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5,(20):38-38
客观地说,吉彦军是把钓一标深完善并提升为一种流行钓法。其实,在他之前的1997年蚌埠“黄山烟杯“全国钓鱼邀请赛就出现了钓标深的雏型。由于鱼的密度很高,钩没有到底就被鱼衔住了,因此钓水皮下40-50厘米,凭感觉或数123提竿就能中鱼。然而,许多人以为是特例,没有进一步研究鱼为什么上来。吉彦军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听说有这么一种钓法就钻进去了。  相似文献   

2.
张炎冰 《钓鱼》2005,(21):40-40
用一标深钓生口鱼比较简单,诱鱼到位,钩抛得准、有足够的残留物就行。因为都是调高的钓低,浮标调高1目和调底1目对中鱼率的影响不大;又因为鱼层比较厚的缘故,子线长短只是对鱼讯出现的早晚有些影响,所以临阵磨枪、现学现卖也能蒙个冠军亚军的。如果以为钓一标深就这么简单,那就错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宿含雨 《钓鱼》2009,(8):12-13
两个可以对比的钓例:3月15日,笔者10时左右到漕湖,原先上鱼多的几个钓位已经被人占了,于是往西,一路看到有人钓竿弯了,正伸抄网在抄鱼;另一处鱼护已下水,问钓了多少,说是1尾鲫鱼、1尾不大的青鱼。10时就有鱼入护了,说明鱼情可以,因为水面大,鱼散,漕湖的鱼要守。笔者一伙3人,选好钓位,完成调标打窝后我没有急着用手竿,取矶竿,串钩挂蚯蚓掷出一竿,5分钟后竿梢2次抖动,提竿得一鲫鱼,感觉开局不错。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05,(16):31-31
有人说感是调出来的。但与钓底一个下,提竿必中鱼相比,钓一标深的时候,不管怎么调标,都是鱼讯柔弱无力,动作轻、幅度小,就是速度很快的大动作也体现不出力度。因此,用钓底的鱼讯感受来钓一标深会丧失许多机会。钓一标深是一种新感觉。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5,(22):31-31
作为体育项目的钓鱼,应该贯彻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以此来认识一标深就是丰富了钓鱼的内涵。让钓鱼体现速度之争。然而鱼是活的.其行为受外界因素制约.在钓者只能掌握和了解某一个方面,所以钓一标深有时候也会很无奈。吉彦军认为,当引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钓一标深应该变一变。往下钓两标深,三标深,速度就出来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王怀斌 《垂钓》2006,6(1):47-48
浮标的标尾就象微机的显示屏一样重要,观察标尾动作是我们判断鱼讯、采取应变措施的重要依据。高手通过标尾的运动变化过程就能找出哪口是入口讯号、哪口是撞线、哪些是鱼的吐口或吞钩过浅,进而知晓浮标的调目、钓目是否合适,浮标的选择是否正确,更能知晓钩饵在水底状态,从而为钓手的应变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因此说:认识标尾不光是认识标尾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管察 《钓鱼》2005,(12):22-22
鲫鱼是下层鱼,习惯底摄。在“台钓”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底钓,坠钩平底,先撒窝,再根据底况和鱼的摄食偏向选择相应的钓饵。“台钓”不打窝,用诱钓合一的钓饵边诱边钓,但钓着钓着鱼上浮了,于是有钓离底、钓半水和钓一标深等钓术变化,但这是针对池塘而言。野钓或粗放型养殖水域鱼的密度低,诱鱼就不能省略了。  相似文献   

8.
用一标深钓生口鱼比较简单,诱鱼到位,钩抛得准、有足够的残留物就行。因为都是调高钓低,浮标调高1目和调底1目对中鱼率的影响不大;又因为鱼民比较厚的缘故,子线长短只是对鱼讯出现的早晚有些影响,所以临阵磨枪、现学现卖也能蒙个冠军亚军的。如果以为钓一标深就这么简单,那就错了。  相似文献   

9.
飞铅钓法     
张炎冰 《钓鱼》2010,(8):7-7
源于北方大棚钓鱼,由钓一标深衍化而来的钓鲫技术,主要针对经常钓了放、放了钓,尾重50—100克的猾日鲫鱼,适用于泳层乱,时聚时散,鱼口没有规律的时候,是钓赛后期捞散鱼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0.
汤昕东 《垂钓》2009,(9):28-30
问:为什么有的浮标标尾部分从尾尖到尾根的粗细相同,请问它与上细下粗的标尾有何区别?像这种标尾上下一边粗的浮标,是调高钓高灵,还是调低钓低灵?  相似文献   

