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而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工作,以此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担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四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发展成就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建构一体性的育人体系、创新实践性的育人方法、深化协同性的育人行动,从“四个维度”铸牢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四部委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起着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德 《民族教育研究》2024,(1):10-12+15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5.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高校是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基于高校工会组织开展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民族团结与进步。从理论逻辑上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工会组织工作能够为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筑牢文化认同、增进情感纽带、巩固行为规则;从实践路径上,高校行政部门有效联动,协同发力,可以创新拓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灵魂,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统编教材体现国家事权,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统编教材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彰显统编教材维护社会稳定、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的基础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青少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即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储备后备力量。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架构,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机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亦是重要方式之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认同”理念以契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识基础的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嵌入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构建适配性话语体系、恰当选择社会教育场所、精心设计全流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对于引领中小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连日来,由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的宣讲团成员走进各地各校开展宣讲,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形式载体,引导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0.
<正>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族地区广大有志青年成长的摇篮,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育人全过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加强"红色、明德、法治、书香、匠心"职院建设,打牢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从“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部分,民族团结教育也应融入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本文立足政策与教育改革的角度,探讨中学语文教学融合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以促进广大语文教师自觉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铸牢中华民...  相似文献   

14.
刘亮 《西藏教育》2020,(5):15-17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凝聚起团结的力量,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和使命,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果洛州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面临诸多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部署,切实做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写在前面的话:今年,天津市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的总目标。天津教育系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重点在“心”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水平。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成为了天津教育人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新举措,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也是自觉运用和拓展“三进”理念的新尝试。组织编写国家层面的教材、具有融入式特点的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以及相关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的路径;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强化与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的路径;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树立思想观念,涵养情感体验,形成坚定信仰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头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自中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以来,各地各校逐渐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等,导致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教育教学效果弱化。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这是国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问题。政府作为国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承担起相应职责,发挥特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我国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和阵地,需要以此方向为着力点,深化民族团结意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不同教育方式渠道指引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契合高校教育方向要求。从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加强家校合作“五位一体”路径出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十大育人”体系中有机地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