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雪  丁晓晓 《现代传播》2013,35(1):65-68
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是传者与受众交流的言语环境,它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语境。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具有大众传播语境背景下的人际传播、以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创造语境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央视新闻"微博作为国家级媒体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在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增多,网络直播逐渐成为新媒体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央视新闻"微博在运用直播方面也有了不少实践.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相比,网络直播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通俗化的特点,能够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新闻报道中利用直播技术,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报道内容,拉近了观众与事实真相、新闻人物的距离,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最大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格局被打破,新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业务生态,呈现出传统媒体人才向新媒体转移,新闻评论进行舆论引导的时效性不强等趋势,除此之外新媒体赋权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枝独秀"的格局,民间话语权的释放削减了官方话语的权威性,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遭遇困境,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品牌化战略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4.
传统媒体受新媒体严重冲击,传统新闻报道方式也不得不借助网络直播这一方式,从而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这便是网络新闻直播。其结合了传统新闻的专业性,又解决了传统新闻所缺乏的互动性与实效性等问题,无疑是新闻行业全新的发展方向之一,将巩固甚至扩大传统新闻行业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传播交流方式,新闻媒体借助网络直播和移动直播平台,进行现场新闻的生产和宣传服务,现场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搭载平台,具有直观性、时效性、互动性和传播力强的特点,推动了传统媒体转型融合发展。本文从运行到策略,分析探索现场云在主流新闻客户端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为传统媒体移动传播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以网络媒体为主导的新媒体语境中,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双向传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成为主流,互动传播成为发展的趋势。在电视数字化进程中,电视互动节目引导者未来电视发展的方向,电视互动节目应运而生。首先引入互动和电视互动的概念,得出对电视互动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探讨电视互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最后,梳理和总结电视互动发展的趋势,对电视媒介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寻找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依据。早在几年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确立了"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战略构想,这样的一个现代国际综合传播体系是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那么,多媒体传播的具体样式是什么?它的节目又是如何生成的?今年初,国际台新闻中心推出了《CRI观察》网络视频直播节目,试图通过这个节目,实现多媒体内容生成、多通道内容播出和多层次内容使用,探索建立发稿和播出的多媒体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9):23-27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发展困境,也促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革新。央视《新闻1+1》的系列专题节目从结构、语态和传播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平行逻辑"引入到节目内容的结构中,形成了多元的、融合新媒体属性的"碎片化"内容单元,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视听性元素,以人性化的视角和个人化评论,在满足观众收视期待的同时,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周水 《视听界》2013,(1):94-95
微博这一活力十足的新媒体,以其草根性、互动性、即时性,带来了一场媒体的革命。微博摘录、微博精选、微博播报,是微博内容在传统媒体上的二次传播;微新闻、微评论,是微博内容在传统媒体上的二次开发。前些年伴随着民生新闻风生水起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受到了微博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2):28-3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抢占了新闻达到率的"第一落点",形成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巨大冲击。以挖掘新闻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通过对它的节目编排的结构性分析,以及对它的历史变迁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展轨迹的梳理,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诸多的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革,更多的受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评论者,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能力。本文通过对众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变化发展与传播变革进行研究,以期为新闻评论的发展从选题、立论、评论主体和传播渠道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建勋  车云鹤 《传媒》2019,(6):77-80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网络直播异军突起,电视新闻直播的话语权和受众不断流失,逐渐被边缘化。在互联网语境中,电视媒体亟需与新媒体融合。本文着重分析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的传播特点,结合典型案例,探索互联网语境中新闻直播的传播范式重构。  相似文献   

13.
占琦 《声屏世界》2017,(6):26-2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做好对农信息传播意义重大.但农业栏目不好做,农业节目没人看,是对农传播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农业电视节目遭遇的最大难题.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对象、传播介质、传播形态均已发生变化,电视农业节目也应调整传播模式,融合新媒体做好对农信息传播.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的传播特色和模式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其它农业节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中选取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本文对2013年5月3日至2013年11月3日共122期节目内容进行统计分类,从节目的评论特点、选题特点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发现节目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媒体形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生态环境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局面,传统的以官方话语为主导的媒体语境受到了信息混杂的网络信息空间的冲击,民生问题在这种新媒体时代成为舆论热点,也是普通受众参与媒体互动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在传播的互动性、快速性和丰富性等空前拓展的新媒体语境下,秉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做好民生新闻,成为每一个新闻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向振军 《今传媒》2016,(7):45-46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的言论的总称,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新媒体凭借其高互动性、强直观性和便捷的转载性,对仍按照传统媒体时代发展的新闻评论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新媒体环境下个性化评论、付费评论逐渐成为新闻评论发展的主流趋势.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能否真正借势重焕生机,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福建新闻频道全新推出24小时全媒体直播互动平台"直播福建",依托福建新闻频道20年专业新闻基础及福建省唯一应急电视频道平台,以大量一线记者、著名电视主播为班底,以新闻事件直播和原创短视频为亮点,联合全省各大直播平台,微博、微信、头条,海博TV、央视网络直播平台等均可同步直播,形成网络直播矩阵,并可与传统电视大屏同步跨屏直播,将传统电视公信力影响力与新媒体实时互动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丰收 《新闻世界》2014,(3):42-44
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新媒体的崛起,如何让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加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课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的一大亮点,在新闻评论方面成绩卓著。本文以《新闻1+1》的210期节目为分析样本,重点从选题和内容两方面对其节目进行了剖析,在反思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新闻评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新媒体的崛起,如何让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加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课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的一大亮点,在新闻评论方面成绩卓著。本文以《新闻1+1》的210期节目为分析样本,重点从选题和内容两方面对其节目进行了剖析,在反思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新闻评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冲击着传统信息传播的发展,渗入到传统广播电视媒介之中。电视新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接触信息的重要途径,改变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新闻评论类节目在现代电视节目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日常新闻节目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探讨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途径,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使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在时代发展中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水平,发挥更多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