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靖 《新闻与写作》2000,(11):23-24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追踪报道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掌握的一种报道形式。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热点事件或一时的热门话题,必要时,都可以做追踪报道。追踪报道搞好了,既可以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形成较大的新闻冲击力,又能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权威性。结合采访实践,我认为搞好追踪报道要注意选角度,抢速度,挖深度。 一、选取新闻的角度要新 所谓角度新,就是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当然,前提是所找的角度必须有新闻价值,读者感兴趣也爱看。一个新闻事实产生了,特别是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必然会有多家媒体来追逐和报道。这时…  相似文献   

2.
追踪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在面对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往往单一性的报道模式,难以全面地呈现新闻事件的整体过程。在追踪报道中,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报道者,需要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进行系统地追踪报道,以此来综合提升新闻事件的全方位、全面性报道,本文将以天津爆炸案为例,来阐述追踪报道的审阅方式。  相似文献   

3.
宫建华 《新闻世界》2013,(10):74-75
在经济报道中,马鞍山日报通过对经济类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背后真相的探索、新闻人物的深度挖掘,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的分析、预测、指导功能,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小视角,解读经济发展成就,剖析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探求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为读者提供价值判断,日渐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记者从掌握新闻线索,到深入采访,再到稿件的形成、发表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话语权的新闻记者,必须利用一切手段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杜绝因新闻报道而产生新闻暴力.  相似文献   

5.
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更注重新闻本身的质量,考虑的是如何接近真相,如何体现新闻的延展性,而常常忽略新闻见报后怎样加强对事态发展的追踪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记者采访是电视节目获取素材的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记者是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的主体,在采访过程中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经历者和体验者,是受众和新闻事件产生情感共鸣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洞察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新闻之眼。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常常面对的是紧急事件,需要处理很多紧急问题,如果记者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缺乏控制力,采访内容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容易受到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记者采访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解决办法,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新闻采访是极其重要的,它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也是记者提炼新闻事件的精髓、反映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升华编辑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采访前的准备成功的采访对做好电视新闻报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采访前应初步掌握新闻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等信息,了解当次报道相关的方针政策,以便准确掌握宣传口径,体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薇 《记者摇篮》2009,(5):18-18
深度新闻节目每期应同绕一个主题进行,这个主题可以是新闻人物,也可以是新闻事件。人是新闻事件的主体,探究人就是在解读新闻本身;新闻事件的调查过程就是与昕众共同了解事实、追求真相的过程。面对面的人物访谈:最耐读的是人,以人为主题的专访,在深度上力求体现探究事实、印证态度、挖掘感情等多重内涵。新闻事件调查:新闻凋查的过程也是设置悬念的过程,通过提问,新闻真相抽丝剥茧的披露过程,也有它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果。  相似文献   

10.
报纸编辑的历史意识就是自觉地用历史的眼光 关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善于在时间的坐标轴上确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位置。历史意识要求编辑在选取稿件时,自觉选择那些能够交代事物演进的过程、凸现事件历史意义的稿件,或者配发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读者给事件以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媒介而言,形象是新闻文本中当事人或参与者的整体呈现.在专门的人物新闻中,新闻人物成为核心焦点,而在事件新闻中,人物成为结构主义理论中文本的一个构成单位,新闻人物转化为推动事件发生的"行动者",其形象特征来自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行动部分.新闻的事实第一性原则使得形象可与社会学的重要概念——"社会角色"实现对接,而角色理论对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的拓展提示我们:新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它在受制于社会事实(反映角色表现)的同时又可能暗含媒介对其的形象建构(潜在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12.
吴珏 《报刊之友》2014,(2):16-17,24
新闻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这个过程涉及多方交际者,如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以及新闻读者。在此过程中,交际多方的身份得以建构。无论是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还是新闻读者,其身份都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多元且动态变化的。受到不同交际需要的影响,出于不同目的,新闻叙述者给自己构建了多样化的身份,同时也选择性地给新闻人物构建了多重身份;而新闻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受到叙述者描述的影响,也会给自己建构不同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一、通过调查取证,用事实说话,展示新闻事件真相。在深度报道中,记者为了能够真实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真相,深入新闻采访现场,克服重重阻力,摸清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取证。由于深度报道中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涉及社会敏感区域,因而增加了新闻事件的采访难度,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有时需要克服人为设置的重重障碍,拨开假象的迷雾,才能探寻到新闻事实的真相。二、鞭辟入理,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向观众展示调查取证的全…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专题是用多幅图片的不同视角来表达一件新闻事件或一个新闻人物的报道方式。单幅新闻照片往往是处于一种即兴的灵感和偶然的捕捉状态,是抓取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新闻现场的典型瞬间进行报道的新闻,而新闻摄影专题则是用多幅照片,用一条“线”串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完整地对整个事件或人物的描述,从而在向人们报道新闻的同时,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和更广的领域了解该新闻背后的故事,解读新闻,让读者更细致、更全面地了解新闻。  相似文献   

15.
正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直观展现事实真相,让读者感觉如"亲眼所见"一般。如何实现读者与新闻人物的"面对面"交流,让读者"亲临现场"感受事件发生的进程?使用直接引语,让新闻人物开口说话,恰到好处地运用新闻人物的话语,哪怕只是一两句,它所产生的作用可能强过新闻记者絮絮叨叨陈述一百句。直接引语的作用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使用直接引语,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反映正在发生的事件,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  相似文献   

16.
让新闻心理学进入采访过程 新闻心理学把心理学引进了新闻工作的各个领域。 在采访中,采访者和采访对象都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而采访的材料经过写作,是供给读者的,读者的心理也不能不影响采访活动。因而,采访者、采访对象、读者这三者的心理状态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采访。 采访者心理 采访者心理是决定新闻采访最活跃的因素,其心理状态与采访活动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采访者必须具有对新闻事业的强烈热爱和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必须具有对善与恶、美与丑的鲜明爱憎,心理上必须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等等。这些,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的最佳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新闻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件,认识和表现采访对象的入手处、突破点或着眼点.同一个新闻事件,同一个新闻人物,不同的记者,选择不同的视点,表现出来的效果和新闻价值是截然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角度选择问题.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那么,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如何去选择一个最佳、最新、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呢?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除了通过画面语言真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外,往往还能通过其特有的表现手段使新闻主题概念发生位移、延伸,因之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思索.这样就出现了"图有尽而意无穷"的画面外语言,新闻作品本身对命题意义深层次分析的穿透力和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新闻照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其独特魅力之所在.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摄影记者在拍摄时通常要有意识地选景构图并运用各种技巧,来营造作品耐人寻味的画面外语言,其手法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除了通过画面语言真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外,往往还能通过其特有的表现手段使新闻主题概念发生位移、延伸,因之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思索.这样就出现了"图有尽而意无穷"的画面外语言,新闻作品本身对命题意义深层次分析的穿透力和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新闻照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其独特魅力之所在.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摄影记者在拍摄时通常要有意识地选景构图并运用各种技巧,来营造作品耐人寻味的画面外语言,其手法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5年"小雪,我要让你站起来"这篇广播新闻专题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次获奖得益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高度重视广播精品创作,始终保持积极的精品创优意识。回顾这篇作品获奖的历程,记者深深感到,台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是这篇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作品有细节、有情感、感染力强对新闻事件的全程追踪报道,则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本文主要记录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