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门这边(79)     
郑凌志:久有凌云志(二) 有一天,我在市中区的新建小学上象棋课,报名象棋的只有四人,甚是凋敝.旁边围棋班的同学也不是太多,仅七八人,于是象棋班和围棋班进行了互动.放学后我跟围棋班上的一个小女孩交谈起来,我问道:“学围棋学了多久了?”小女孩回答道:“六期.”刚以为这个围棋初级班的小女孩是个新生,不想都已经是老学员了,我有些惊讶.“参加过比赛没有?”“没有.”  相似文献   

2.
感恩之路     
我出生在大庆.4岁开始学习围棋.缘于“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刮起了“聂旋风”,我的爸爸是个围棋迷。我的启蒙老师李立君教出了十几位职业棋手.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颇为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3.
没有文字,黑子、白子不分“高低贵贱”,可随意往棋盘的空点上放,构成了围棋“易学”的基本条件。现在,五、六岁的小孩学围棋已很普通,小学、幼儿园上“围棋课”的也屡见不鲜,但在围棋升温的同时,这个“大潮”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孩子们该怎样学围棋?不会下围棋的家长怎样指导孩子下围棋?下面根据我多年的少儿围棋教学经验向一些年轻的家长们提出几点建议,也许有助于带孩子学好围棋。  相似文献   

4.
围棋初体验     
1988年,我上高一。暑假一傍晚闲逛,路过初中同学家,同学正蹲院门口发呆。出于礼貌随口问:“近来发的哪路财呀?”答曰:“喝点小酒,下下围棋。”听到围棋二字立马站下。围棋宝典俺倒有.武宫正树的《围棋实战研究》,颇下苦功修行过几天,但对我而言书中内容和西班牙语没啥区别,最大遗憾是只在书本和电影里见过围棋。  相似文献   

5.
各位棋友大家好,上一期我们简单阐述了棋形对于厚薄的影响,本期我们来探讨影响厚薄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根据地”。围棋名宿赵治勋九段曾有过一句名言:“我认为活棋是最厚的。”的确,在对局中,哪怕一块棋看起来非常庞大,只要它还没有明确的两个眼位,就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迷你围棋     
孟繁雄 《围棋天地》2014,(17):84-85
四十三、迷你围棋 2009年初的一天,好友“花开”突然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参加“迷你围棋”大赛?迷你围棋,不仅对我,对全世界棋迷而言,都是一个新鲜事物。于是,我先去了解了一下规则。  相似文献   

7.
你问我答     
《围棋天地》2005,(1):65-65
西安的“橙色陨石”读者问:我最近买了一本了然著的围棋书《提高你的战斗力》,回家后我看见书上写着“国际围棋协会指定培训教材”。我从来没有听过有“国际围棋协会”,请问到底有没有这个组织呢?  相似文献   

8.
纲举目张     
王元 《围棋天地》2005,(4):82-84
上一期的标题,叫《不是为了活着》,似乎是含有哲理的命题,哈哈!然而,这不是我在故弄玄虚。至少已生存了两千年的、我们祖先发明的围棋,一方面是非常简单,另一方面又确实是极其玄妙的,随着对围棋认识了解的加深,各位对此定会渐有同感。陈毅元帅说围棋“易学难精”,恰为厚积薄发的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9.
苏甦 《围棋天地》2011,(2):114-115
现在小孩学围棋的条件真比我小时候不知要好多少,回想起来那时候父母和孩子真是不容易啊。 记得刚学围棋的时候(1988年),整个城市都买不到一本关于围棋方面的书。没有书,就只有靠“王老虎”口传心授了;没有书,也就没有了框框和“定式”,“王老虎”的创造力也就有了发挥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感觉与计算(上)王铭琬九段:“感觉”与“计算”是相对的两个极点,诸位读者也可能觉得我过于重视感觉而轻视计算,但是实际上感觉与计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期集中来讲述一下这个问题。计算固然重要,但是仅仅依靠计算是下不好棋的,因为围棋不是可以完全计算清楚的,即围棋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对于那些没有答案或者  相似文献   

