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众所周知,教材处理的优劣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首要环节。好的教材处理应当是既科学又艺术的。蔡澄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总结出来的“精采点,巧拨动”,便是科学而艺术的教材处理法。‘“精采点”要求教师在准备阶段必须吃透两头(教材与学生),既钻研教材备教法,又研究学生备学法,精。动寻找教师——教材——学生三维联系的交合点作为最佳突破口,蔡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引爆点”。“引爆点”可以是“课眼”、“文眼”或“诗眼”等,也可以是思维的“起点”或是事理的“窥豹点”、“释疑点”。“引爆点”…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学得方法和技巧的主要“通道”。现代教育思想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材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教师教学的“教本”。变“主教”为“主学”,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任华明 《学语文》2011,(5):21-22
多年以来,教材在我们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一直居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学生只是热衷于“学教材”.教师则大多停留于“教教材”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应该视教材为蓝本,我们只是“用教材”——灵活的使用教材.并且敢于挑战教材,超越教材。当然,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与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所以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教学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5.
第八轮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意义最深远、影响最深刻、观念更新最彻底的一次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由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学过程——“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沟通的过程,特别地,教科书由以往的“教本”变为“学本”。基于此,正确领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三个维度的统一,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探究问题解决——建构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反映在教材上,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设计.无论是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还是浙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先给出一幅或几幅图画创设情景,接着提出问题,示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从事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然而,如何将教材的设计意图有效地转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透过“形式”,不要为情景而设计情景;在支持学生探究方面,切忌照本宣科、不讲策略.笔者认为耍把“情景”变为“情境”。营造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定向、驱动支持学生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尝试中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相似文献   

7.
教材只是传达学习信息的一个载体和范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可以进行课程的再选择、设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下面是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带领学生“玩”出的一些做法和实践感想。  相似文献   

8.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常规备课讲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主要针对的是某单元的某篇文章,重点在教师如何去“教”,体现的是“教师中心”;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点在教师要“变”——由教材的执行者变为教材的合作者,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参,从而有效地使用教材,提高师生的教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学生人小情多。学生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情感,亦引导他们主动投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初中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之情,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人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连结、沟通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开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质疑探究——总结归纳——拓展生成”五大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学生、开放教师”的策略运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中能呈现出不同的情形,这和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理解、把握、使用教材有很大关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变“教材”为“学材”,在课堂上有效实现教师、  相似文献   

13.
胡海舟 《山东教育》2005,(25):25-26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因而,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底,在福州市培训者的培训会上,专家们又给我们传递了一条信息。当前小学数学教研课题开始关注最务实的话题——“要求读懂课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基本线索。加强对教材的认识、研究与品读是迈向成功教学的第一块“敲门砖”。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比以前关于“统计——以一代多”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后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还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而统计学生喜欢的颜色、水果或特长等,由于教师课前无法知道学生的选择,所以就不能预测最后的统计数据。在一些失败的课上常出现这样的隋况:有些选项只有几个甚至没有学生选择,而其他的选项有超过一半或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统计图的完成中,教师为自己或学生准备统计图“以一当二”的格子不够用了。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不能只有一桶水,而要有长流水。但有时候学生就偏不舀教师的长流水,而是出其不意地去舀他们自己想饮的水——有时学生的思维犹如脱缰的野马,提出的问题让教师措手不及。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背教材”,倡导给学生空间,  相似文献   

17.
“多元互动”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8,(26):21-2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在《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处置教材,究竞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在“教教材”的场合,教师显然违背了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以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教科书提供的现成知识,通过教师自己的“咀嚼”之后喂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跳出教材这个范本的“围墙”教数学,就是对数学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师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更重要的是掌握跳出范本“围墙”的方法.一、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素材,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开放性素材意义如同儿童搭积木:孩子在房间里找到了若干块积木——这是发现问题;用这些积木能搭成什么呢?——这是提出问题.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先发现数学条件,再选择有效条件进行重组,构成一定的数量关系,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而可供选择的…  相似文献   

20.
“探索——研究”法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验证——得出结论”为线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适合自然教材的教学体系。下面谈谈我在运用“探索——研究”法教学时是怎样进行课堂设计的。一、设置探索、研究情境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激烈的求知欲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法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些探索、研究情境,鼓励学生去认识、发现、研究问题,但又不是局限于发现问题,而更重视诱发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兴趣。我教学《昆虫》时,先请学生研究自己采集到的各种虫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众说纷纭,较难统一。然后要学生观察老师的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