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刊文萃     
“隐隐何甸甸”不是车声《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句中的“隐隐何甸甸”,课本注为“隐隐、甸甸,都是车声。”对此《江苏教育》八三年第十期发表的许总的文章,提  相似文献   

2.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在刘兰芝被遣,焦仲卿送别时写道:“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里的“隐隐何甸甸”,课本注为:“隐隐、甸甸,都是车声。”然细玩诗意,车声说似觉不妥。隐隐、甸甸,作为象声词,都是用于形容不甚分明的复合声,如《晋书》有云:“赤气竟天,隐隐有声。”《苍颉篇》“车(车甸)(车甸),众车声。”而此诗中仅有一车一马,绝无此般大声;且歧路悲悽,车轮迟缓,马蹄胸蹰,其声微缓可知。因此,我认为,对于这句诗,  相似文献   

3.
[隐隐何甸甸]隐隐、甸甸,都是车声。何,何等。这是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注释。既然“甸甸”是象声词,那么“何”怎能注为副词“何等”?副词能修饰象声词吗?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把“何”解为“何等”也不切合语境。“隐隐何甸甸”这句诗紧承“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几句,而“何等”意为“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见《现代汉语词典》),它在诗中只会起到表现车声很响的作用,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这显然与上文描写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泪别的情景不协调。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中,在焦仲卿送别刘兰芝的路上,诗歌是这样叙述的:“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关于“隐隐何甸甸”之句,历来的解释都是“行车的声音”。我觉得此解释欠妥,因为根据诗歌中叙述的事情,乃是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情景,把“隐隐何甸甸”单纯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句中的“隐隐何甸甸”历来的解释都是“行车的声音”,我认为欠妥,根据诗歌中叙述的事情,乃是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情景,把“隐隐何甸甸”单纯解释为“行车的声音”,与诗歌内容不大吻合。 在《辞源》中,“隐隐”一词的意思:即忧戚貌。其下有几个例句:荀子儒效有这样一句“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刘向九叹远逝又这样写道:“志隐隐而郁怫兮,愁独哀而冤结。”从这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中“新妇”一词出现了十次。以第三者的口吻叙述时,用“新妇”,如“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文中主人公刘兰芝也自称“新妇”,如“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第3节为:“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由此可以知道,焦仲卿、刘兰芝结婚已经两三年,刘兰芝应为少妇,而非新妇。那么为什么文中有十次提到刘兰芝时用“新妇”代之,刘兰芝也自称“新妇”?近日读桑逢康著《荣氏家族》,在“新妇”一词的问题上,我豁然开朗,《荣氏家族》P32中说: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一幅插图(王金泰作)。有人看了这幅插图认为它画错了,理由是,诗句写的是“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而图上却画的是“新妇车在前,府吏马在后”。其实,这幅插图不但没有画错,而且画得很好。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8.
“何爷爷,如果我手拿指南针站在地球的南极,那么,我手中的指南针应该指向哪个方向呢?”“何爷爷,曾经那么强大的恐龙家族,究竟为什么会灭绝呢?”“何爷爷,您能告诉我人老了为什么头发会变白吗?”前不久,在我有幸参加英语周报社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英语与科技夏令营中,中科院  相似文献   

9.
感受平遥     
我曾听到有一句话叫“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若想隐居城市又怎比森林的宁静与和谐呢?幸好我大年初五的平遥之行,使我茅塞顿开。在路上,我一直都在想:平遥古城究竟会什么样子呢?不会是媒  相似文献   

10.
平时写作文时,同学们难免都会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面对脑海中琳琅满目的素材,我究竟该用哪个材料呢?其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文的选材也是有讲究的,如果大家能周到一点考虑,说不定你写出来的作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不小心还会成为老师宣读的范文呢!作文选材究竟有何讲究呢?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叫“二二得四”法。即作文选材要做到“二要”和“二不要”。所谓“二要”,就是“一要选自己亲身经历过(做、看或想)的人或事;二要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拿手的材料”;所谓“二不要”,就是“一不要选择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素材;二不要选择凭空捏…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中写到刘兰芝被逼佯允改嫁,焦仲卿闻变到刘家找兰芝问难诀别时,有这样一段话:“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帐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这段话中,“摧藏马悲哀”一句,究竟应如何理解呢?统编高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喜欢“差不多就行”。这种意识显然在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许多父母经常把“差不多”三个字挂在嘴边.孩子很自然也会逐渐学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什么意思呢?究竟差多少?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考虑。学校教育中.老师经常告诉孩子.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小数点,小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齐桓晋文之事》中“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言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王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是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意义上虽可勉强讲通,但反复咀嚼,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笔者认为,这里的“择”应训为“异(不同)、别(区别)”,“牛羊何择焉”即“牛羊和有什么不同呢?”宋朝朱熹注此句曰:“择,犹分也。牛羊皆无罪,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 (见《孟子集注》),朱说十分精当。  相似文献   

14.
第一例:偶翻1992年5月3日的《文汇报》,看到一则名为《华师大两教师破格晋升》的醒目标题,使我顿生困惑:这个“华师大”究竟是什么地方、什么大学的名称呢?从《文汇报》为上海市报纸这一点,笔者揣测这里的“华师大” 可能就是“华东师范大学” 的简称.但位于武汉市的“华中师范大学”不也可以简称为“华师大” 吗!如果“华北”、“华南”也有师范大学的话,那“华师大” 的简称岂不令人莫衷一是了?  相似文献   

15.
有的教师在讲读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沉甸(diān)甸地往下坠”和第八册《挑山工》一文“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diān)甸的货物”中的“甸”字时,把“甸”字作为多音字来处理,因为“甸”字还有另一种读音“diàn”。这种教法是错误的。据查,“甸”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只有一个读音“diàn”。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diān”音是一种变调读法。说到变调,就不能不介绍一下调值。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  相似文献   

16.
说“以为”     
在古汉语中,“以为”是一个常用词。这个词,有时可译为“把……当作”,有时可译为“认为……”。学生问:这里有什么规律呢?是否怎么翻译都可以呢?我们说:这个词的两种译法可谓大同小异,然而联系到上下文,它究竟该怎样翻译,也确实有其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张岱小品《湖心亭看雪》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字——“强”.如果读qiáng,那么“强饮”就是“痛饮”的意思.可是,这里“强”如果读作“qiǎng”,是“勉强”之意呢?因此,要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强”字的解释就很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不知不觉年已十七,也快成为学生族中的“长者”了。高三“隐隐何甸甸”的脚步与六月分班后无可回避的离别,都是身在高二的人必然要直面的。于是不免想要记录下今天这点点滴滴,权作高中生活的背影。  相似文献   

19.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高中三册《孔雀东南飞》)课本将“守节情不移”注释为:“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们认为此注很值得商榷。 守节者谁?所守何节?课本和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多从旧说,认为守节者乃府吏守当官之节,“言守当官之节,不为夫妇感情所移也。”这种说法,无论是从文字上看还是从情理上讲,都是极不妥贴的。因为诗一开头,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十八句,都是兰芝向府吏诉说自己心中的苦悲,自请遣归。既是兰芝诉说自己的苦悲,中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