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化教育”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小班化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内在的、本质的、终极的追求。我校围绕“生本教育”这一主题,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设置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开发和深入实施校本课程,设置了以“中华经典文化”为核心的环境课程;以自主创编教材、拓展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天天微型课”和以彰显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周末课程超市”和“五小”特色活动课程.不断追求“小班化”的课程理想.让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教学实践.推动师生多元发展、自主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课程改革从着眼于发展学生素质出发,初步确立了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许多学校都在探索并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作为体现拓展型课程的综合实践课,已在不少学校进行了开设尝试。下面就我校综合实践课的开展情况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校本课程所表达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因而在考虑社会需要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有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因此,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但是,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多数学校基本上是把活动课、兴趣课、综合实践课当做校本课程,造成教师没兴趣、学生不重视的状况。我校在王庚民校长的带领下,提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相似文献   

5.
朱梅芳 《海南教育》2014,(22):78-78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其特有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成为一门学生乐于参与的新课程。各个学校设立的课程都是不同的,是结合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的全新的课程。我校“太湖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有着学校校本课程的本土性、独特性与自主性。面对这门新的课程,我们应该如何去开实施呢?如何让这门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6.
高科 《宁夏教育》2010,(2):36-37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补充,其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课程资源,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我校地理组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彭阳地理》属乡土地理范畴。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孟黎明 《现代教学》2014,(7):120-121
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加强课程领导,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是宝山区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是我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校训。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践行这一校训呢?我们的选择就是:提升课程领导力,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8.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力求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21世纪课程改革试点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根据学校办学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物资资源与非物资资源、环境资源与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开发校本课程。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劳动基地教育校本课程”和“形体训练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植根于学校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我校申报省小语教科研项目“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语文实践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立足已有的研究基础,继续探求语文实践教育思想指导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要以校本行动研究为核心,把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校本培训和校本管理有机整合,促进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化。  相似文献   

11.
为培养“身心健康,品质优秀,行为文明,知识夯实,个性张扬”的智慧学生,我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有机整合。而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程领导力的提高,只有具备高效的课程领导力,才能增强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课程管理品质的提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校本课程”这一全新的课程进入校同,被确定为甘肃省校本课程项目学校后,我校确立了“基于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为根本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的原则,通过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决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下面就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冰  张馨革 《辽宁教育》2012,(19):17-18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力求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正确  相似文献   

14.
倪文 《现代教学》2014,(10):F0004-F0004
“多元智慧教育”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小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想。我校注重开展艺术教育,每周四下午开设¨陕乐活动日”,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充实拓展型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先后开设了“形体”“舞蹈”“合唱”“朗诵”“器乐”“摄影”“书法”“剪纸”“泥塑“”工艺美术”等拓展型课程,开发了“形体课”“律动舞蹈”“艺术畅想”“绿色家园”“文明伴我行”等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奉贤区"贤文化"专题读本在2011年问世,我校在"贤文化"课程建设方面以限定拓展、研究型课程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探究、内化、感悟"贤文化",最终升华到理想信念。在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将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课程实施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式教学,实现生物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呢?近年来,我校生物教研组在校本课程探索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学科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结合校本课程——专题二“北大荒与北大仓”一课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网络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特色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办学质量和品位提升的必由之路。特色建设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在每所学校具体条件下,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实践证明,抓好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回顾我校走过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历程,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校本课程彰显了学校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过程,学校和校本课程一起提升。如何抓好校本课程,更好的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我的实践和学习,谈一下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2010,(10):11-11
《走向社会》是渗透于我校三类课程的一系列校本课程的总称。该校本课程着眼于“乡土”“环境”“参与”与“责任”,依托社区及学校各种环境资源,由教师提供或学生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问题提出——合作探究——作出决策矗取行动的学习经历,尝试推进社区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课程资源、师资水平、学生兴趣是影响校本课程建设的三大关键因素对办学奈件一般的学校而言,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构建符合学生兴趣的全面、可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巫山县南峰小学“一班双牌、因人设课、年级走班”的“自助式”校本课程建设,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  相似文献   

20.
开发校本课程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学校美育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作统一性校本课程和选择性校本课程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