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太和城遗址     
唐朝初期,在云南大理地区分佈着六个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蒙舍诏,在今巍山县,于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在六诏之中,蒙舍诏人口众多,经济条件较好。最重要的是蒙舍诏得到唐朝的支持,使它具备了统一六诏的条件。公元738年,唐玄宗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逐步兼并了其他五诏,建立了奴隶制地方政权——南诏国。  相似文献   

2.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随后便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吐蕃势力进入云南洱海地区,威胁着唐朝的西南边疆。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河地区,成为唐朝遏制吐蕃势力的西南屏障。南诏的扩张与唐朝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爆发,南诏遂弃唐而投蕃。吐蕃对南诏实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唐朝与南诏结盟,共同抗击吐蕃。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唐朝、吐蕃及南诏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学历史教材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讲到南诏时是这样表述的:“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原为六个比较大的部落,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叫做六诏,其最南一部称南诏。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合并了其它五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这种表达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南诏不能称为“祖先”;第二是南诏民族表达为彝族、白族不准确。 先谈第一个问题。南诏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专称,它不是族名,也不是部落名,不能称它为“祖先”。在中国古代史中,有国名和族名相同的情况,如唐代的回纥,既是族名,又是国名。说“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可以的,但这里的“回纥”应理解为回纥族,若理解为“回纥国”就不对了。 据有关记载,“诏”是王或首领的意思,南诏原名蒙舍诏,是隋唐时云南西部六个政权之一,因地处六诏南,又称南诏,后来统一六诏;南诏是国家政权的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时,很多同学对古代边疆行政管辖问题产生错误理解。如在学习“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内容时认为: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与唐朝形成附属关系,因此说明唐朝对云南地区进行了直接行政管辖。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如何确认政府是否对某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呢?简而言之,政府对一个地区是否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其前提条件在于政府是否在该地区设置了行政主体,也就是行政机构。如果没有设立中央管理的行政机构,也就谈不上行政管辖了。隋唐时期,南诏与唐朝虽然在政治上是附属关系,…  相似文献   

5.
“安南通天竺道”是唐朝经略云南和中南半岛地区的一条重要古道,以此为载体,唐朝加强了与该地区的政治、经贸联系。南诏崛起后,进一步拓展了该道的范围,扩大了该古道的作用,使该道成为唐朝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联系的桥梁,客观上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南诏和唐朝之间爆发的天宝战争的原因,学术界或认为南诏在唐朝的逼压下不得不反,或认为唐朝不会坐视南诏的崛起,一定会进行军事干预从而引发战争。其实,前者“压反”观把战争的爆发完全归因于唐朝,看问题流于片面;后者“必反”观把战争的爆发完全归因于历史发展的必然,看问题过于简单。从南诏政权的建立过程及特点来探讨天宝战争爆发的原因,一是南诏政权是在唐朝揠苗助长式扶植的前提条件下建立的,野蛮因素存留较多,极容易走上扩张之路;二是南诏统一洱海地区较为顺利,容易迷信武力而走上掠夺之路;三是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不能正确估计形势,错误地迅速走上与唐朝对抗之路;四是从天宝战争发生前的唐朝形势来看,南诏与唐朝发生冲突也并不偶然,是当时诸多类似事件当中的一件。  相似文献   

7.
从秦通蜀、置五尺道、设置官吏到唐朝对南诏的统治,这些史料都表明云南地区和中原王朝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查尔斯.巴克斯在《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一书中认为云南和中原的联系"非常稀疏"、直到1253年蒙古军队的入侵"云南的独立才第一次结束"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8.
云南昭通地区盐津豆沙关“袁滋题记摩崖刻石”,是唐朝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派御史中丞年袁滋到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途经豆沙关(唐时称“石门关”)时,于岩间摩崖题刊记事,距今千余年。刻石文字共八行,直式左行。(封三图)文曰:  相似文献   

9.
郑回与唐诏和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七九四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在云南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唐朝与南诏重新恢复盟好,会盟于苍洱之滨,史称“唐诏和盟”或“点苍山会盟。”这是唐诏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安定了西南边疆,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云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促进唐朝和南诏和好的过程中,身为南诏清平官的郑回,顺应了历史发展和客观要求,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起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不愧为当时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  相似文献   

10.
“郑回久为蛮师”公元737年,居于现今巍山一带的蒙舍诏,在唐朝的扶植下,统一了洱海周围的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王朝。南诏与唐朝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时好时坏。有一次,南诏攻打巴蜀的锈州(今西昌一带),俘获了西泸县的县令郑回。《旧唐书·南诏传》记载:“有郑回者,本相州人,天宝中举明经,授嶲州西泸县令;嶲州陷,为所虏。阁罗凤以回有儒学,更名曰蛮利,甚爱重之,命教凤迦异。及异车寻立,又命教其子寻梦凑。回久为蛮师,凡授学,虽牟寻,梦凑,回得箠挞,故牟寻以下皆严惮之。”相州是现  相似文献   

