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十余年来,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日益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当代的都市文化研究多认为真正的都市文学是随着近代大都市的发展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的崛起为刺激着个人的生命力的跃动和内在的欲望吁求,同时带来了更深一层的生存困境、思想困惑精神焦虑。都市文化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提供了新的审美空间,文学尤其是小说对都市生活做出了回应。都市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90年代文学(小说)对都市文化的回应是一种多音齐鸣的文化变奏,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内涵呈现多元化、互补、共生的基本格局。每个敏锐的作家都不可能对都市文化无动于衷,都市文化对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趣味都形成巨大的冲击。本文试从都市文化的层面探讨我国当代消费文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文学发展到当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对都市文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期间也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鲜明的现代化都市意识的都市小说并没有随之应运而生。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文学的当下需要的是兼容———反映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互碰撞、相互吸引是当下文学尤其是都市文学所需。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20世纪90年代上海都市文学中的怀旧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文学怀旧的基本面貌、主要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以及产生原因,藉此揭示这种选择性的、重塑记忆的文学怀旧现象与当代文化需求、价值需求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使得怀旧成为现代人疏导精神压力的重要途径,怀旧文学也自然成为当下文学的新势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古文明的传统农业国家,土地与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怀乡情结与童年梦忆也自然成为当代怀旧文学书写的主旋律。当代作家通过个体怀旧书写,带领当代都市人寻找现代社会缺失的美好:自在的生活、朴素的情感、美好的人性等。  相似文献   

6.
80后文学在某种意义上隶属于都市文学。80年代初都市文学开始复兴,它在意识形态、写作对象、写作目的等方面为80后文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从都市文学的复兴入手来研究80后文学的成功之道,对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内在视野”不断扩大。通过对“上海摩登”与“都市乡土”两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与思考,现代文学史日益被视为一个内在连续性的整体,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城市文学独特的主体性。与之对应的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争辩与反拨基础上本土性得以祛魅并再生。由此催生出城市文学新的中心命题和研究范式:“在都市书写中国”并且书写“都市中国”,即在传统与当下的相互观照中,强调本土性、城市性和全球性的共融,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文学与文化传统的接续,以及当下本土经验的生成,实现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明代江南都市的发展,江南都市文学也出现了勃兴。江南都市文学中显露出的现代性因素使之与传统诗文迥异,而构成了与新文学的连接点。沈明臣作为江南都市文人的代表,其诗歌在题材主题、精神意趣、艺术特点等方面有现代性特征,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亭子间在上海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居住空间,但在1930年至1945年间的都市文学中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亭子间书写丰富了都市文学,并与同时期摩登建筑文本一起构建出一个耀眼的文学都市——文本上海,底层人物的贫、凡和知识分子的抑、扬都隐藏在亭子间文本中。贫、凡还原了文学的写实功能,抑、扬渲染出文学的浪漫表达,日常生活和精神求索相融合,酸甜苦辣、百味人生都蕴藏在亭子间文本中,使亭子间书写具有深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都市文学作为当下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都市、解读都市的生态记录。近年来武汉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与挖掘了武汉的都市文化,但同时也受到其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从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武汉都市文学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自晚清以降,独具前现代性的都市文学在中国本土语境中开始诞生。但自诞生起,朝着现代性方向发展的都市文学一直生存于"夹缝"且挣扎的处境当中,并且积极地去寻求自身的解放。本文就试图阐释都市文学在这一过程中的境遇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都市文学作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新的审美文化现象,在获得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争议,主要是针对当前都市文学界定的不清晰及其外在特征和内在价值体现等问题。都市文学到底是消费至上,还是人文关怀至上,这是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并且文章更倾向于对后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6月20日上午,由我校文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今日世界文学》期刊联合举办的《今日世界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专刊”出版座谈会在文学院召开。莫言、余华、格非、食指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批评家与会,就世界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当下中国文学发展趋势及其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上起着重要作用,她在都市小说的主题表现、小说的创作目的、小说的表现方式上对中国当代女性都市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女作家们继承着张爱玲以来的文学追求,不断进行着探索与超越,拓展着都市文学与女性文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归纳法,梳理1979-2009年间大陆对香港文学都市性特征的研究状况。香港文学的都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学写作主题上体现的都市影响,包括都市文化对香港文学的整体影响,都市文化与作家之间的互相建构;第二是写作策略上体现的都市文化影响,即前卫的现代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兴的都市文学应该是面向新兴的市民社会群体,对其新萌生的市民意识的文学书写。作家对个体市民的现代意识的发现和维护,才是决定都市文学书写的现代性程度的关键因素。评论者如果不能看到这种个体社会身份的转换与文学书写的内在联系,就有可能导致当下文学创建活动中批评的缺席。  相似文献   

18.
文学教育的当代危机实质上源于文学在当代的危机,源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对此,应该从"精神立人"的高度加以考量,寻求文学教育中文学与教育的契合之道。文学教育兼具文学的"人学"内涵和教育的人本特征,包含着对人之自我的深沉关切。故此,在文学教育中导入自我教育,不失为破解当下文学教育危机的一道良策。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为对象,讨论左翼文艺与城市通俗小说之间牵涉到的复杂情况。此时,所谓的“都市文学”与以农村为中心的解放区通俗小说相比,显然具有不同性质。论文主要通过堪称“小市民小说”的《虾球传》,探讨在40年代后期“一体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对“都市文学”的态度和他们所设想的“都市文学”的理想以及评价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翩跹于都市的舞者:张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是中国当下新都市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最终定位于都市文学 ,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寻觅过程。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都市的边缘者、都市的外来者、都市的牧己者三个阶段。张欣小说的意义无疑是源自其对都市人性本真的深层企及以及文本所透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