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吕思勉诸多史学论著之中,《秦汉史》是断代史中最值得推重的一部。《秦汉史》也是能够集中体现这位卓越的史学家的科学精神的著作。吕著《秦汉史》对秦汉历史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其中不乏创见。吕思勉对社会生活情景研究的重视,也实现了积极的学术引导作用。吕著《秦汉史》采用了特殊的体例,这种新体例的创制,带有摸索试探的性质,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是对于史学论著中断代史撰述方式的进步,毕竟实现了推动。  相似文献   

3.
史学危机仍是目前史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学术发展的规律、史学社会功能的变化、史学的表达方式、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史学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条件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历史学的特点之间的矛盾是史学危机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到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史学概论》,颇受教益启发.该书约三十一万字,由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吴泽教授主编,曹伯言,桂遵义为副主编.这是一本体例新颖,内容翔实的史学理论著作.史学概论是史学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近几年来受到史学界的广泛重视.因为时代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都对历史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有识之士普遍感到,加强史学理论建设,是使历史学科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开创四化建设新局面要求的一项迫切任务.目前有关史学概论方面的著作已出版了  相似文献   

5.
陈邦瞻是明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前史学界对其关注较少。他一生编撰了《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两部史学著作,形成了其独特、进步的史学思想。陈邦瞻突出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纪事本末体,使之与编年体、纪传体并驾齐驱,这在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代史学的最大特点是私家史学的兴盛,明代的私人史学家们创作了大量的史学著作,并在史料采撰、史文表达以及修史的具体步骤上总结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受经世思想、黜虚征实思想的影响,史家治史态度得到端正,史学地位有所提高,史学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深化.明代私人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史学家,习惯于在已有的封闭格局中打“太极拳”,路子与程式陈陈相因,观念上、理论上严守“祖宗之法”而不敢“忤逆”。建国前后,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史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创新性的成就,但是,就整个中国史学界的状况来看,对传统的史学观念根本没有触动,没有突破狭隘、封闭的封建传统史学观念和史学体系。尽管人人都将自己的著作贴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标签,但在实质上却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相抵触、隔阂。这表现在对我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史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其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具有史学概论性质的专著。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史学思想,对于中国史学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内容的概述,简要介绍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史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10.
陈其凤 《广西教育》2014,(29):33-34
正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文本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能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作品的生命价值在于读者的共同参与,没有读者的品读与鉴赏,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将这一思路延伸到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同样适用。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促使学生由"为自己或为老师而写"过渡到"为读者而写",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的史学面临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这种复杂性使得史学面临着种种危机,史学的有效性越来越遭到人们的怀疑。史学家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各个方面。这些挑战要求史学家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创作出有力的作品以证明史学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2.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13.
历史普及读物是指由历史学家专门写给普通民众、通俗易懂的历史著作.这类著作有着不同于学术类历史著作的特点,即发行量大、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社会价值巨大.历史学家通过普及性的历史著作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可,读者则通过普及性的历史著作来评价历史学家的地位与成就.以《三国史话》、《二千年间》和《大丈夫》为例对历史普及读物进行具体分析,既有助于生动形象地分析史学接受问题,构建历史学家、读者、历史普及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有助于改善目前历史学“轻普及重学术”的状况,为历史普及工作提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国史学是在不断改革中向前发展的。随着中国社会改革浪潮的到来,现实生活的巨变,向中国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史学界在“史学危机”的压力下,通过史学自身的反思,寻求史学摆脱困境的途径,从而提出了许多史学改革的设想,成为新时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史学改革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写作必须研究读者,这是由读写关系决定的。“写”是“传递”信息,是读的客观对象产生的行为过程;“读”是“接受”信息,是写的行为的延伸,是写作系统的反馈通道。这种“接受”与“传递”实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彼此互为依存,相互制约。从写的角度讲,只要作者是为读者而写作的,不管其自觉不自觉,他们写作活动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读者的影响。作者如果忽视读者这个巨大的参照系,不以读者的“需要”来审视自己的写作活动,必然是无的放矢,对读者缺乏诱发力,产生不了积极阅读的心理反应。这样自然也就发挥不了自己的精神产品——文章作品的社会功能作用。所以读者研究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需要读者主动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判断、推理、分析、比较、加工和整合,才能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实现对文本由浅层到深层的理解,并进行评价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两位教授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学作品足为读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宵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一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为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任何史学研究,必须确定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西方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依不同的历史时代而发展、调整乃至变更。这个过程反映历史学家对社会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需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力求自觉掌握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方法。因此,考察这一西方史学范围嬗变的历史过程,对当前我国史学改革是不无裨益的。西方史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和战争结下不解之缘。被称为"西方史学之文"的希罗多德第一部历史著作是《希波战争史》。古希腊的另一位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代表作也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罗马时的史学家们叙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