11.
野水钓鱼,20世纪80年代我一般采用打2~3个窝定点钓,钓完~窝就补窝,然后再钓第二窝的钓法。由于鱼的密度相对较大,补窝后鱼不一会就又进窝了,当时按此钓法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后来,鱼逐步变稀变小,我就改用多点轮钓法,即每次打5~6个窝子,每个窝子钓3—5条鱼就换窝钓,对鱼获好的窝子就补窝继续钓。鱼获不佳的窝子则弃之。这样又钓了儿年,效果还不错。到了90年代中期,这种钓法又失灵了,一个窝子钓起几尾鱼后若再补窝,这窝中的鱼儿一般就没有新窝中的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鱼了。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在刘家村的一场钓事,使我一夜难眠。当天,共钓获六尾两三斤的鲤鱼,跑掉的鱼却达十几尾,有的是溜到脚下跑掉的,还有几尾鱼是没出水面就脱了  相似文献   

13.
郅辽 《钓鱼》2012,(23):12-14
有备无患,竿、线、钩、饵、标都是为钓快鱼准备的,包括注意力、意志、抗干扰能力在内的精神状态也准备好了,可是不患得只患失。别人抽的是大边、二边,你在中间失了钓位是一失;一左一右高手夹击,气势受到压制是二失;鱼情差异大,相隔两个钓位,别人钓尾重30~50克的幼鲫,你多上100~150克中鲫,欲速而不达是三失;鱼口不稳,一口重一口轻,导致空竿率增加是四失;泳层多变,由一标深钓到两标深、三标深,需要不断修正钓棚才能钓到鱼是五失。有此"五失"钓快鱼放慢了节奏,成为快鱼慢钓。  相似文献   

14.
秦犁 《钓鱼》2005,(23):24-24
没有雾化聚不来鲢鳙,可是雾化的东西很多,有的沉得快,有的沉得慢,在不能确定鱼在哪个深度的时候,钓术上有三种取舍自上而下,一个层次个层次地往下钓;先钓底,视迹象从钓离底一直钓到标深,守着一个钓棚等鱼咬钩。对此,我们来做番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史为林 《钓鱼》2009,(22):18-19
钓友们钓鱼,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浮标和以这个浮标为核心组成的钓组。钓组入水后标尾直立于水面,能够准确及时地反应鱼吃钩的信息。如果标尾倾斜着歪向一边,或者稍有风吹草动,标尾便东摇西晃,或者轻微的水流就能把标尾冲歪,那将是很讨厌的事。这就是浮标的不稳定现象。浮标的不稳定固然和外力的作用有关,但外力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要考虑的是浮标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炎冰 《钓鱼》2005,(18):33-33
一场时速200尾的比赛,高手之间的差距就是2尾、3尾。这样的胜负是运气。是心理,但两个相邻钓位的成绩相差30尾就比出技术的高低了。在讨论钓一标深的技术环节时。有人强调炼饵,有人突出浮标,也有人结合提竿、脱鱼。认为各个环节对成绩都会产生影响。钓快鱼。说到底就是抢。在90分钟的时间里争分夺秒,抢!  相似文献   

17.
天然虫饵当中,我最欣赏的是汉江里的水蚂虫。用这种虫子在汉江钓鱼,效果只有三个字:好得很!就拿汉江里最难钓的鲤鱼来说,用蚯蚓钓,出满勤的话。一年之中钓三五尾就不错了(挂鱼除外)。但是用水蚂虫做钓饵,一天钓上十条是常有的事。黄颡鱼对红蚯蚓很感兴趣,我在汉江大桥上夜钓经常用它。然而,在一起钓鱼的几个人中,若有一个人用水蚂虫做钓饵,另外几个用蚯蚓的,就多半只有看的份儿了。  相似文献   

18.
张炎冰 《钓鱼》2005,(12):24-24
记者概括的“钓一标深”,是指利用诱鱼技术,将鲫鱼从水底和较深下层源源不断地引到离水面30厘米的浅层,然后用拉饵将鱼迅速钓起。它出现于1998年,背景是竞技钓鱼以对象鱼尾数计成绩,而能够降低比赛成本,又为大众所熟悉的鱼种是尾重50克左右的幼鲫。  相似文献   

19.
张炎冰 《钓鱼》2011,(5):20-21
以快为特色的竞技钓鱼并不是以快制快一种方式。例如拉饵钓一标深先得有密度保证,以雾化和加快抛钩频率将鱼提起来并圈定在合理的范围里,如果不能将鱼集中,快就是无本之木。由于当初媒体以局外人视角报道拉饵钓一标深,强调的是放弃猾口钓生口,而没有将猾口、轻口和乱层鱼的咬钩区别开来,以至于许多人将拉饵钓一标深视为鱼离底后的必然钓法。  相似文献   

20.
张炎冰 《钓鱼》2006,(1):31-32
钓一标深是拉饵钓法中的一个断面,可以说没有拉饵就没有钓一标深,之后不定层了,往上钓水皮,往下钓过程,钓动态,跟着又有了搓饵钓一标深。钓鱼人对钓一标深技术的提升在目前似乎已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了,钓一标深还有多少前途?或问:钓一标深会有怎样的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