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的新版电视剧《家》,在叙事主题上以爱情作为主旋律,解构了以往的封建旧礼教,这主要体现在觉新和觉慧两个人物形象上,本文从觉新、觉慧入手,重点阐释2007版电视剧《家》在主题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毛宇飞 《文教资料》2010,(24):75-77
当前,越来越多以家庭为题材的现代名著又一次进入改编者的视野,被搬上电视荧屏,并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兴趣。改编作为维系文学原著和电视剧的重要纽带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以家庭为题材的现代名著的改编,除了要遵循一般的规律之外还会涉及更为具体的要求。本文主要以《家》、《金粉世家》、《京华烟云》为例,分析当前电视剧对家庭题材的现代名著的改编得失、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云崽子 《音乐世界》2012,(10):64-65
与《仙剑奇侠传》并称“大字双剑”的《轩辕剑》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从近日曝光的第一组剧照来看,强大的阵容、精美的制作,这部电视剧势必将掀起一股更强劲的武侠玄幻热潮。  相似文献   

4.
李少红对我国现代经典剧作曹禺的《雷雨》进行了电视剧改编。这种改编是以影像化具象化的方法进行,最后将之以版本的方式固定下来的对《雷雨》的重新理解与阐释。只有当被阐释者的内容和阐释者的“先见”,“原初视界”与“现今视界”能够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电视剧《雷雨》中折射出曹禺先生的“原初视界”与李少红的“现今视界”在“视界融合”过程中发生的碰撞、融合、顺化的种种斑斓的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阐释者的文化立场所规定的“前理解”。  相似文献   

5.
李贺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29-130,133
《红高粱》电影在1987年拍摄完成,距今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红高梁》的电视剧版本就要在今年开拍。从媒介差异、表达形式差异、叙事容量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差别性,希望《红高粱》这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能遵循电视剧独特的艺术规律,而不只是沿袭电影改编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孟凡惠 《文教资料》2013,(35):132-133
1996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书籍《中国流行》是这样评价郑晓龙的:“他的目光永远放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明天上面.”而从参与策划《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执导《北京人在纽约》、《金婚》、《后宫·甄嬛传》等热播电视剧,郑晓龙一直在用作品印证这一评价.本文希望通过对于郑晓龙导演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北京人在纽约》以及在21世纪初热播的《后宫·甄嬛传》两部作品中对于原著作品改编的研究,分析整理并总结归纳出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时应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媒的发展,电视剧明显地占据了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位置。近些年,人们渴望看到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影视制作者便把眼光投向了文学名著,经过改编把它们搬上荧屏。然而,对于改编的原则历来就有“忠实说”与“创造说”的尖锐对立,电视剧《雷雨》便是一个改编的作品,它的播出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虽否定居多,但笔者却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评说了这部电视剧。  相似文献   

8.
一、备课抓“角度”老一辈的老师说:备课是备教材、备学生各方法。但我总认为说得太笼统了,没有揭示出备课的实质。从我的教学体会中感受到备课是对教材的重新“处理”。打个比方,《三国演义》是部历史小说,把它改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就有一个对小说重新处理的过程,决不能把小说《三国演义》死搬硬套地搬上荧屏。备课也是把教材“处理”(改编)成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过程。当然把《三国演义)改编成电视剧,既要忠于原作,又要考虑到观众的“口味”,对教材“处理”也不能脱离大纲要求与教材内容,也要考虑到受教育者那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涌起。红色经典回归潮流的涌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美学等多种因素。《红灯记》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改编的。与其他红色经典改编失败遭遇不同的是,《红灯记》的改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因此,我们在探析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文化心理的同时,重点讨论分析了《红灯记》改编剧的美学理念、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揭示出《红灯记》等红色经典改编所具有的赓续、传承与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多元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独特的风格,其中许多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而这种改编会引起许多变化。以《倾城之恋》为例,它既被改编为电影,又被改编为电视剧,具有代表性。从故事情节的变化、作者导演风格的不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这三个方面可以比较出《倾城之恋》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的变迁,从这种变迁中又可以看出小说、电影、电视剧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呈现故事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2011年上映的《甄嬛传》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人们在赞叹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的同时,也对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有了很多思考。这种将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在受到很多人认可的同时,也会有很多人对其产生了质疑。在最近一大段时间里,以后宫为题材的电视剧逐渐成为占据荧屏中的重要部分,《甄嬛传》作为一部网络小说,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本文以《甄嬛传》为例分析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种趋势盛行的原因,以及网络小说在改编成电视剧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根据罗贯中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历史剧。改编的宗旨,是忠实于罗贯中的“演义”,而不是照搬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因此,大的历史事件符合史书,而人物和故事情节是经过艺术化了的。它是一部电视剧,不是历史教科书。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史诗。不论是大会战,还是单枪匹马的个人搏击;不论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不论是鏖战还是突击战,均各有特色、层次分明、真实可信。例如描写以弱胜强的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战》和以火攻著称的《赤壁鏖兵》等大大小小战例,给  相似文献   

