大皇权,使官员们争论不休,以此达到权力的制衡。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宋“元裙更化”的推进,熙宁变法的成果被一一断送。元裙初,围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之争日趋激烈,并因此引发了持续至北宋灭亡的党派纷争,对一代王朝的兴衰和众多士大夫的人生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场役法之争中,苏轼兄弟的立场观点由相异到趋同,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过程和其中的原因,使我们对这场纷争的要害和实质,对苏轼兄弟的政治品质和人格操守,都会有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士大夫是北宋的审美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趋向直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审美思潮。在北宋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士大夫中隐逸心态弥漫。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北宋形成了尚清、尚淡、尚逸的审美思潮。而文学艺术作为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公文的一个极其繁荣的时代,本文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北宋公文繁荣的原因,包括基础的政治制度层面、重大改革的科举制度、公文主体北宋文人特有的士大夫精神、独有的党争与文学的互动和文学流派的改革等.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著名士大夫苏辙谪居筠州,成为江西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苏辙在努力做好公职的同时,频繁与当地禅僧友好往来,并用诗文阐发自己参禅悟道与寄寓佛禅的心境.苏辙的筠州参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北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也反映了筠州的佛教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1958-1960年的教育革命是凯洛夫<教育学>兴盛与沉沦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凯洛夫<教育学>之被质疑,与其带有深重传统教育学烙印有关,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在教育界的泛滥和时人对教育理论缺乏自我意识的照搬之惩罚以及教育学中国化之要求的结果.其影响是深远的,从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之间的争论主要是基于因果问题与建构问题之间的分歧而导致二者在理论的本体论、方法论以及学理滋养方面的差异。结构现实主义重视因果问题的解释,因而在本体论上是物质主义本体,在方法论上采用个体主义,其学理滋养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而建构主义与之相反,是理念主义本体论与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在图书馆工作中,图书馆员与读者的沟通非常重要,要真正改善馆员与读者的有效沟通,需要馆员在服务中努力学习,学会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做好与读者的情感和语言沟通,大幅度提高馆员的沟通技能,从而提升图书馆员的亲和力,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集体概念的界定出发,分析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多重怀和层次性特征;从空间、时间、内容及形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个人与集体冲突关系的表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集体的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实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或相互脱离或仅仅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本文在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教育理论实践化、教育实践理论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本土化,使二者关系达到和谐、融合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虚构的人物,但对他生活的描述却反映出当时陶渊明真实的生活状态。文中所记载的读书、饮酒等琐屑之事,看似写实,却暗含作者道家与儒家两种思想的融会与冲突。此传记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秉承了中国文化中“不求其形,但求其神”的传统,因此,要探求中国传记文学的思想内涵及创作规律,当在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美学各有优长又各有缺陷,如何建立完美的审美形态,正是当今美学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与伦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产生"亚当·斯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斯密本人对经济与伦理、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把握存在着矛盾。准确揭示斯密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真实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亚当·斯密问题"和经济(学)与伦理(学)关系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