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芳 《东南传播》2022,(2):49-51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写作形态,其意义在于可以捕捉大量的生活经验和转型时期的实践,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现实情怀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的阐释与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其问题意识导向促进了“中国梦”传播的有效性,为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精神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式,在此过程中,非虚构写作自身也得以突破局限性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冉炎星 《东南传播》2022,(4):137-139
在非虚构写作中灾难作为重要的题材和元素,书写着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和意义。新闻和文学的联结,使得非虚构写作在保留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可塑性。通过对空间、情感、记忆的叙事,把握“灾难场”的人性精髓和思想价值。以“人”为核心讲述新闻的“故事”,把“众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观进行宏观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真实"与"虚构"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创作观念长期成为纪录片和剧情片各自的基本属性.以虚构方式展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成为近年来创作的独特景观."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两种主要类型,其融合"真实"与"虚构"的特性,展示了后现代哲学真实观影响下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贠琪 《新闻世界》2023,(5):90-94
本文将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实践置于宏观的时空情境中,借用元新闻话语理论,以新闻社会学研究的文化路径,对非虚构写作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考察,认为非虚构写作反映了新闻一以贯之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传统。通过超越客观真实以及重塑公共价值,非虚构写作获得了其文体合法性与文化权威。非虚构写作的盛行,代表了社会转型危机、新闻职业危机,以及后现代危机下的新闻范式修补。  相似文献   

5.
新闻领域中的非虚构写作集文学性和新闻性于一体,有其独特的写作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给媒体注入新鲜的活力。但在看到非虚构写作给新闻领域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要反思文学性和新闻性的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规范框架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非虚构写作方法基于新闻事实而开展的写作报道活动.①2003年,以《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采写的《举重冠军之死》为代表,非虚构写作以“新闻特稿”的名义正式进入新闻实践场域.②在随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虽不断遭受质疑,但借助新媒体发展的浪潮,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不仅丰富和繁荣了我国的新闻生产实践,也为我国新闻文体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蓬勃兴起.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网络虚构类文学呈现强盛发展势头,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则陷入低迷局面.本文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了剖析,进而探索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与网络文学融合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本土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类研究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此研究方法之下的"非遗"主体被整齐地划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大类.传播学视角的介入给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媒介环境之下的传承人不止传承主体这单一的身份,他们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承担着...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的挑战是受到客观性的挑战。新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客观性也常常受到挑战,但有挑战就有机遇。本文就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媒体的"新宠儿",分析其对新闻客观性构成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平衡,从而形成总的合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凭借细腻的文学性和完美的故事性,非虚构写作自进入新闻领域以来,已成为很多新媒体平台的核心产品,但非虚构写作也因其对真实性的界定不明,挑战着新闻文体应有的规范,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流行的路径,厘清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存在的争议,明确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应恪守的边界,从而促使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在符合新闻文体规定和新闻写作规范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12,(24):25
正本刊讯(记者韩阳)在本届上海书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创意写作书系"。作为第一套系统引进美国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创意写作书系"介绍了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与技巧,包括虚构类、非虚构类、影视剧本创作、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写作等。这套书就像一把通往作家之路的金钥匙,不但能帮文学创作者提高写作技巧、克服写作障碍、规划写作生涯,还能让更多只是对写作感兴趣的普通人上手写作,把写作当作一种挖掘自我、表达自我的方式,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意。此外,创意写作不单可以教读者如何创作,它还能教读者如何更好地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11)
本文聚焦新闻业报道样态变迁的两条脉络。从精确新闻到数据新闻,新闻业拥抱社会科学中量的研究路径。数据新闻进一步借由透明来宣示客观,透明性正成为客观性的新内涵。从新新闻到非虚构写作,新闻业则从文学范式转向拥抱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路径。非虚构写作与质的研究方法有三个共同的特征:在采访方式上,推崇在自然主义;在记者与受访者关系上,提出向受访者学习;在意义的生成阶段,记者要与受访者达成视阈的融合以求真正的理解。近四十年前,Weaver等学者倡导新闻业要拥抱社会科学,但他们只关注到量的研究路径对新闻业的积极意义,本文进一步提出非虚构写作实践中映射出对质的研究路径的运用,我们将其视作新闻业与社会科学的第二次联姻。社会科学应用于新闻实践,使新闻业日益具有走向理解知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新文学写作方式,这既不同于虚构小说,又不同于传统的非虚构新闻、传记、散文和学术论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真实的故事与文学性的手法结合起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写作风貌.《沧州日报》近年来创新的一个副刊栏目,它是以文学的手法去表达新闻人物和故事,又不同于传统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和澎湃抒情,而是以一种"走心"的感觉去落笔,用有温度有性情的文字,把人物写活写细写动人.这个栏目的成功创新,受到读者高度关注,好评不断,很多被采访者以能成为这个栏目的主人公为荣.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非虚构类图书市场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非虚构类图书作为我国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图书零售业的位置持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以大数据、AI为特征的算法时代来临,内容产业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畅销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也推动了非虚构类畅销书市场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以2007—2016年开卷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30的图书为跟踪对象,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客观的整理和归纳,对非虚构类畅销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我国非虚构类畅销书在内容打造方面的规律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非虚构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学样式,在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美国,每个月都有畅销书一览表,其中赫然醒目地标有两栏: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而实际上非虚构作品的畅销量往往超过虚构作品。总结非虚构学的写作经验,分析其写作技巧,对于我国学界的新的探索将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一般呈现为特稿形式,作者通过文学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叙事。《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是一篇较有影响力的非虚构新闻作品,叙事功力是其取胜之道。本文从叙事者、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文章通过叙事聚焦和多元叙事充分展现细节并遵循新闻的真实性,作者通过情景事实、背景事实和图片的应用,向读者告知以事,用事实说话。通过对不同事件的复杂组合最终构成文本的事实建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18.
申赋渔 《传媒观察》2012,(10):52-53
"非虚构"写作,最早是由美国新闻界的记者提出和发起。现在,它已成了世界文学和新闻界一个备受关注的潮流。近一两年,国内一些文学期刊更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定位,刊发了大量具有朴实原创意义的作品,将"非虚构"之于突破当前文学创作困境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  相似文献   

19.
赵平喜 《现代视听》2012,(10):19-22
媒介融合在国内正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这种媒介融合的态势对我们国内传统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进一步"融合"创新,以教育教学的大融合、大发展来策应和促进传媒业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2):29-33
在传统媒体时代,特稿走过探索期和黄金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特稿迎来新的发展—一方面时尚杂志成为特稿生产地,另一方面新媒体上非虚构写作平台纷纷崛起。新时期的特稿,内容更广泛、写作者更多元、叙事多媒体化,且逐渐与资本市场接轨。非虚构写作在内容和作者两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未来可以在融合媒体呈现、争取产业主动权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