11.
佛教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是判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社会中强弱兴衰的重要依据。云南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那时除了有被称之为阿吒力教的云南地方密教教派外,已经有汉传佛教的存在。遵从“斋戎”是云南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遵戒守律的强调和汉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云南汉传佛教的发展又和朝廷在该地区政治控制力和中土文化影响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文献记录与社会调查材料,考述了公元7世纪初吐蕃(西藏)政权建立,包有今迪庆、丽江一带,设神川都督府与唐朝争夺滇西洱海地区。大量吐蕃军及家属进入,留居不归,融合当地羌人,成为云南藏族先民。后南诏攻占神川,设铁桥节度管理藏族和其它各族。明中叶后,丽江木氏土司率么些(纳西)军攻入中甸,并迁纳西族进入。清在中甸、维西厅设流官统治。云南藏族的社会生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则与当时西藏境内的藏族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一 “西山八国” “西山八国”一名首次出现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唐会要》卷九十九“东女国”条说: 贞元九年(793),其王汤立悉与哥邻国王董卧庭、白狗国王 罗陀忽、逋祖国王弟邓吉如、南水国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国王董辟和、 悉董国王汤悉赞、清远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各率其种落内 附。……旧皆分隶边郡,祖父例授将军、中郎、果毅等官。自中原多 故,皆为吐蕃所设属。……明年……八月,诏加韦皋“统押近界诸蛮 及西山八国使”。 “西山八国”的地理位置,据两唐书及《唐会要》的记载,地当大渡河上段以西,西靠吐蕃,南接南诏,东邻唐朝剑南西川,历来是吐蕃和唐朝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个地区名义上虽称为国,实际只是“大者不过二、三千”的羌族部落,所以当唐朝大军压境时,  相似文献   

14.
论南诏不是国家级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南诏与唐朝关系的性质 ,近有争议 ,或以为南诏是与唐朝相鼎立的国家级政权。本文分析了在几个不同时期唐朝与南诏关系发展的情形 ,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总体状况 ,认为南诏是唐朝统治下的一个藩属政权或西南地区的局部政权 ,并非是与唐朝相鼎立的国家级政权。同时 ,探讨了古代政治实体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原则和与之相适应的用语。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南诏的社会性质以及南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类型问题,史学界争论多年,但迄今未取得一致意见。其中,既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商榷的史料问题。如何把理论和史料结合起来,正确阐述南诏社会的性质及其向阶级社会演变的类型,这是西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南诏在历史上存在了二百五十余年,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罗发迹到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受唐封为云南王,共89年为一段。 中期,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罗阁兼并五诏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册异牟寻为南诏,共56年为一段。  相似文献   

16.
族名与人名     
课本第109页:“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玄宗云南王的封号。”接受封号的不可能是南诏,而应是某一人物即皮罗阁,应将“曾接受”前加“其首领”一类的话。族名与人名$山东省蒙阴一中@宋炳福  相似文献   

17.
云南远离中原,境内山水阻隔,民族成分复杂,经济文化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延至唐初,迄未出现强大而统一的区域性政权。公元七世纪中叶以后,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区出现了六诏分立的局面。从“各据山川,不相役属”(《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松外诸蛮》)的分散状态到六个粗具国家雏形的较大政治集团的出现,是魏晋以来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唐西川镇内部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分别是中心平原区、西山地区、巂黎雅西疆地区、戎州南疆区。中心平原区完全属于内地,而其他三个区域属于边疆地区。在唐朝对吐蕃、南诏的战争中这些地区的边疆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蒙舍诏本是位于今云南省巍山县一带的地方政权,因处于诸部落之南,又称为南诏。在其统一六诏逐步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出于自身利益和对具体形势的考虑,和唐王朝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时战时和的状态。而与唐及南诏同时存在的吐蕃,也是影响唐与南诏战和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试着探讨在这种时战时和的历史现象以及在现象背后发挥作用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唐统治时期,在唐王朝的扶植下云南区域内崛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南诏。从天宝至大和年间这80多年时间里,南诏与中原王朝之间时聚时分,先有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南诏叛唐投靠吐蕃;后又有贞元十年的点苍山会盟,南诏与唐和好。至大和年间,南诏又发动了侵略成都的掳掠战争。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什么原因使南诏与唐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几次分分合合的局面呢?笔者打算通过本文来解答这些疑问,并通过史料来分析、论证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南诏与唐的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