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里巴人”和“阳阿薤露”源于巴文化,周文化与楚文化。楚灭巴后,巴人成为楚客,而“下里巴人”和“阳阿薤露”仍在楚地传唱,成为“乡歌俚调”。传承或受其影响的还有“扬歌”、“竹枝歌”、“鸡鸣歌”和巴人后裔土家族的“穿号子”、“跳丧鼓”、“摆手社巴歌”。  相似文献   

2.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期的宋玉在<对楚王问>里写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微,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相似文献   

3.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  相似文献   

4.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它在古代是指某歌的歌名呢,还是指某种类型的歌?众说纷纭。宋玉的原答是:“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于是,有人解释为是客居在郢城内下里巷子的巴人唱的歌。此说并没有道出“下里巴人”为何歌。也有人将“下里”和“巴人”说成是两首歌名,那更是相去甚远了。历史学家徐中舒的《论巴蜀文化》认为,“下里巴人”是古代楚人在农田劳作时唱的歌。一位善歌的“客”,对绚丽多彩的楚国音乐按雅俗程度作了大体分类。同高雅的“阳春白雪”相比,“下里巴人”算是古代…  相似文献   

5.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有一次楚襄王问宋玉:“先生莫非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满意你呢?”宋玉从容地回答说:“是的,有这种情况。不过请大王暂时原谅我一下,让我把话讲完。”于是宋玉给楚王讲了下面的故事。楚国都城里有个人,很会唱歌。当他唱楚国民歌“下里巴人”时,有数千人和着他唱。接着他唱稍微高雅一点的“阳阿”“薤(xiè)露”时,随他  相似文献   

6.
巴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其巴渝舞、竹枝歌、下里巴人等在中国历史上声名卓著,泽及后世。本文主要考察了巴人的乐器文化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7.
巴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其巴渝舞、竹枝歌、下里巴人等在中国历史上声名卓著,泽及后世。本文主要考察了巴人的乐器文化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8.
《薤露歌》就是《宋玉答楚王问》里曾经提到的那个一人唱"和者数百人"的薤露歌,俗名又叫丧堂歌、孝歌、葬堂歌等等,即当代武陵山腹地廪嘎人在丧堂场合演唱的丧堂歌,作为一种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文艺形式,今天薤露歌的即兴创作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1]与?何士民众庶不誉[2]之甚也?"宋玉对曰:"唯[3],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4]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5],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6],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7],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8],杂以流徵[9],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  相似文献   

10.
对楚王问     
[战国·楚]宋玉~①客有歌于郢~②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③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⑤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⑥,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节选自《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11.
“蒿里”考     
“蒿里”是中国古代诗文中一个出现频率极高、文化内涵极丰富的词,但历代文献对“蒿里”的界说还有诸多疑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蒿里”的意义界说及其文化内涵:1、《古今注》关于《薤露》《蒿里》“本出田横门人”之说不可靠;2、“蒿里”与“高里”的混融表现了公元前一世纪的阴问观念:3、相对于“薤露”,“蒿里”反映出更强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12.
美男作家宋玉讲了个寓言:有个原创型实力派歌手在楚国的郢都举行个人演唱会.由于不收门票.听众云集。一开始他唱了几首RAP风格的流行歌曲,像什么《下里》啦,《巴人》啦,台下有数千名发烧友跟着他哼唱。随后他又唱了几首艺术歌曲,像什么《阳阿》啦,《薤露》啦,台下也有几百个听众跟着他哼唱。最后他又唱了几首自己创作的歌曲.台下只有几十个人还能跟着瞎哼哼.但是他一改变为海豚音飙歌.只剩下几个人还能哼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分章发表于《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后收人小说集《呐喊》。  相似文献   

14.
"蒿里"考     
"蒿里"是中国古代诗文中一个出现频率极高、文化内涵极丰富的词,但历代文献对"蒿里"的界说还有诸多疑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蒿里"的意义界说及其文化内涵:1、<古今注>关于<薤露><蒿里>"本出田横门人"之说不可靠;2、"蒿里"与"高里"的混融表现了公元前一世纪的阴问观念;3、相对于"薤露","蒿里"反映出更强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15.
陈东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2):105-108
在湖北荆门出土的巴人“大武铜戚”,是巴人的兵器,也是巴人武舞的舞具。铜戚上的“蛙人”图案,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试图从这里入手,对巴人的族源作一次探寻。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就坐落在这块红色土地,学校以地方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为己任,以巴人文化中舞风刚劲、音乐铿锵的“鼓文化”为主要元素,组建“巴人大鼓”队,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巴人起源于汉江上游,流徙往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乃将文明传播到广大的西南地区,以致西南三地在商代西周时形成了基本面貌一致而根本属性相同的“巴蜀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代,分居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的巴人因“居峡而峡”、“居蜀而蜀”的长期发展,乃分别创造出看似“类型有异、族别非一”的巴国文化和蜀国文化。巴人的流徙和分居以及相伴的文明传播和文化发展,不仅使得当时广大又荒僻的西南地区受到文明之光的普照,而且为中国在秦汉时期实现天下统一、建成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而文明富强的封建大帝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国都即一国之首都。先秦文献中,国都常简称为“国”。如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此句中的“国”即指楚国国都“郢”。  相似文献   

1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是巴蜀人,父亲是重庆人,母亲是四川人,可见我既是巴人又是蜀人。在我看来,巴文化具有神秘主义倾向,巴人好客,热情似火,不虚伪做作,缺点就是逞强好动,比较霸蛮。而蜀人带有一种亲和力,表现在川剧里面的滑稽可笑,幽默感和蜀人与生俱来的宽容度,使成都成为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悠闲安逸的地方,“文人气”重,是四川诙谐安适文化的一种特点。  相似文献   

20.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从现存的作品来看,他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但他创作乐府诗又不受古题古意的束缚,而是“用乐府题目自作诗”,直接“叙汉末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为旧时出殡时挽柩人所唱,曹操率先用它来“悯时悼乱”。另外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原是感叹人生短暂无常、须当及时行乐或升仙得道的曲调,曹操用以抒写自己统一天下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斗志以及北征乌桓凯旋而归时途中所见的壮景,富有创新精神。这些诗歌,不仅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