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金生 《语文知识》2006,(11):36-3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在讲到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臣是凡人.偏在远郡……”其中的“臣”乃“巨”之误.“巨”指三国时的苍梧太守吴巨。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鲁)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土,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平!…由此可知“臣”当为“巨”无疑。教材应当及早予以更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2.
一、意为“立刻”、“马上”。(1)即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班固《龚遂治渤海郡》)(2)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活板》)(3)遽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柳宗元《童区寄传》)二、意为“不久”、“没有多久”。(4)已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5)寻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6)既而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蒲松龄《山市》)(7)无何…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谭汝为在古典诗歌中,一问一答的设问句殊为常见,如“云谁之思?美孟姜兮”(《诗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相似文献   

4.
1《廉颇商相如列传》“君不如肉担伏斧质请罪”中的“质”通“”。课文注:“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砧。”《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辞海》:“质通、,古代杀人用的椹垫。”“,古代腰斩用的垫座。”2.《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中的“番”通“鄱”。课文注:“番()阳,在现在的江西省波阳县。”“番”字本身有两个读音。fdn和pen。它没有p6这个读音。《辞海》:“翻阳,郡名。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分像章郡置。治所在邵阳(今波阳)。”可见,“番阳”即“邵阳”,“番”通部。3K赤壁之战》“顷…  相似文献   

5.
关于金城郡的始置,在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昭帝纪》中明确说:“秋七月,……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置金城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日:“称金,最其坚固也,故《墨子》曰‘虽金城汤池’。”师古曰:“……以郡在京师之西,故谓金城。金,西方之行”(笔者按:五行说法,金主西方)。《汉书·地理志》又载:“昭帝始元六年置”(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金城郡,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县十三:允吾、浩(?)、令居、枝阳、金城、榆中、(?)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依《汉书》编写体例之说明,地理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据此,西汉金城郡的治所就是允吾。应劭注音“允吾”地名读作“(?)(?)”。 东汉金城郡沿革西汉所置,并略有缩小。据晋司马彪撰写的《后汉书志(郡国五)》载:“金城郡,洛阳西二千八百里。十城,户三千八百五十八,四万八千九百四十七。允吾、洛(?)、令居、枝阳、金城、榆中、临羌、破羌、安夷、允街”。首县仍是允吾。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河水注》条亦记曰;“允吾县,金城郡治也”。  相似文献   

6.
刘勰与晋陵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籍地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通俗的说法,认为刘勰的籍地是莒县(今山东日照市)或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文章旨在探究刘勰的籍地,及与籍地相关的问题。认为刘勰的籍地“东莞莒”是南东莞莒县。在刘勰生活的年代,“东莞莒县”是侨郡的名称,当时此郡属南徐州管辖,“侨”在晋陵境内。现此地在江苏常州武进区境内。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273页《师说》注①说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那么,什么叫“郡望”?“昌黎”所指何处?现据《辞海》简释如下: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秦汉以前,郡比县小,秦汉以后,郡比县大。《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望”有仰望之意。魏晋至隋唐,人  相似文献   

8.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赏逋亡人,赘婿要人,略取陆梁地,置於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以商遣戍”。秦始皇在统一岭南后,设置了象郡、南海郡、桂林郡来加强统治,但笔者在对比人教版必修一和人民版必修一的《秦朝疆域图》(如下图)时发现,南海郡与象郡的位置基本一致.而桂林郡就差得远了。是不是哪幅图错了呢?桂林又到底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9.
汉代天水郡郡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天水郡郡治考范三畏《汉书·地理志注》:“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史家无异议。唯于郡治所在,《汉书》未言及。但据《地理志》,平襄居天水郡十六县之首,则当为郡治所在,而此亦未必然。正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十六《太守治所》条引阎若...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不过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拟古》);又说他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1.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12.
河西汉简中的库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汉简中的库及其源流李永平《汉书》卷十《成帝记》载:“(建始元年)立故河间王弟上郡库令良为王”。如淳注解曰:“<汉官>北边郡库,官之兵器所藏,故置令”。这条史料给我们提供了汉代设有郡库用以贮藏兵器,有“令”进行管理的信息。除此而外,库的具体情况就只...  相似文献   

13.
刘晓兵老师《郡望与以地称人》(《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8期)说:“再说以籍贯称人。这在历史上非常常见.……如张曲江(唐代诗人张籍)、张横渠(宋代理学家张栽)、顾亭林(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这里有二处错误。  相似文献   

14.
在文言修辞方面,中学教材和配套参考书也涉及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如炼字、词类活用、偏义\排用、对偶;赋比兴以及声律方面的平反。但对另一些于分析课文篇章结构和理解文句内容甚至文章主题很有用处的修辞现象,还没有加以指出和分析。笔者对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做了比较系统的查阅,把其中的文言修辞大致归类后,认为还有下列一些文言修辞现象有注意的必要。其一为“变文”、“复文”。变文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取”、“举”、“割”、“收”四字,都是“攻占掠取”的意思,这在课文…  相似文献   

15.
孔融《临终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典论·论文》在评论“今之文人”时,第一位即为“鲁国孔融文举”。孔融为曹操所冤杀;作为儿子的曹丕,却无所顾忌地推崇他,可谓有胆识。诚如后人所说,“丕好贤知文,十倍于操”。 孔融(公元153—208)有《临终诗》传世。明·胡应麟《诗薮》云:“北海(孔融)不长于诗”,其诗“存者皆不工”。这种说法也许有道理。譬如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  相似文献   

16.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7.
俗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意思是年老后身体瘦些有益于健康。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更是制订了各种各样的“瘦身计划”。其实,“瘦”也是古代文人们的所爱。唐代诗人贾岛虽有诗名.可一生穷愁潦倒.作诗多靠苦吟所得,以寄情偏僻、铸字炼句取胜,因有“郊寒岛瘦”(苏轼《祭柳子玉文》)之说。后人遂以“郊寒岛瘦”指凄苦的诗文意境.“君诗高处古无师.岛瘦郊寒讵足差”(朱熹《次韵谢刘仲行惠笋》);或比喻寒酸相,“我辈的施为,到底有些郊寒岛瘦”(孔尚任《桃花扇》)。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古汉语被动表示法,历时角度的研究以往有过①,而共时角度的探讨则尚缺。本文主要从共时的角度探讨几种被动表示法的修辞功能,并比较其差异。先把古汉语被动表示法简要列举如下。首先是三种“独立式”:(1)“于”字式,例如:“克伤于失,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2)“见”字式(含“被句,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诱,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3)“为”字式,例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霞光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以史记·屈原列传》)其次是两种“融合式…  相似文献   

19.
一《世说新语·德行》:“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这段话有不同的标点。首先是“后”字属上还是属下?《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属下,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亦属下,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属上。按,徐的断句可能是对的。因为据其下文“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只有“居在丹阳郡后(郡所后边)”,才能被韩母听到,若是“居在丹阳郡(郡域之内)”,韩母怎能亲耳闻得?  相似文献   

20.
本对《古代汉语》选的几个注释提出了异议,认为《晋灵公不君》“莫之继”中“之”应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齐姜劝公勿怀安》中“岁”的本义当为“肢解(人或牛作祭牲)”;《齐姜劝新华通讯社勿怀安》“瞽史之纪”中“瞽史”应释之“偏义复词,义偏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