11.
著名围棋家过惕生是我国围棋界的老前辈,曾三次荣获全国围棋冠军,他与著名围棋宗、已故上海棋类协会副主席刘隶怀有“南刘北过”之称,在棋坛享有盛名。他现在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棋类协会副主席,还是新成立的北京棋院副院长,《中国古代围棋丛书》的编委。在北京棋院成立的前夕,我访问了他。过先生居室简朴,颇有特点。一进门,靠墙的正方形桌子上,铺着兰色的塑料棋盘,桌  相似文献   

12.
反刍     
王元 《围棋天地》2007,(8):78-80
在一次去外地参加围棋活动的期间,一位棋友拿了一本《围棋天地》请我签名。自然,要签就该签在自己写的文章上。在翻找过程中,杂志上的一道“段位自测题目”一晃而过。这题,因审过是记得的。然而,这一次的一晃而过,却引发了我对此的回味。  相似文献   

13.
顾晓蕊 《围棋天地》2008,(15):102-103
小美五岁,报名参加了围棋特长班,从此与围棋结缘。我爱屋及乌地“迷”上了围棋,成了名副其实的围棋妈妈。  相似文献   

14.
程裁波 《围棋天地》2014,(18):98-100
认识孙宁是在1986年,弹指间已经将近三十载了。从辈分和年龄上来说,他算是我的小师弟。那时,妈妈经常在家里和两三个喜爱围棋又有些许天赋的孩子下指导棋。他们比我小几岁,都亲切地称呼我“小燕姐姐”,直到现在“小燕姐姐”这个称呼都依旧没有改变,虽然我们都陆续步入中年。  相似文献   

15.
棋内棋外     
福建联赛如火如荼,但比赛之外,一直支持福建围棋的“艺术企业家”范总的一句话却让我思索良多:“尽管我围棋下不过你们,但是围棋带给我的却一定比你多,围棋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爱好,是一种道,围棋的棋理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几乎都能贯通,这才是围棋最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诘棋新作⑥     
盘石诘 关于中日韩 10年前在日本上大学,当时正值“韩风”凛冽之时,我便选了韩国语,还去了五六趟韩国,甚至梦想过毕业后去明知大学读围棋专业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17.
父亲是棵树     
《围棋天地》2002,(5):29-29
“一开始我教永训下棋的目的就是想使家庭生活过得更有趣味一些。”当谈到朴永训是如何走上围棋之路的时候,父亲朴光浩总是这么说。、朴光浩是业余5段,对围棋的热爱非常执著。教棋伊始,他并没有期望儿子将来有多大作为,也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却不曾想把围棋深深地扎根在朴永训的脑海,开出了花,结出了果,培养出了韩国围棋的冠军头衔保持者。  相似文献   

18.
江宏 《围棋天地》2011,(22):23-23
在我九岁零四个月,也就是2010年2月放寒假时,我爸对我说:“杰杰,我送你去文化宫学围棋好不好?”一听这话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啊,好啊!”因为,我们班已经有几个同学在学围棋,而且已达到业余3段,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讨论围棋,我一直很羡慕。  相似文献   

19.
常崇宜 《围棋天地》2007,(10):95-96
围棋是中华祖先智慧的结晶,传说肇始于唐尧时期,“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战国佚名《世本》)。到了汉魏时代围棋已经十分普及,成为上白宫廷,下及百姓,文武百官,三教九流的共同爱好。围棋之所以朝野流行,主要是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功能:其一是围棋“易学”,使之有了很强的娱乐功能。在缺乏大众文娱活动的古代,瓜田斗室都可以摆上副围棋,“纹枰对坐”,从容谈兵。其二是围棋棋艺又极深,从纯理论上讲,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计算过,围棋的变化无穷,“尽三百六十一路,大约连书万字五十二”。班固《弈旨》称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鉴其得失,古今略务”。  相似文献   

20.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