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魏骥为明初萧山人,官至尚书,著有《南斋摘稿》等,是台阁作家群体中的羽翼人物。他坚持文以明道的文学观念,主张散文应以六经、子史及唐宋散文为榜样;诗歌应当以《诗经》、唐诗为典范。他的散文致力于宣传教化,风格中庸、和平;他的诗歌作品有的清新平淡,有的偏于俚俗。魏骥继承了宋濂等人的理学传统,且致力于诗文创作,用心培植后学,为明代浙东文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远地处粤北,有着广府地区特有的自然风物与人文风貌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纵观整个文学史,清远当代文学研究不乏其人其文。将清远文学创作实践置于唐代背景下,运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开展文本细读,则可以“在唐诗中发现清远”。经统计,77篇有关清远文学景观描写的唐诗,突出表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真实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呈现出清远山水风韵、通衢风流以及“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地域特征,由此构建出清远具有一体化意义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3.
云南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立体性”.“五四”期间,产生了“城市与现代”的文学,“边地与民族”文学处于自在状态,形成云南文学两个传统的立体景观.三十年代经艾芜之手,将“现代”意识注入了“边地与民族”文学,两个传统进行了一次综合.四十年代一批中原文化精英流落云南,将“城市与现代”的文学推向了一个辉煌境界.五十年代“城市与现代”衰落,“边地与民族”经冯牧等文艺家用延安革命文艺思想改造,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八十年代起,中断了三十多年的“城市与现代”被新崛起的云南第三代作家重新延续.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对当代傣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作家文学创作发展迟缓,这相对于傣族文学史上丰富的民间叙事文学成就和悠久的文学传统是相悖的。当代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日渐边缘化、式微化和作家文学失语的局面,与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无法超越传统,以及文学创作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脱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空间意识在人类思维与社会活动中无孔不入,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话语表达,空间理论的渗透显而易见,空间转向下的空间诗学改变了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空间诗学的文学逻辑亦成为当下理论研究的热点,遂以文学生产、文学表现、文学精神为视角探讨空间诗学在本体论、形式论和价值论方面的文学演绎。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人王昌龄谪居时长超过其仕途生涯的三分之二。诗人贬谪岭南、龙标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既反映了其人生经历与心态,也展现了诸多文学地理信息。基于对诗人贬谪期间诗作的分类整理,分析其诗作地理空间的文学书写,探究民俗风情、地方景观以及贬谪心态等,能够揭示地理环境与诗人创作之间双向互动关系,呈现丰富独特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的文学观与文学为人生和艺术的文学现有很大差别,他更注重作品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同时,他又是个有很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作品中融入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这使他的作品介于严肃和通俗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近20年来云南文学批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不急于建立云南文学批评流派,不单一张扬某一种理论批评大旗,正视云南文学多元化的现实,云南批评家应从多种批评理论出发,建立自己的批评个性,从阅读作品的基础做起,通过总结云南文学现象来发挥对云南文学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研究的主题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西思想家、文论家关于文学本质的界定主要有世界中心论、作家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四大类,每一类中又有许多不同学说,但只是从某一视角就某一视点进行了界定.文学本质的全方位界定应该遵循开放性和发展性原则,对包括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在内的文学进行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10.
智者的微笑──杨绛散文漫谈刘传霞作为作家、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专家的杨绛,她的散文很自然地被许多论者归入“学者散文”或者“学人散文”,因为它体现着一个有着丰厚文化背景的心灵。然而,与黄裳、金克木、张中行、王佐良等同时代人文学者相比,杨绛的散文则显示出...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运动结束后所留下的各种“后遗症”,直接促成了新时期大文学格局中知青文学现象的产生。从知青文学第一篇作品到九十年代,知青文学经历了由传统意义上的知青文学向后知青文学的演变。本文着重从主题这一角度来论述演变的过程,并分别对知青文学尤其是后知青文学的特征、表现、作家作品以及概念本身做了一次适当的界定,有助于推动知青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中应重视地域空间因素。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的地域空间因素可以从贯穿性、假定性、制约性、差别性、矛盾性五个方面考虑。站在文学的立场上,要警惕都市化、现代化及全球化对文学地域性的消解,防止文学的水土流失、文学荒漠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新、马华文文学从对中国文学思潮的跟随、模仿、借鉴,乃至后来的隔绝、自立发展,最后成为独立的文学。新、马华文文学的创作潮流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质,不单关注祖国的动态、民生的疾苦,还反映了马来亚华人的生活,成为服务于当地华人的一种艺术模式。从作家队伍来看,中国作家的影响在早期是全方位,后来逐渐培养本土作家,直至他们完全成熟、自立。反过来,新马华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虽不算很大,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裕固族作家的文学寻根的自觉性缘于裕固族族群的流寓情结和民族文化的边缘情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裕固族作家的文学寻根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回家.对传统根性的书写,是借助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意象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在母语的思维方式下实现的民族身份认同,裕固语转写的背后是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爱恋.文学寻根的过程中,裕固族作家捡拾民族文化的碎片并进行缝补,是对族群历史的再叙述,在现实的文学需求中对工业文明下的工具理性思维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随着19世纪英美文坛陆续涌现出如简·奥斯汀、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以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女性作家,辉煌的"女性文学的时代"由此开创。这些女性作家大部分从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以及女性的命运进行审视,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以及自身价值。本文主要从女性文学发展的视角入手,探究当时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是中国网民数位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纸质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在锐减,文学网站的用户数量却在猛增;尽管专业作家的市场号召力在削弱,网络作者却在图书市场大显身手。网络文学不同于电子文学,网络文学在创作、阅读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文学存在着诸多差异,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寻根文学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产物之一。它涵盖了反思型寻根文学、乡恋型寻根文学、互补型寻根文学以及地域文化型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不仅摆脱了政治的束缚,重新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而且促进了文学创新和变革。发掘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的内涵以及要处分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了寻根文学的本土归向。同时,寻根文学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8.
龙门位于洛阳的南郊,它见证了古都的兴衰荣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唐代诗人宋之问、李峤、李白、杜甫、李贺等留下了歌咏龙门的佳作,从而建构了龙门的文学地理。唐代诗人的龙门书写,在初唐、盛唐集中表现为对盛世景象的歌颂赞美,在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重在“独善”“兼济”的志向抒发。龙门作为驿站又是相聚离别的场所,诗人失意宦游的伤别哀叹又构成文学主调。唐诗中洛阳龙门文学景观的独特风貌,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的文学主张是配合他改造社会、适应维新变法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其骈散结合的散文理论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语言革新与言文合一的主张以及对报章文体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改良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