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多注释为“民风”,认为是避李世民之讳。其实,柳文中用“民”用“世”比比皆是。如:“观民风”(《永州铁炉步志》)、“凡民之食于土者”(  相似文献   

2.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3.
“人风”“理人”避讳了吗?湖南省岳阳县平地中学李耕拓初中《语文》第6册第21课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课本在解释文中的“人风”时说: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任俊荣先生在《避讳摭谈》(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  相似文献   

4.
习作要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习作法宝从所学课文中以及在课外阅读时,你知道了哪些不同的民风民俗?在日常生活中,你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民风民俗?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如各地不同的饮食、建筑、语言、节日、工艺  相似文献   

5.
本期“同题作文擂台赛之个人show场”的赛题是’“风”。暖风、寒风、狂风、清风、春风、秋风、民风、动漫风、收藏风、中国风、流行风……自然界里有必会生活里也有风。风穿梭往来,影响我们的生活。请以“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在8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句中的“人风”即民风,·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的。那么,什么是“避讳”呢?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趋吉利讳,指说话、写文章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比如“死”,就改称“去世”“谢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与世长辞”“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避讳,在各个民族的今天,还可以见得到。本文所谈的是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避”是指躲开,回避…  相似文献   

7.
浅说避讳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不用“民风”,而用“人风”。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普遍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回避。《春秋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通常采用四种办法。一是“缺笔”,即缺一个字的最后一两笔。如,将宋赵匡胤写作匡胤;为避孔子的讳,将“丘”写作“丘”。二是“空字”,即用“某”或“□”来代替。如《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是汉景帝的名。三是“易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  相似文献   

8.
米脂婆姨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民族,各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苏轼说:“国之长短在风俗。”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文风、话风、作风的确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基层一些干部群众呼吁,必须充分认识新“八股”对党群、干群关系的危害以及对党风、民风的侵蚀,需要多方采取措施加以根治。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道烟台市2002年3月高三诊断性测试作文题: 春风习习,送来绿意;秋风瑟瑟,引来肃杀;暴风呼啸,带来灾难。家风、民风、文风、抢购风、吃喝风、攀比风……生活中的风真可谓举不胜举。有人追风,有人随风,有人项风,有人煽风……人们对“风”的态度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1.
舜歌《南风》,不仅真实记录了民风民情,也寄寓了自己从“风”中所体察到的民风民情。他的实践是一个最好的典范,确立了中国文学重在反映风俗民情的特点。孔子从这一特点出发提倡“观风”,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的“观风”传统。舜帝命乐官夔典乐,明确提出要用诗乐来“教胄子”,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教化传统。“观风”和“教化”是文学目的论,与目的论相联系文学方法论则是“美刺”,舜文化为这一传统树立了一个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一、“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笔者过去曾写过多篇文章,谈学习丁有宽同志的“为人”及其几十年教育科研成果“读写结合”经验的点滴体会,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学术报告中就说过:“科学是常青的,权力是暂时的,追风是过眼(云烟)的。”随后,还大力提倡“五不唯”和“一唯”。所谓“五不”,即不唯上,不唯心,不唯书,不唯我,不唯风。所谓“一唯”,即“唯科学”。这是我们今天各个领域所要大力提倡的。上述“五不唯”中,只有“唯心与唯物辩证法”完全对立之外,其他“上、书、我、风”并不是全部否定。由此可见,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经多…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艺上的“西部”概念首先由影评界于1984年提出。之后,迅速延伸至诗歌、小说以及整个文学艺术领域。1985年可以说是文坛的“西部年”,一批反映西部地域特色、民风民俗、灿烂历史与光辉现实的作品相继问世。1986年,“西部音乐”开始发端并掀起高潮。“西北风”、“黄土风”一时间风靡全国。1986年10月,  相似文献   

1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氏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的。  相似文献   

15.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3,(28):31-34
中国的语文教育多风且爱跟风。“语言文字训练”之风刚刚刮过,“培养创造性思维”又渐成时尚;研究性学习之风还在势头上,随着“新课标”的颁布,“综合性学习”又被越炒越热。中国人也好像天生就爱赶时髦,一有风来就一边倒,一有风来就跟着跑。于是乎,狂风之下,许多语文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生物、环保,研究习俗与人文,语文老师变成了“博导”、“硕导”;潮流之中,不少语文老师开始让学生讨论“有没有其他的救人方法”、“有没有其他的称象方法”、“有没有其他的捞铁牛的方法”、“有没有其他的让桅杆顶端的孩子获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金萍创作的歌曲《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咱们屯里的人》等曾是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为大江南北传唱,掀起歌坛的“东北风”潮流,其歌词创作的鲜明特点都跟东北地域文化紧密相关,主要体现在方言土语在歌词中的恰当运用、生活场景和细节的“东北化”选择和歌曲中东北民风和民俗的画面描述。这种东北特色的背后是词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的深情表现,鲜明的地域风格也是使其歌曲能够引起共鸣和传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人说蔚州好风光,山川秀美五谷香……”这首歌中唱到的蔚州,就是我的家乡。这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山川秀美,有“京西明珠”之称。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都出现了新局面,其中一共同之处即都开始派员赴海外留学。说起来中国人到欧美学习并不晚于日本,早在1847年,被称为华夏第一留西学人容闳即赴美,并在以后著成《西学东渐记》,而日本幕府正式派遣留学人员则是在1862年(此前某些强藩也曾派人赴海外学习)。当然,当时容闳之留学尚属私人性质,并非“公派”,但已开启近代中国人到西方求学之风。1866年,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西欧学校教育为主要内容著  相似文献   

19.
卢婵婵 《教师》2013,(30):30-30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名山、名寺、名茶、民风”积淀着深厚的沩山文化: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品味清幽典雅的茶文化,传承热情好客的民俗风,熟悉家乡的名胜古迹,磨炼学生的演讲水平,学校依托地方人义资源,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构建了系列化地方特色课程,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综合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怪」与不怪奇风异俗与环境胡兆量\北京大学城资系我国面积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复杂,各地民风民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说:“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西游记·十五》说:“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在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眼中,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