13.
买椟还珠的遗憾──评电视剧《雷雨》结尾的改编程蓉文学名著改编成慰视作品大多逃不开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原茗越是深入人心,改编越是难调众口。由曹禺话剧《雷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未能免俗,我个人以为,它将一部紧凑、激烈、浓缩精华的高悲剧充分兑水,稀释成拖沓、...  相似文献   

14.
<正> 4.国内关于电视文艺的文学性研究国内较早且较为系统地研究电视文学的著作是刘树林先生的《电视文学概论》,紧接着便有路海波的《电视编剧技巧》,高鑫的《电视剧创作概论》,叶子、刘实的《电视创作技巧论》等。举凡这类著作,均以电视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电视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等,因之,我们以电视文艺的“文学性”加以界定。这里的“文学性”主要包括电视文艺(电视剧)的剧作研究,以剧作特性、剧作创作、剧作改编等为基本内  相似文献   

15.
乔瑜小说《大生活》的电视剧改编首先为主人公柳东及其周围的人物进行了定位,让柳东、丁爷、邱婶、洪雨、刘户籍、梁教授夫妇等组成了一个“成都好人”系列;第二,结尾的处理更符合中国老百姓钟情于完美结局的欣赏习惯,为全剧增添了“亮色”,但也淡化了一些人文哲理的思考;第三,管段民警、社区主任等新添人物代表了政府形象,暗示出人民公仆为民保驾护航的职责;第四,采用细节的蒙太奇组接方式进行人物塑造,让电视剧改编的影像色彩更为浓郁;第五,原著中出现的“夹叙夹议”,改编时表现出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6.
近期,《琅琊榜》成为最热门电视剧,收视率与口碑一路飙升,被赞是继《甄嬛传》之后国产电视剧又一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之作。在班上,经常有学生问:“老师,你看《瑯琊榜》了吗?你喜欢哪个人物?”面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下意识地想对他们进行一番“教训”,告诉他们不要追剧,不要热衷网络小说改编的东西。但从哪里下手呢?毕竟我没看过,没有  相似文献   

17.
时下,将“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正在成为一股热潮,但是观众对改编后的电视剧的反映却并不理想。“红色经典”改编遇到困境的原因在于几个基本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其一,什么是“红色经典”?其二,“红色经典”为什么能够重新“热”起来?其三,“红色经典”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它所关涉的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审美的差异。"虚境审美"和"实境审美"作为理解不同艺术的美学方法,对于认识文学经典改编中的得失不无启迪。论文通过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虚境审美与实境审美转换、改编中"境"审美的不同层次以及改编中"境"审美的哲学蕴含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审美对于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就“隆中对”谈《三国演义》原著及电视剧改编的得与失孟繁冶,柴春发“隆中对”一经陈寿写进《三国志》,便广为流传,千古不朽。一千七百年来,有多少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为之折腰赞叹,感佩之至;又为多少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成为古而不老的话题,何以如此?因为...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三国演义》改编艺术手法琐谈马宝记,黄凌峰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编导在本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精心加工、改造,对人物、故事、情节本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原则增减、渲染、夸张。所谓有联系,是说电视剧基本上符合小说原著;有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